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饶漱石拜访粟裕,透露毛主席的决定,遭到粟裕的拒绝。

粟裕一直是个非常紧迫行动的人!

这种说法完全源于淮海战役刚刚结束不久后,粟裕已经开始积极准备渡江作战,这一决定早在毛主席的批准下就已经确定。

在九个月前,粟裕曾建议暂缓渡江作战,而是专注于中原的豫东战役,这个决策在事后得到了证实。粟裕展现了其卓越的智慧和深刻的战略眼光,而毛主席更是以超凡的智慧,事先洞察了局势。

显然,淮海战役之后,一场新的大规模战争即将到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迫于形势,蒋介石不得不重新启用汤恩伯来对付粟裕。

淮海战役结束仅三天,即1949年1月12日,毛主席发布命令,暂停了华野和中野两个半月,为渡江战役作准备,以备随时出动。

粟裕性子急躁,一接到命令便立即将华野改编为第3野战军,划分为第7、第8、第9、第10等4个兵团。同时,他继续担任代司令和代政委。

随后,粟裕召开了一次重要的会议。在会上,他强调组织部队学习新的战术,面对山地众多、河川纵横的渡江南下,必须制定合理的战术以应对雨季作战,不能再重蹈南麻临朐战役的覆辙。

会议结束后,第三野战军立即按照部署和要求迅速展开行动,为即将到来的渡江战役做好准备!

而蒋介石这一边,由于淮海战役的惨败,他的政治地位已经大幅下滑。在1949年元旦,蒋介石被迫下野,回到老家溪口安享晚年,总统一职由李宗仁代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介石擅长微操,即便不在位,他仍然在影幕中操控着江南地区仅剩的黄埔系力量,为了保持残存的势力,他甚至调动了汤恩伯这位无能的将领,与白崇禧一同镇守长江防线,跨足上海到宜昌近2000公里。

汤恩伯虽然早在之前就是粟裕手下的败将,但相对于其他败将,他唯一的优势是幸存下来。在大多数将领都被击毙或俘虏的情况下,汤恩伯保持了相对稳定的生存状况,因此蒋介石再次启用他也可谓是别无选择。

到了2月3日,毛主席决定提前渡江战役,指示第三野战军和第二野战军做好战斗准备,以夺取京沪地区的控制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接下来,粟裕以第三野战军代司令的身份来到河南商丘,参与讨论渡江作战总前委的部署会议。

这一次的总前委成员仍然由淮海老战友陈毅、粟裕、谭震林、刘伯承、邓小平组成,不过相较于之前,这次渡江作战可说是信心十足。

这场总前委会议几乎可以说是毫无悬念的,大家一致对即将到来的战争表现出极高的信心。

在这次总前委会议上,确定了渡江的时间为3月中旬,而实际渡江作战将于3月底开始。渡江作战的第一梯队将由第三野战军的4个兵团和第二野战军的1个兵团组成,分工如下:

  • 第三野战军负责江苏江阴到安徽贵池段;
  • 第二野战军负责安徽安庆东到西段;

粟裕却更为深思熟虑。通过他精密的判断,渡江并非大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在渡江后如何迅速歼灭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

粟裕的思考非常细致,着重考虑了渡江后的关键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粟裕紧急通知山东的官民们赶快学习游泳。

既然渡江后的工作显得至关重要,粟裕也迅速着手制定计划。经过一个晚上的努力,粟裕的计划迅速浮出水面。

首先,三野将展开渡江准备工作,掌控长江航道,开辟渡江通道,并详细了解江岸地形、水情、敌情等情况。

其次,兵团司令员叶飞和政委韦国清将派遣专人策动江阴要塞守军起义。

粟裕很快遇到了一个新问题:渡江所需的船只筹集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粟裕亲自与船工进行交流。幸运的是,船工们都是乐于助人的好人,即便可能损坏,也愿意借出船只。同时,粟裕也做好了赔偿工作的准备。短短一个月,粟裕成功筹集到了8000只船只。

解决了船只问题,接下来又涌现出新的挑战。由于华野部队主要由山东官兵组成,其中95%以上的士兵都不会游泳。

于是,粟裕亲自组织官兵进行训练。在短短的20天内,大部分官兵掌握了游泳、划船等技能。

看到原先的“旱鸭子们”在水中游刃有余,粟裕感到非常满意,并直言:“打过长江去,我心里有底了。”

1949年3月上旬,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但由于生病,粟裕未能参加。毛主席得知后派遣饶漱石、谭震林等人前去慰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除了前来关心粟裕的病情,饶漱石在闲聊时透露了一个重要任务:毛主席有一个“以打促和”的计划,即计划让第三野战军在3月中旬攻占浦口,对南京进行炮击,通过战争来加速和平进程。毛主席希望粟裕提供一些意见。

粟裕听后保持沉默,然后表示不同意这一计划,主要有两个理由:

首先,如果进行炮击后无法立即渡江作战,那么汤恩伯将有足够时间进行布防;其次,除了这一点,埋伏在江南国民党内部的内线部队也将受到严重打击,给渡江作战带来更多困难。

粟裕的意见随后迅速报告给毛主席,毛主席见机行事,很快采纳了粟裕的建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久后,粟裕康复,迅速返回第三野战军司令部,继续筹备渡江作战。粟裕的思路变得更加清晰:渡江后,苏南和皖南将快速东西推进,建立联系后形成对南京的包围,解决了南京后,接着是杭州和上海。

在粟裕的具体部署下,邓小平、陈毅等总前委成员的任务也变得轻松不少。到了3月31日,《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正式颁布,详细规划如下:

第二野战军和第三野战军分为3个突击团。东部突击团由第三野战军的8和10两个兵团组成,由粟裕和张震指挥;中部突击团由第三野战军的7和9两个兵团组成,由粟裕和张震指挥;西部突击团由第二野战军的3个兵团组成,由刘伯承和李达指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详尽的战役规划外,粟裕像往常一样进行了深入的作战设想:

首先,对于汤恩伯集团这种蒋介石嫡系,粟裕强调了立足于持续打击的战略;

其次,在渡江后进行紧追不舍的追击,绝不给敌军喘息的机会,以防其有机会退守到坚固的防线;

第三,对于攻取大城市,粟裕提出尽量减少大炮的使用,以保证城市的完整性。

可谓是精打细算,粟裕对于战局的考虑非常周详。

当毛主席提出推迟渡江时间以配合国共和平谈判时,粟裕却完全不同意,尤其对于推迟时间的一点表示强烈反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