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的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也就叫红军长征,主要就是军事斗争的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失利最重要的几场战役那便是三大阻击战,广昌、石城和老营盘的失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先说广昌阻击战,亦称广昌保卫战。五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1933年底,蒋介石不甘心第四次“围剿”失败调集50万大军,采取持久作战和保垒主义新战略,对中央根据地进行了空前规模的第五次“围剿”,企图达到消灭红军和摧毁中央苏区的目的。强敌以11个师的兵力,采取“乌龟壳战术”,自北向南村向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广昌。广昌,倚武夷西麓,据旴江左岸,地处赣、闽、粤交通之要冲,此地一旦失守,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就被打开,只要再突破广昌以南、石城以北地区的山隘,敌军就可以直入红军首府瑞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此,红军高层领导人深知此地关系全局,结集主力与敌进行决战,我红军指战员赴汤蹈火而不辞,刀锯鼎镬而不惧。高呼“誓死保卫广昌”投入战斗,先后打出鏖战凤翔峰、血染三岬嶂、血战乾昌桥等,红军将士面对连续作战、十分疲劳、减员很大的实际情况,勇敢顽强,历时18天的广昌保卫战,给予敌人以重大杀伤,但自身也伤亡巨大,未能阻止强敌人的进攻,被迫撤退。后来才知道,这是一次错误指挥造成典型的消极防御阵地战、消耗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当时参加广昌保卫战的师长李聚奎回忆,广昌保卫战打响之后,敌人在进攻开始前,先进行空中轰炸,十多架飞机把一批批炸弹抛向阵地,接着地面部队以碉堡依托,火力十分猛烈,我们的掩护部队由于弹药匮乏,根本无法对射。等我们冲锋部队冲到双方中间地带时,敌人的大炮便实施集火射击。由于敌人事先早已设计好战斗层次,炮火很准。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被炮火压回来,除了增加一批伤员,牺牲一些同志外,一无所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敌人冲锋开始,冲在最前面的歪戴草帽,腰束皮带,手提“二十响”,像阔少爷那样,摇摇摆摆地向上爬,后面就是如潮水一样涌来的步兵。这一线十多公里的山坡,变得黑糊糊一片,敌人像蚂蚁一样往山上爬,是役在师长李聚奎,师政委黄开湘的率领下,红军阵地岿然不动。取得了阻击战的胜利,为此,《红星报》撰写《把红一师顽强作战的精神发扬光大起来》的社论,号召全军学习他敢打敢拼的战斗作风。特别让师长李聚奎名垂军史,这次著名的阵地防御战的成功典范,他也因此荣获二等红星奖章要知道,红军时期的红星奖章分为三等:一等发给“领导全部或一部革命战争之进展而有特殊功绩的”人员;二等是发给“在某一战役当中曾经转移战局而获得伟大胜利的”人员。由此可见,李聚奎在反“围剿”中“曾经转移战局而获得伟大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师长李聚奎、政委黄开湘领导的这支红军队伍取得了局部的胜利,但无法改观整个战局,苏区北部的重要门户广昌落入敌手,毗邻广昌的石城成为前线,他们随即在石城又打响了一场阻击战,石城位于赣州东北部,属丘陵低山地区,东北部群山林立,西南部丘陵连绵,中部地势平坦,广昌北大门洞开,敌军采取所谓的“铁桶计划”不断向中央苏区腹地推进,紧缩包围圈,苏区及10万红军的安危令人担忧。为了迟滞敌人向根据地中心地域快速进犯,保障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部队的安全集结与战略转移,这支部队临危受命,在此地伏击敌人,史称石城阻击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时,敌人趁广昌之役捡了便宜的余威,十来个师的兵力气势汹汹地向石城扑来,先是飞机向红军阵地发动了轮番轰炸,一时红军守卫的高地上浓烟滚滚、火光冲天。接着,敌军的大炮又开始狂轰滥炸,高地上的参天古松也被炮弹炸得东倒西歪,一片硝烟火海。炮火一停,成群结队的敌军开始了地面进攻。战斗打得十分激烈,红军指战员虽英勇杀敌,但伤亡越来越大,弹药也严重供应不足,敌我双方陷入僵持,此役打成了拉锯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当时参与进攻的敌军,并不敢盲目孤军深入根据地腹地,因为他们吸收前几次“围剿”一些部队全军覆没的教训,只一味稳打稳扎试探性进攻,为红军队伍创造了给来犯之敌迎头痛击的机会,对敌人造成重大杀伤,接着有序进行撤退,而敌人担心的又是“诱敌深入、围而歼之”,所以每次红军撤退也不敢快速追来。