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错过若道君的推送?
就把若道设为⭐星标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格伦·佩里
编辑/薇安 玫瑰 图片/稿定设计

童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成年后的认知及生活,这些影响大多是潜移默化的,藏着我们很深的意识里,等待着我们将其挖掘出来。我们有时还会把这些影响说成是“命运”,可实际上,这些往往都是我们不断地把事情推到我们预期的那一步。

另外,如果你对占星学感兴趣,格伦老师亲授【】报名中,点击链接了解更多详情哟!

点击右上角“…-听全文”可以收听文章哦~

占星学与建构主义

曾经有人说过,每种情绪背后都有一种隐藏的认知。20世纪后期心理学发展的一大标志,就是认识到了情绪不仅仅是对现实的自发反应,也是习惯性思维模式的结果,并且通常处于无意识层面

个体体会到什么样的情绪,取决于他们是如何阐释事件的,而不是取决于事件本身。也就是说: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解释事件的方式,决定了我们的感受

当前,认知科学的思想被称为“建构主义”,强调认识中的积极(参与)过程。“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一词起源于拉丁语中的construere,意思是“去诠释”。 它的重点在于个体积极“建构”经验的特定意义。 个人共同建构(co-constructs)现实,这就是建构主义的核心含义。

“co-constructs”的前缀“co”(共同)意味着可能有一个真实的客观世界,影响着我们的想法和感受,但是我们永远都不可能直接了解它。我们只能通过个人现实理论的观念滤镜来了解到它。

相应地,我们对外在现实的认知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自我先入为主的观念的影响。个体是个人现实的“共同创造者”,因为内在和外在条件之间存在一种交互性的相互依赖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该理论和占星学的对应——不同的行星配置会建构不同的现实。比如,行星的宫位不仅描述了认知该宫位现象的方式,也描绘了我们可能在此处获得的经验的本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举个例子

假设有一位女性,火星在第二宫,早年,她发现如果她想要什么东西的话,她就必须要积极主动地去争取,没有时间去等待或储蓄,因为想要的商品供应短缺,很快就会消失。

这就是她的经验。这个人因而会倾向于冲动消费。相应的信念就是:“现在就拿到它,否则你永远都得不到。”相反地,土星在第二宫的人可能会“建构”一个完全不同的现实。

对于她来说,值得拥有的事物也值得为之储蓄,她的兴趣在于品质,而不在于合算。耐心和节俭是她的操作策略,她只有在经过长时间仔细考虑之后,确定该商品是最物美价廉的,才会去花钱。

在每种情况中,个体认知到一种符合她实用目标的第二宫现实:及时拥有(火星),或者仔细挑选最好的产品(土星)。相应地,建构主义的目标不是认识现实,而仅仅是努力去理解那些服务于不同实用目标的模型是如何建构起来的

建构主义认为,人和环境时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难分难解。我们如何认知,我们体验到的是什么,这些构成了一个封闭的系统,在这个体系中,“如何”(内在)和“什么”(外在)并不是完全区分开来的。建构主义哲学家保罗·瓦兹拉威克(Paul Watzlawick)(1976年)说道:

我们对于现实的日常、传统的观点是一种错觉,在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中,我们都在努力撑下去,甚至会冒着巨大的风险,试图强迫事实符合我们对现实的定义,而不是反过来。

而最危险的一种错觉就是,只有一种现实。实际上,存在着很多不同版本的现实,有些版本是相互矛盾的,但这所有的版本都是沟通(communication)的结果,而不是对永恒、客观真相的反映。

建构的行为,始于童年

我们需要承认,人们固有的现实理论并不一定是有意识的。意义的建构开始于婴儿期,并持续终生,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在情感上对我们很重要的经历会形成一些概念,帮助我们组织和指导未来的行为。这些概念构成总体上的宽泛假设,并将之后的体验吸收进来。

从占星学上来说,这些概念的最好象征就是相位格局,它能同时描述外在经验的世界和它的内在灵性表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举个例子

比如,一个太阳四分土星的男孩可能会有一个完美主义、爱评判、吝于赞赏的父亲。最终,这个孩子会开始相信自己不值得被肯定或赞扬。这种他对于自我发展出来的概念——“我不值得被赞赏”,是父亲不认可自己的外在经历所造成的结果。

当他长大后,他会期待从上级那里获得相同的对待。他对上级行为的诠释将符合自己的预期,而且他的行为会招致他预先期待的结果。

比如,因为害怕失败他可能会去拖延,或者通过过度补偿来避免自己预期的批评。这些都会在无意识的层面被激发,因为他的信念的本质会引起焦虑,所以必须被压抑。

儿童会从强烈的情感经历中进行不恰当的归纳。他们认为“以后一直会发生这样的事”,或“我一无是处”,因为他们的概念能力有限,经验也有限。儿童天生是自我中心的,所以会倾向于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都认为是自己的责任

如果一个3岁小孩的父母决定离婚,然后父亲搬出去了,孩子就会去想:“爸爸之所以离开是因为他不爱我”,或者“爸爸离开了,因为我一团糟。”简而言之,儿童认为发生在自己身上所有事都是因为他们。

情绪激烈的经历中所产生的信念具有广泛的普适性,规定你在未来如何行动才能获得欢愉和痛苦的最大平衡,确保获得认可,维持自尊的最佳水平。这样的信念形成得越早,隐藏的创伤越重,就越容易变得固执

举个例子

比如,想象一下,有个女孩月亮在第二宫白羊座,四分第十一宫的天王星。在她两岁的时候,她母亲选择了一份全职工作,当环境保护的游说者,所以把她交给一个玩忽职守的保姆。

一开始,这个孩子习惯于期待一位至少对她有点反应的母亲,但却被一种出乎意料的照顾的改变所震惊。

突然,她意识到她可能会饥饿、湿透、疲劳、害怕,但是不管她如何努力去表达她的苦痛,都没有人会来。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三年。到她开始上学的时候,她心中形成的对自我和世界的理论会是这样的:

