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24年第10期

传承三代,“唤醒”甲骨

文-本刊记者 彭姝疑

3000年前,殷商王室为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镌刻的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发掘于河南安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所在地、世界记忆遗产甲骨文出土地,安阳和这里的人们都有着刻在骨子里的“文化自觉”。

在小时候的历史课上,李邦记得同学们在老师口中一大堆难以理解的历史名词中,听到“司母戊鼎”“甲骨文”就是在安阳本地出土的时候,都瞬间对这两个概念“刮目相看”。“那感觉是不一样的。”李邦说,“别的东西就是一个很空洞的名词,但甲骨文是我家出土的,对吧?”

2019年,李邦从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毕业后回到老家,加入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他想起实验室负责字库内甲骨文书写并录入的乔雁群老师曾和大家讲过,自己在出差回安阳的火车上,正抱着电脑编辑甲骨文,旁边的当地乘客看到,立马热情地攀谈起来:“哎?这不是我们家的字吗!你是研究这个的?”

本地人也许并不认识那些字念什么,但从小浸润在“文字之都”的文化氛围中,一眼识别甲骨文并不是什么难事。“安阳人就是会有这种文化的归属感。”李邦说,“说到甲骨文,知道这就是我们家的东西。”

去年年底,一套“甲骨文广播体操”也开始在安阳本地的校园中推广起来——身体左转,手臂前伸,双腿微屈,提腕,便是一个甲骨文形的“人”字;右脚向右迈步,与肩同宽,两臂伸直,与地面平行,五指张开,手臂内旋,便是甲骨文的“舞”字……这套广播体操,也由李邦所在的实验室团队创作发起。

“这套体操通过演绎精选出的19个甲骨文字,可以达到2—3级的训练强度,起到全民健身的作用。”安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团队成员龚慕凡向媒体介绍时说。

如今,甲骨文广播体操正在安阳全市各单位大力宣传推广,各系统甲骨文广播体操比赛争相开赛。“要不是这一段时间代表团队来北京宣讲,我就也被‘抓’去比赛了。”李邦笑着说。

三代青年的“冷门绝学”

近日,河南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传承研究创新团队”荣获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这个奖项授予的不仅仅是当下团队中的青年研究者,还有团队一代代从青年时期开始知重负重、不懈守护这项“冷门绝学”的甲骨学前辈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传承研究创新团队

1985年,安阳师范学院首次成立“殷商文化研究班”,仅由6名大学毕业生组成。作为一所专科学校里的“研究生班”,外界质疑声四起。在甲骨学大家胡厚宣的鼓励下,年轻人抱着“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决心,坚守甲骨“绝学”,成为国内甲骨学研究领域的第一代青年骨干力量——他们坚持在甲骨文研究方面精耕细作,创立了在甲骨学研究领域极具公信力的刊物《殷都学刊》,拿下了国家社科基金等高水平科研项目,出版了10余部专著,填补了多项研究领域空白。

2000年,电脑开始普及。尽管有关甲骨文的考辨研究成果日益丰富,但输入检索依然困难重重。能不能把甲骨文输入电脑?能不能把图、文、字结合起来,开发一个既全面又便捷的信息化资料库?学院自此成立甲骨文信息处理实验室,涉足这个前无古人的空白领域,着手开展这项必将长期、艰辛、浩大的复杂工程。153本著录、239733张甲骨图像、33838种甲骨论著......以现任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刘永革教授为代表的第二代青年,开始在条件简陋的实验室里反复论证,探索如何输入、存储、展示甲骨文,努力攻克古文字与计算机的交叉研究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团队通过校重算法找到的甲骨文合集(简称合)中合32235与合34397部分重复的记录

2019年10月18日,在团队的努力下,国际上容量最大、信息最全、影响最大的甲骨文大数据库——“殷契文渊”上线。“殷契”,即为安阳殷墟出土甲骨文之一称;“文渊”,象征中国古代典籍集藏渊薮之楹库也。自此,散落世界各地的甲骨资料汇集一处,甲骨文研究进入智能化时代。

在“殷契文渊”网站首页,有“著录库”“缀合库”“字形库”“文献库”等几栏索引,这是如今实验室的第三代青年正重点完善的内容。李邦介绍,甲骨文专家做图像整理时,大概分为辨伪、校重、缀合、分期、断代等步骤。如今的“著录库”已经实现了书本上数十万拓片的网络检索,而在此基础上利用人工智能算法深入挖掘不同著录中的重复拓片,即“校重”,有利于帮助甲骨文专家探索甲骨流转的源头;“缀合”即甲骨碎片拼接,被称为“最难拼图游戏”,实验室利用人工智能图像技术在上万块甲骨碎片中搜索边缘、纹理、残字等匹配目标,已成功研发出“甲骨文自动缀合系统”。在这次李邦代表团队上台接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颁奖前,团队的小伙伴告诉他,系统已可以在一周内完成12组甲骨的缀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速度。

去年4月20日,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腾讯合作开发的“了不起的甲骨文”小程序正式上线。用户可以通过小程序看到在数字空间里高保真还原的甲骨实物,练习识别甲骨文,甚至造字、刻画一片属于自己的甲骨……

传承千年的“重中之重”

加入实验室前一年多,每天和计算机算法打交道的李邦开始有意识地识读起甲骨文,觉得“可好玩了,跟看画一样”。

他最早认识的是实验室墙上挂着的十二生肖,对“狗”“猪”两字印象最深——两字字形本身呈现了和两种动物体态一样的差别。“甲骨文中犬字和豕字长得特别像。”师兄张展让他在这俩字中“找茬”,他发现除了“犬”的“尾巴”上翘,而“豕”的“尾巴”下垂,两个字的“腹部”也有差别。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说:“腹瘦尾拳者为犬,腹肥尾垂者为豕。”这让他不禁感叹老先生的描述之精准。

“研究甲骨文有什么意义?”李邦问自己。随着与这种古老文字的接触逐渐深入,这名理科生也在不断思考这个问题。

“汉朝后,人们对司马迁的《史记》中关于商代的这部分记载始终存在争议,直到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人们通过缀合后的卜辞内容,证实了《史记·殷本纪》中的记载基本正确,中国信史得以向前推进了约1000年。”李邦说。

“确实,也许认识这种几千年前的文字对我们当下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帮助,但每当你看到它,想到我们汉字传承几千年,却依然保持着自身最初的结构;想到四大文明古国的其他三种古文字要么消亡,要么被取代,而甲骨文——这个千年中华文脉赓续至今的证据就在你面前时,确实感觉到了正儿八经的文化自信,对吧?”

党的二十大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离京考察调研的最后一站来到河南安阳殷墟,感慨道:“殷墟我向往已久。”这里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也是中国考古发掘时间最长、次数最多、面积最大的古代都城遗址。

在殷墟诸多考古发现中,甲骨文是重中之重。

早在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他在贺信中说:“新形势下,要确保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传承。”

而如今,甲骨文传承研究创新团队的三代青年接续奋战,已将曾经沉睡千年、“一片惊天下”的甲骨文带进千家万户,李邦与他同辈的青年研究者们也将带着自己的学生们——第四代青年,继续“唤醒”沉睡的甲骨残片,让它们带给当下新的意义。

阅读更多华能青年,硬“核”力量
让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飞入寻常百姓家”
放牛班的夏天“我为烈士来寻亲”
朱平:青春年华,造最大最酷的船
挑战高原之巅,铸就铁路勘察设计新篇章
到三沙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飞驰的复兴号理想千言,青春与我同奔赴

监制:皮钧
终审:陈敏审校:刘晓 刘博文编辑:tamak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