1937年9月25日,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与忻州市繁峙县分界线的平型关附近,115师师长林彪正在指挥所内的地图前查看进军路线。

几天前,八路军为了配合第二战区的友军作战,阻挡日军攻势,首次集中较大兵力进驻平型关一带,对日军展开了伏击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首战平型关,歼灭日军板垣师团3000余人

此时,指挥所外枪声、炮声、雨声响成一片,八路军与日本号称“钢军”的板垣征四郎第5师团主力正在浴血奋战,战斗异常激烈。

“你们要像一只铁拳,狠狠地打!一定要狠狠地打!”在这关键的时候,林彪把686团团长叫了过来,当面下达了攻坚命令。

这个686团到底是什么来头,竟然让善打硬仗的林彪亲自下命令?团长是何许人也,如此受到林彪青睐?

从小胆子就大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张正隆,以擅长军事历史题材而蜚声文坛。他曾经这样描述过一位将军:

“中等个子,黑,瘦,精干利落,文质彬彬,稳稳当当。平时讲话,交代任务,声音不高,极有条理,绝少重复。讲完了问你清楚了没有,让你复述一遍,就说可以走了。打一仗,总结一仗,爱思考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1年,任广西军区司令员的李天佑将军

这位将军就是出生在广西临桂的李天佑将军。他的父亲是李燕川,是村里的“私塾先生”,母亲熊氏,操持着家里的里里外外,勤劳善良又能吃苦耐劳。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李天佑从小就知道为家里分担劳务。上山去砍柴,下水里去摸鱼,农忙间隙挖野菜、编草席,在父母的教导下,李天佑逐渐成长起来。

从小李天佑就胆子大。12岁那年他跟着堂兄背着自己编的草席,光着脚翻过好几座山到外面的集镇上售卖。卖完回村的时候,走在半路上,天色已经快黑了,这个时候从山中密林中传出类似熊的叫声,大得连山谷都在颤动。

同李天佑一起的堂兄和村里的伙伴,听到叫声吓得都不敢往前走了,商量着退回集镇天亮再回村。可李天佑只说了一句:“我在前面开路,你们跟在后面”,然后手里握着砍柴的刀,走在前面,脸上没有一丝畏惧之意,安全地回到了村子里。村里的乡亲听说了这件事,都当着李天佑父母的面夸他:“这小子胆子真够大的,有气魄!”

1925年,广西地区出现了百年一遇的大旱天灾。据当地的县志记载:

“秋冬,广西各地大灾,灾区占全省三分之二,约五十个县;临桂县全年亢旱,竹木花果均枯,杂粮无收。”

如此天灾下,李天佑家也未能躲过。这一天,已经断粮数日的李家,不得已之下父亲让李天佑去村里的一个本家富户借点米渡过难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天佑拿着布袋去这个远房的本家借米,哪成想,对方仅仅抠抠索索地给他拿了半碗米,就把李天佑恶语赶了出来。

气得李天佑哭着跑回了家,对着父亲喊道:“我以后宁愿饿死,也再也不到他们家去借米了。”这件事深深地刻进了少年李天佑的脑海里。

小老虎连长

1928年夏天,15岁的李天佑加入桂军当兵,成为了国民革命军第七军李明瑞部下的一名新兵。第二年,参加了著名的百色起义,正式成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的一员。

凭着勇敢、机智、勤快的作战能力,16岁的李天佑很快被提拔为特务连副连长。别看李天佑年龄小,作战的时候从来不会躲在后面,而是经常作为先锋军,勇猛地向敌人发起进攻。很快,一年后李天佑就成了特务连连长,战士们都喊他“小老虎连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天佑将军在指导新兵训练

1930年4月下旬,张云逸军长、李明瑞总指挥率领红七军一、二纵队3000余人转战至贵州省荔波县板寨时,得到情报说榕江县城仅有国民党军第25军2个营800余人驻守,于是决定攻打榕江县城。

14时,红七军向城内守军发起攻击,但因为城内工事坚固,进攻受阻。危难之际,15时,李天佑率领特务连12名共产党员组成的突击队,在火力的掩护下,计划从西北面以竹梯登上城墙,向敌人发起进攻。

枪林弹雨中,摸到阵地前线的李天佑纵身一跃,从掩体中肩扛着竹梯飞奔到城墙下,架上竹梯迅速往墙头攀爬而去。顷刻之间,李天佑就来到了城垛之上,与守军短兵相接展开肉搏战。

后面的突击队员紧随其后,冲入城内,用手榴弹炸毁守军的机枪阵地,为主力攻城扫清了障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时,榕江县城被红军攻克,歼灭国民党守军300余人。整个战斗过程都在观战的张云逸、张明瑞看到李天佑的突击队如此凶猛,不约而同地说:“李天佑,虎崽,真乃虎崽也!”

