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在菲律宾打了29年游击的日本士兵小野田宽郎,终于在老上司的规劝下交出武器,向菲律宾政府投降。

这名“最后的日本帝国士兵”回到祖国后,受到了英雄一样的欢迎,但小野田宽郎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在拿了国家百万补偿金后,居然远走巴西当起了农场主。

一个旧日本士兵,在获得自由后远走巴西,听起来非常离奇。

但其实在20世纪初的日本人心里,巴西就是他们梦中的天堂,几十万人移民了巴西。那里有温暖的气候,广阔的土地,长满水果和稻米、茶叶。

所以小野田宽郎这种旧时代的日本人,有钱了第一想法,就是去巴西买地开农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起来,看似和日本八竿子打不着的巴西,现在确实却是全球日本移民最多的国家,在20世纪就有百万日裔侨民定居巴西。

而日本的海外移民潮,是从19世纪开始的。

彼时日本内部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生产力发展带动人口增长,内部人口压力增大。

日本好“西学”,而近代西方人把殖民开拓奉为圭臬,就日本政府有样学样,鼓励人民去海外开拓,澳洲、大洋洲、南北美洲都曾有大量日本人。

20世纪初,巴西和日本政府合作,日本向巴西输出劳动力,日本贫民大量前往巴西求生。由于巴西的气候、土地对日本人有巨大吸引力,日本移民最终形成百万之众的巴西日裔群体。

那么回到20世纪初,日本政府为什么要同意向巴西输出人口?整个20世纪,日裔群体在巴西有怎样的发展?现在的巴西日裔又过得怎样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

日本本土生存不了,贫民都想往外跑

日本地形狭窄,多山,在漫长的古代,日本本土的人口一直在1000万以内,且人口集中在几个平原上——关东、大阪、越后、仙台等平原住了七成人口。

到了近代,随着西方传入了高产作物,日本人口终于在幕府时代暴涨,幕府晚期突破了3000万。这个数字今天看来不多,但在当时的日本已经是极限了。

日本小小四岛之地,山多平原少,人口承载力有限,在幕府末期,日本政府已经开始大面积奖励垦荒,让农民开山、填沼种田。

到了19世纪明治维新后,日本人口进一步增加,这时候山头、湖边都是田地,连垦地都没得垦了,日本农民的贫困问题日益严重。

甲午战争前,为了造海军,日本政府对贫民巧取豪夺,日本农民的赋税负担比清朝农民还要重。为了生存,日本贫民只能献出女儿去海外卖春赚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甲午战争的胜利让日本政府稍微喘了口气,但农村还在饿死人,要根本解决人口,靠小小四岛是不可能的。

当时,日本的有钱人率先向美国西海岸和澳大利亚东海岸移民,在当地购置田产。随后富豪们又从国内招聘劳动力,日本贫民也走出日本,去海外求生。

海外生活很苦,但当时的日本人没办法,为了一碗饭可以豁出命。

到了20世纪,全球需要移民开拓的荒地也寥寥无几——澳洲人口增加,自给自足;美国已经发展完毕,大铁路贯通东西后,西部的处女地都被移民者占满。

但在美国南方数千公里外,巴西还在吸引移民,在黑奴贸易停止、欧洲淘金移民潮过去后,巴西依然需要人口填满种植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眼见巴西政府来到亚洲寻找劳动力,日本政府非常积极,愿意向巴西输送劳动力。且日本移民由日本政府和日本公司管理,等于日本官方给巴西政府打工,赚取外汇,简直一本万利。

1907年,第一批日本移民跨越太平洋到达巴西,在圣保罗港上岸。这批人口不到千人,基本都是男人,上岸后一头扎进种植园里。

他们在艰苦劳动中站稳脚跟,让巴西政府看到日本移民的价值,也让日本政府赚到钱,决心推动移民。

于是,从1910年代到二战爆发,日本向巴西移民20万,以青年人居多,极大减轻了国内的就业和生存负担,也让巴西的咖啡园和甘蔗园获得充足的劳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

日裔:国内被榨干,到了国外还受罪

一战到二战之间,日本跻身世界列强行列,靠疯狂压榨底层来赚取军费,搞军备竞赛。

这一时期的日本帝国制造了亚洲第一、世界前3的海军,养出了有一战顶级水平的陆军,但日本农民和工人的血汗都被榨干。

彼时日本是全国性贫困,哪怕是东京、大阪的中产家庭,吃大米饭也要加入了大量黄豆,糖类、酒类更是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