“我个人的、情感的需求是不重要的,没有人会特别关心我需要什么才能感到安全。因为别人都会忽视我的感觉,所以我最好也忽略他们。

不然我就会感到持续痛苦。世界上充满了冰冷的、漠不关心的人,他们一会儿爱你,一会儿拒绝你。所以不要依赖任何人。让这个世界见鬼去吧。唯一真正的安全感只有你自己能给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一个孩子,这个人形成的有关自我和世界的理论,和她的月亮配置是相符合的。在3岁时,她不可能像上面这样说出自己的“故事”,但是,这却隐含在她的行为中。

如果她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中暗含的这种预先假设,她就会一直持续遇到月亮/第二宫的经历,这一切看起来像是被一种她无力抵抗的外在命运所控制。可是,这种命运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她自己控制的,她需要保证这个世界是熟悉的,符合她个人的现实理论。

换句话来说,她的月天四分相所展现出来的认知结构将会以自我实现的预言方式运作。她会无意识地寻求并创造相关经历,来证实她的偏见。也许月天四分的女性会无意识地相信,她所依靠的所有人最终都会翻脸不认人。这种信念如此固着,让她很难再以其他方式去看待(或者甚至是想象)自己被对待的方式。

然而,她不能完全阻止自己去渴求亲密。无意识中,她害怕自己会孤独终老,所以当她陷入感情中时,就会表现得冷漠、疏远、被动。就像被车前灯照射的鹿,她在预期灾难,她在害怕她所预期的事物,而这必然会影响她的行为。

伴侣的任何行动,即使只是有一丁点符合她的预期,比如瞥了一眼别处、迟到、关注别的事情,都会被她解释成一种证据,证明了她的预期即将发生:拒绝。所以她切断了自己的感情,在伴侣做出更多伤害之前,突然疏远了他。

客观地来看,在了解了她的预期过后,她的行为很好理解——自己在情感上依赖的人突然冰冷地中断了对自己的关怀。因为这个核心信念是她在很小的时候理解世界的方式,所以它是具有适应性的。

但是,现在她对拒绝的预期太强了,已经影响到了伴侣的实际情况,伴侣感觉到被拒绝了。她表现得好像拒绝已经发生了,从而招致了这样的情况。有时候这被称为“投射性认同”,即在别人身上引发自己的预期(投射)的行为这不是发生在她身上的事情,她才是那个以冰冷的、突然的方式行动,并隔断情感的人。

她的伴侣认为她的行为非常不公平,觉得很受伤,所以他采取了防御性的回应。对于她的突然改变,伴侣感到困惑,以为她不再在乎自己。于是他抽离了,实现了她最初的预期。他的行为是对她的行为的反应,而她的行为也是对他的行为的反应(还记得吗,他向别处瞥了一眼)。

在不经意间,她让自己的恐惧成为了自我实现的预言。她的反应影响了他,让他的行为方式有可能符合自己的预期,让自己害怕的结果更可能发生。最后他体会到了拒绝的冲动,但这其实是他的防御。

因为他也有一个故事,通过他自己的行为投射出来,并导致其发生。这样的关系系统密切交织在一起。双方的故事融入到彼此熟悉的模式中,经常让我们无法分辨是谁的故事先开始了,不知道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

现在对这部分做出总结。人类在日常生活中,会像科学家那样采取行动。在潜意识中,他们持续地做出假定,验证假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自我概念是个体无意识地发展出来的自我理论,因为他们需要以此来确保自己活下去
。这种个人故事开始于童年,在理想的条件下,当我们成人时,会发展出成更加整合的版本。

自我理论和世界理论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人的个人现实理论,代表其全部的概念体系。这个理论有3个基本功能:

吸收经验数据;

通过满足需求的行为方式,来保持欢愉和痛苦适当平衡;

增强自尊。

为了达到这些目的,个体将有选择地关注那些能证实自己理论的数据,歪曲或忽略那些不能证实他们理论的数据。这样,人们选择了身边环境(伴侣、老板、朋友)的某些特点,并将其融入到一个预先存在的故事中,一个似乎有生命的故事。

版权声明:原创文章由若道翻译发布,欢迎转发,反对抄袭。友号转载请申请白名单。

格伦·佩里

著名占星师,前ISAR董事会成员,共出版八本占星著作;心理/意识研究专业博士;占星心理学学院(Academy of AstroPsychology)的创办人;康涅狄格州研究生院(the Graduate Institute of Connecticut)原型宇宙学与意识进化项目的负责人。

占星原型与星图中的精神病理学

为什么在占星学的课程中,会出现精神病理学的教学内容,这和我们有什么关系?这对占星咨询,或在自我了解与成长的过程中又有什么帮助呢?

带着这些疑问,请你静下心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你/你的案主,是否曾经过度担心什么?

你/你的案主,有没有感觉到担忧和焦虑,却不知道原因是什么?

你/你的案主,是否曾经觉得害怕什么东西,但理智上却很清楚它不会对你造成什么伤害?

你/你的案主,是否曾经通过沉迷某物,酗酒或滥用药物,自我伤害去逃避问题?

——节选改编自《心理学与生活》

如果你对上述问题其中之一,回答是。这意味着几乎每个人都曾有过心理障碍的症状(精神病理的问题)。

你看,其实“精神病理学”与人的心理有着密切的关联,再结合占星学,呈现了人内在与外在层面更加丰富和深刻的一面。这对于学习占星学的人和占星师来说,都是一场难得的知识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