这样,红军有序主动地放弃部分阵地,且战且退,通过近半个月的阻击,达到有效阻止敌军快速向根据地中心区域进攻的战略目的,为中央机关和主力红军完全集结与战略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才有了以后红军长征的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在江西石城小松丹溪村许氏家庙内,有一块石城阻击战敌前指挥部旧址的石碑,师长李聚奎、政委黄开湘领导这支红军队伍,就是在这里与敌人展开较量,最后取得了完全胜利,据村里的老人介绍,红军与敌人激战时正值秋老虎严重的九月天,天气非常的炎热,这批敌军不少是北方来的部队,身上背着棉袄象桶一样,当地老百姓戏称他们叫“饭桶兵”。为了纪念这次意义重大的石城阻击战,后人修建了一座石城阻击战纪念园,巨大的红军雕像屹立天地间,以深切缅怀这些红军英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样是在第五次反“围剿”战役中,中央苏区的西大门的兴国老营盘遭到敌6个师的进攻,老营盘是兴国县高兴镇的一个村,位于兴国县城以北30公里,为通往吉安的交通要道,是古代兴国的边检所在地,即巡检司的营房,驻扎的都是把守关口的士兵和军官。这时,师长李聚奎、政委黄开湘率领的这支红军队伍,接到穿插老营盘打击敌人的命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老营盘村隘口有一棵大枫树,大枫树树干须有数人牵手方可合拢而围,枝丫横生,虬枝突兀,枝叶繁茂,郁郁葱葱,婀娜多姿,遮天蔽日,远远看去,犹如一把巨伞,斜插在一片空地上。大枫树底下矗立着一块老营盘战斗遗址的牌子,上面记录着老营盘战斗的激烈,当地人老人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时指挥部就是设立在这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敌人发动疯狂进攻,先是多架飞机低空扫射,接着又将手头上为数不多的大口径火炮调往老营盘前线,进行猛烈的炮击,继之而来的是步兵群扫荡。敌人的这些举动,看来他们对老营盘志在必得。面对敌人的来势汹汹强大的攻势,身经百战的红军指挥员,丝毫不惧沉着应战,步步为营,凭借着险峻的地势,组织火力进行反击,可以说重创敌军,且阵地也牢牢掌控在手,任凭敌人如何地叫嚣,红军战士没有一丝退缩之心,而是有条不紊地构建着老营盘防御工事,严阵以待。当然,最后还是没有守住老营盘隘口,但他们的丰功伟绩永远留在这片红土地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三大阻击战的失利,1934年10月,赣南大地秋风萧杀,寒气袭人,烽火连城、硝烟弥漫,嘀嘀哒哒的军号声像刀子一样揪割着根据地人民的心肺,中央红军8.6万人踏上漫漫征程,由此开始谱写辉煌壮丽的长征史诗。红军将士们背起背包,挎上了枪,走向夹道欢送的人群。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离开根据地参加长征的中央红军12个主力师,就包括李聚奎师长、黄开湘政委率领的这支英雄的部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开始长征之初,可谓是势如破竹,一举突破敌人设立的三道封锁线,有一首诗“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新田古陂打胜仗。”描述的就是红军突破封锁线的喜悦心情。然而,令人悲伤的是,就在突破三道封锁线后,未能向湘潭、宁乡、益阳一线挺进,威胁长沙,没有在广大无堡垒地区寻找战机,扩大战果,而是继续在湘粤桂边界的崎岖山道上缓慢移动。蒋介石得以从容部署第四道封锁线——湘江封锁线,使中央红军陷入湘桂军阀40万大军的夹击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说,长征是震惊寰宇的壮举,那么,湘江之战,则是这一壮举中最惨烈、最悲壮的一幕,由后卫变为前锋的李聚奎、黄开湘师,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面对严峻形势,师长政委指挥红军队伍发扬“有敌无我,有我无敌”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愈战愈勇,直打到弹尽粮绝时,战士们仍奋勇与敌人拼刺刀。经过反复冲杀,浴血搏斗,此役也做出了巨大牺牲,人员折损过半,此后,为了加强部队的机动性,红军总部决定对部队进行整编,红一军团下辖两个师,师长李聚奎保留原职,建国后他被授予上将军衔。