曲折回国路

由于长期地从事特务侦察工作,1939年冬天的时候,李天佑患上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经过中共中央军委特批,李天佑前往苏联接受治疗。

很快,在苏联的医疗条件下,李天佑的病情得到了控制并最终痊愈。随后,按照党中央的安排,李天佑进入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特别班学习军事文化知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1年6月,正是苏联与德国进行激烈的胶着战的时候。当时住在莫斯科旅馆的李天佑,几乎天天都能听到“呜呜”的防空警报声。

空袭警报声过后,德军的轰炸机像漫天蝗虫一样,黑乎乎一片向着莫斯科投下无数颗炸弹,一时间整个城市陷入一片火海之中。李天佑眼看着旅馆对面的苏联《消息报》社大楼在轰炸中轰然倒塌,成为一片废墟。

1943年8月,由于莫斯科和国内战争局势的变化,李天佑决定与李世英同志步行回国。他们两人假扮成蒙古商人,头上戴着毡帽,身上穿着长袍,脚上登上皮靴,还别说,这一装扮,与蒙古人相差无几。

随后两个人每个人牵着三匹骆驼,驮上货物开始穿越沙漠回国。就这样走呀走呀,一连走了13天,才遇到出发后第一位汉人。在此人的毡棚里,李天佑休整了几天后,又踏上了回国的道路。两人经宁夏、甘肃到达西安,于1944年3月回到延安。

大战必言勇

平型关战役打响的时候,李天佑任三四三旅六八六团团长,是林彪率领的119师的主力团。

战斗当天,与日军的战斗异常激烈,再加上天空下着大雨,双方的战斗一直呈现胶着状态。一直紧跟在林彪旁边的李天佑,看着身披雨衣的林彪跪在山坡上,举着望远镜观察者远处的战斗,丝毫没有受到大雨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谢觉哉、李天佑、林彪、赵品三、邓政委

返回指挥所后,林彪沉思片刻后,给李天佑下达命令:“你们一定要冲下公路,把敌人切成几段,并以一个营的兵力抢占老爷庙的制高点。拿下了这个制高点,我们就可以居高临下,把敌人消灭在沟里!”

“给我狠狠地打死这帮小日本鬼子!”在林斌的怒吼声中,李天佑早已冲出帐篷,集合队伍向着目标阵地奔去。最终,打乱了日军沿平绥铁路右翼迂回华北的计划,是八路军出师以来打的第一个大胜仗。

根据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命令,1947年6月初,西满纵队、第一纵队先后开赴四平阵地,开始四平攻坚战。

此战李天佑率领指挥东野一纵。战斗打响前,为了便于观察敌军的部署情况,李天佑命令警卫连将指挥部搭设在距离敌军前沿阵地的最近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天佑视察部队

当接到命令的工兵排正在挖建指挥所时,敌军发现后开始炮击,一发炮弹击中了指挥所的位置,致使一名战士死亡,数人受伤。

参谋长见到此处危险,于是建议李天佑把指挥所移到敌人的火力范围之外,以免发生意外情况。李天佑问道:“此处设立观察所后,视野怎么样?”参谋长回答道:“按照进攻计划,此处视野非常好,能直接看到一师、二师的突击地段。”

“那就放在这里嘛,不改了,这么好的地方我可舍不得丢掉。”于是工兵继续挖下去。后来又被敌军伤亡了祭坛,参谋长再次向李天佑建议,是否继续挖下去?

李天佑果断地说:“继续挖,一切以便于指挥为中心。”终于指挥工事搭建完毕,听到消息的李天佑没有丝毫耽搁,立即进驻了指挥所开始观察我军进攻情况。

李天佑除了打仗时勇猛敢拼外,对于细节上的处理也是颇有心得。1949年1月,天津战役打响前夕,李天佑查看总攻信号发射准备情况。现场安排了5门六零炮同时发射5发照明弹,作为总攻开始的信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津战役

李天佑仔细查看后,问负责人:“如果这5门炮中有1门发生故障,有什么处理办法?”

负责人答道:“首长,您放心,这5门炮都是经过严格检查和试射的,估计不会发生故障。”

李天佑又问道:“如果照明弹打到天上,有一颗哑火了怎么办?”答:“照明弹是挑选出来的,不至于发生哑火。”

听到这里,李天佑严肃地对负责人说:“小同志,中国有句老话: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这可涉及到总攻的统一性,万一可能出现一点问题,可就影响大了。所以一丁点的马虎也要不得。”

最后,李天佑让他们准备了7门六零炮,5门主射,2门备用,照明弹也多多挑选了一些,有备无患。

“最好叫我李天佑同志”

广西有句谚语:“司令满街走,土匪多如毛”,说明此地的匪患非常多。新中国成立后,广西各地匪乱不断。时任广西军区副司令员的李天佑将军奉命组织瑶山会剿。

根据广西独特的地理环境,李天佑独创了“围鸟驱丛,围鱼驱水”的剿匪方法,总攻歼灭土匪3.6万人,其中营长以上的匪首就有1900多人,瑶山的土匪全部一次性被李天佑打包剿掉。

1957年12月,李天佑被任命为广州军区“代司令员”,主持军区的全面工作。此后,一些人见了李天佑,当面称呼为“李司令员”,李天佑听了有些不高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天佑将军

有一天军区开会,李天佑在会上特意提到此事,说:“这样的称呼不恰当,不符合中央任命给我的职务。请同志们注意!中央军委只任命我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今后大家最好叫我李天佑同志,或李副司令员。”

从此以后,“李司令员”的称呼便销声匿迹了。

1962年9月李天佑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曾参与领导援越抗美斗争,多次率团访问越南。1970年9月27日,李天佑在北京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