而政委黄开湘由师政委变成了团长,调任红一军团2师4团担任团长,杨成武任团政委。从此开启与另一位开国上将作搭档的战斗生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开湘虽然职务降低了,但他丝毫不计较个人得失,没有任何怨言,与小他10多岁的团政委杨成武配合默契,共同担负起开路先锋团的重任,跋山涉水过草地打头阵,闯险关夺隘口建奇功,多次出色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特别是在“大渡河畔铁索寒”一役,老蒋志在必得地叫嚣要红军做“第二个石达开”,上级意识到情况非常紧急,于是下达一条石破天惊的命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杨(王开湘、杨成武)军委来电,限左路军于3天内夺取泸定桥。你们要用最高度的行军力和坚决机动的手段,去完成这一光荣伟大的任务。你们要在此次战斗中突破过去夺取道州和五团夺取鸭溪一天跑160里的纪录。”今天我们从这道战斗命令的照片来看,全文不含标点符号仅125字,寥寥数语便明确了作战目标和任务,提出了刚性要求,并作了战斗动员。真的是言简意赅,颇得要领,可谓是开创一代文风之典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距离大渡河上唯一通道泸定桥240里,黄开湘和杨成武率领红四团,要通过,必须攻占山顶,夺取隘口,介于地形陡峭险峻,从正面强攻,红军伤亡会很大,而且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拿下来的。黄开湘和杨成武找来了当地向导,得知半山腰桑林中有许多崖穴,便于隐蔽防护;而左边虽然陡峭,却有小路可以攀爬至山顶。铁丝沟左边是大渡河,波涛滚滚,如万马奔腾,右边是陡峭的高山,壁立千仞,敌人在拐角的高地利用天险固守。以“神行太保”的速度一昼夜急行军,准时抵达指定地点,直扑泸定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滔滔河水上仅剩下13根铁索的泸定桥,由第二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战士组成的敢死队,背插马刀,手提驳壳枪,带着手榴弹,冒着守军的炮火向前冲去。黄开湘在桥头冷静指挥,杨成武带着第二梯队紧跟在敢死队后面,战士们一边铺桥板,一边向前进,军号声、枪炮声、喊杀声震撼山谷。经过激烈战斗,终于夺取天险泸定桥。战后红军领导人风趣地说:“有斧头将军和白袍小将为先锋,就没有过不了的火焰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半个多世纪以后,成为副国级领导干部的开国上将杨成武,白发苍苍杨老将军重回泸定桥,望着河西岸连着中国第二高峰的贡嘎山,雪峰皑皑耸入碧空,河对岸是二郎山,与贡嘎山将泸水夹在其中,恶浪涛涛,浓雾弥漫,想起当年自己的战友黄开湘团长下达的铿锵命令,随即数十名号手同时吹号,凌厉的冲锋号如惊涛裂岸、地动山摇。随后,200多挺机枪一齐向对岸开火。敌人本想负隅顽抗,用各种轻重武器喷吐着火舌试图阻止我们。但敌军只要一开火,就会受到我军如同暴雨一般的弹雨覆盖,紧接着22名过桥勇士一手夹着铁链,一手拿着冲锋枪,边爬边射。而三连组成的第一梯队则背着枪,腋下夹着木板,边爬边铺桥板。想到昔日那些明媚的音容笑貌,不禁百感交集。他欣然提笔,写下了四句话,表达对战友们永远的怀念:“无边风雨夜,天堑大渡横,火把照征途,飞兵夺泸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红军的英雄人物黄开湘,在随后红军长征胜利之后,却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从此几十年时间没有任何一人提起他。直到数十年后杨成武将军在《忆长征》里记录了红四团团长王开湘的英雄事迹,他才开始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开国上将杨成武的回忆录记载:“吴起镇战斗之后,我和王开湘(黄开湘又名王开湘)事先接到通知,要去参加中央召开的全军干部会议。为了防止敌机骚扰,这个会确定天一亮就在吴起镇附近开。于是,我俩便从驻地骑着马直奔会场。天虽奇冷,但我和王开湘同志不知性急还是怎么的,骑着马一口气跑了30多里地,满头是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结会后,我感到浑身发冷,没有参加会餐……路上,又淋一阵大雨,回去后一头躺在热炕上,一冷一热,便得了伤寒病……大队长王开湘去参加会餐回来,第二天也病了,病势来得比我还猛。他要到卫生部医院去了……我万万没有想到,这一别,竟成了我们这一对四渡赤水以来朝夕与共老战友之间的诀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治病住的村庄,离部队有十几里,军团医院离我们也有十几里……我烧得非常厉害,终日昏昏沉沉……就在这样一个时刻,突然噩耗传来:王开湘同志逝世了!我自己虽然重病,但还是来到墓前,一座新坟业已披上白雪,他枕着高山,面对洛河,朝向南方无穷远的天际。周围有几株枯槁的枣树,在风雪中颤抖,发出呜呜咽咽的低鸣……姜齐贤部长告诉我,王开湘连日发烧到四十度,完全处于昏迷之中,自己抓响了他珍藏在枕头下面的手枪……为了纪念战友,他在墓碑上刻着"红军团长王开湘之墓"。也正是他这一“王”“黄”没有分清楚,才导致英雄埋没了数十年之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开湘去世后,被掩埋在罗汉川甘泉旁的洛河畔上。墓前没有花圈,没有墓碑,更没有追悼仪式。黄开湘是在昏迷之中失去自控搂响了手枪结束了生命。在当时的背景下是有自杀嫌疑,自杀被认为是不光彩的行为,医院派人把黄开湘匆匆掩埋了。相隔几十里之外的杨成武得到黄开湘去世的噩耗,虽身患疾病,仍然坚持要送他最亲爱的战友最后一程,杨成武带着参谋长及警卫员骑马去了黄开湘的墓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空流转,岁月沧桑,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位飞夺沪定桥,在关键时刻起到巨大作用的红军英雄团长,长时间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原因是他的老家弋阳解放后,为了铭记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纪念他们作出的贡献,上级组织曾经派人调查核实这名曾经担任红军师长黄开湘的情况,由于当年信息闭塞,时间久远,路程遥远,当事人很多不在人世或者去向不明,特别是其姓氏出现误差,加之调查的工作人员道听途说,没有认真核对,当然,即使在少数知情者,猜测他是为逃避痛苦开枪自杀,此行为当时的定位就是“逃兵”,基于这些情况的汇总,因此,工作人员在他的名字一栏写着一个结论报告:“此人在长征途中吃不了苦,逃离革命队伍,现下落不明”。这位英雄人物没有获得烈士的称号,还背上了的骂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蒙受不白之冤的黄开湘,对英雄家人的打击是巨大的,解放之初尚健在的母亲方尚香老人,更是异常悲愤和羞辱,要知道,老人生的5个儿子,全部参加了红军,她清楚地知道四个儿子都牺牲在保卫根据地的战斗中,只有黄开湘活着,当年,已经是师长的儿子临危受命派往中央参加反“围剿”作战,临别他对母亲说:“姆妈,儿子要走了,不能再孝敬您了。儿子不在家,您要好好保重身体。等到革命胜利,我一定会回来的。”还留给母亲一枚闽浙赣苏区的铜元。母亲紧紧拉着他的手说:“开湘,你四个兄弟都牺牲了,你又要离开姆妈,姆妈实在舍不得你,你一定要活着回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时,黄开湘年轻的妻子还有7岁的女儿黄菊花,看到即将踏上征程的丈夫和爸爸,都哭得像泪人,黄开湘流着眼泪安抚妻子,革命胜利回家团聚。他还抱起年幼的女儿说:“你一定要好好听奶奶的话,要自强自立,长大后照顾好奶奶。”谁知这一别,一家人竟然是永诀,此后,黄开湘再也没有回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修缮一新的黄开湘故居

主力红军长征之后,敌人反攻倒算,尤其是地主还乡团对红军家属实行惨无人道的迫害,一家人只好流离失所,躲到了山上,靠吃野菜、竹笋过日子。后来,连野菜、竹笋都吃完了,乡亲们就吃草根、树叶。实在无法忍耐的妻子安顿好女儿,怀揣着对丈夫黄开湘的的挚爱和对革命的希望,踏上了寻夫之路。艰辛、痛苦、彷徨、悲伤,最终她没有找到丈夫,而是客死他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的日子,黄开湘的母亲带着外孙女黄菊花,一老一小以乞讨为生。后来,讨饭路过弋阳曹溪村的时候,因黄开湘的母亲年纪大又有病,只好把小外孙女送到别人家做了童养媳。之后,黄开湘的母亲独自一人讨饭回到老家。一家人年年盼、月月盼、日日盼,盼望着革命成功之日,儿子凯旋归来,甚至弋阳解放那天,听说是当年红军的队伍回来了,老人非常高兴来到县城大路边,打听有没有儿子黄开湘的消息?老人天天等,有时一等就是一整天。可是,有一天人家告诉她儿子是“逃兵”,不久之后老人在忧郁之中去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到20世纪80年代,千方百计打听父亲的消息黄开湘的女儿黄菊花,看到杨成武上将的回忆录,才得知父亲已经牺牲,而且是红军英雄团的团长,为革命立下了大功,后来,杨成武上将还特意派人寻找到了黄菊花,给她家颁发了光荣烈属证,这份迟来的荣光,让一家人欣喜万分,他们坚信,无论何时,公平公正一定会如期而至,尽管有时会迟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