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卢安克在德国汉堡降生,患有孤独症的他为了寻找安宁之地,只身来到了中国。

1990年,卢安克从中国回国后,决定放弃在汉堡的生活,再次来到了中国,随后的十年,他长居广西山区支教。

代替那些外出打工的父母,陪伴贫困山村的留守儿童成长,尽管在这的生活简陋无比,他也分文不取,只求教会孩子们知识,陶冶他们的心灵。

后来他的故事被众人知晓,连央视都被他的精神感动,决定给他提名“感动中国”,然而他却拒绝了央视的提名,据说后来的他,更是因为舆论的压迫被迫离开了中国。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在广西支教的十多年里,卢安克究竟为中国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初来乍到,东奔西走

1968年,卢安克出生于德国汉堡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一名工程师,母亲是家庭主妇。

卢安克与双胞胎哥哥从小关系密切,性格也十分相似,双双文静内敛,不善社交,也不愿与人争辩。

小时候,卢安克和哥哥常常遭到邻居孩子的欺负,有一次放学回家,几个爱打架的坏小子堵住了他们的去路,强行拿走了卢安克的文具盒,卢安克没说什么,只是红着眼睛看着哥哥。

哥哥也一言不发,只是抓紧了卢安克的手,邻居孩子们见状,嘲笑他俩是个怪胎,然后扬长而去,这种欺负一直持续了好几年,卢安克和哥哥也从未反抗过,只是静静忍受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学后,卢安克和哥哥的成绩并不突出,他们的老师也经常批评他们“不积极参与”,连同学们也不怎么与他们来往,渐渐地,卢安克的成绩越来越差,父母看在眼里,却也无可奈何。

直到有一天,父亲从报纸上看到了一则广告——一所新颖的小学正在招生,强调让学生自由表达,并需要学生自己撰写部分课本。

父母商量后,决定让卢安克和哥哥转学到这所小学就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转到新学校后,卢安克像重生了一样,这里的老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

渐渐地,卢安克不再害怕表达自己了,甚至时常站在台上向同学展示自己的手工作品,但是很遗憾的是中考的时候,因为卢安克的外语成绩不太好,他并没有考上高中。

父母为他在本地船厂谋得了一个学徒工作,想培养他些手头工作能力,起初,卢安克对这份重复机械的体力活并不感兴趣。

然而他渐渐发现,工作之余的夕阳和海天一色才是生命的真谛,他开始凭着这份朴实的感悟创作诗歌、小说和插画,渐渐地,他总会在夕阳余晖下,在工余时间里勤奋写作、绘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年后,卢安克鼓起勇气,把自己的作品小心翼翼地寄给了汉堡美院,出人意料的是,教授们非常欣赏这个朴实青年所展现出的无限创造力和丰富想象力。

于是破例录取了还在船厂打工的卢安克,在汉堡美院念书的那几年是卢安克人生最快乐的日子。

这里的教授们并不拘泥学历,而是鼓励学生大胆创作、追求梦想,一次学校组织的中国之行,卢安克迷恋上了这个古老而神秘的东方国度。

毕业后,卢安克本可以留在德国发展事业,但是他放弃了这里的一切,只身再次踏上中国这片土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想再次寻找山水间的那抹清纯美好,为了生活,他努力学习中文,几年后甚至能够流利使用壮语与村里的孩子们交流,在中文名“陆安克”下,他开始了自己崭新的人生。

卢安克的教育理念和面临的中式挑战

卢安克不赞同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希望让孩子们挣脱公式思维,发挥无限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可这在当时的环境下是极不现实的。

起初,他尝试用富有想象力的方式上课,不布置作业,不进行考试,也不记分数,让孩子们写诗、唱歌、自由创作。

然而村里的家长们无法从孩子的创作里看出他们的学业进步,再加上孩子们的作品无法在各种考试中拿高分,家长们都十分担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渐渐地,村民们来给卢安克施加压力,要求采取正常的教学方式,卢安克不愿放弃自己的理想主义教学法,但在现实压力下也无法继续坚持,最终在家长们的推动下,卢安克被解雇了。

不甘心就此放弃的他又去了一个更偏远的山村学校,那里条件极其艰苦,学生们连饭都吃不饱。

卢安克依然试图实践他富有想象力的教学方式,但面对长期营养不良的孩子们,效果依然让人失望,这一次,卢安克终于明白城市理想主义教育方式与这些山区学生是多么格格不入。

在两次失败后,卢安克终于认清了现实的无奈,也许改变整个教育体制的大环境是自己力所不及的,但是面对眼前这些顽强向上的生命,自己还可以做些什么呢?

板烈村十年的陪伴

2001年,29岁的卢安克来到了广西偏远山区小村庄板烈,这里交通极为不便,连公共汽车都没有,只有拖拉机几个小时一趟。

全村只剩下两百来名“被散养”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全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看望。

刚来到村子,卢安克就面临着村民的质疑与敌视,毕竟村民们从未见识过外国人,深感疑虑和不解——这个外国人不知从哪里来,要在村里做什么?会不会祸害村子?

几个爱管闲事的大妈甚至在村委会开了几次特别会议,商讨怎样赶走这个外国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卢安克没有在意这些,他只想在这个闭塞的小山村里施展自己的爱心与温暖。

他住在每个月只要10块钱的破旧教室租金,白天带孩子们唱歌、讲故事,给他们讲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

小朋友们听得津津有味,个个眼睛里透着向往的光,卢安克也经常组织一些简单的游戏活动,和孩子们玩在一起,充当他们在外打工父母不在身边的玩伴。

日子一天天过去,村民们渐渐认可了这个别有用心的外国人,孩子们整天跟在卢安克身后跑,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村里的几位老人家有时也会过来和孩子们聊天、帮忙照看,一时间,教室里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就这样,在这个偏僻的山区小村,外国人卢安克用他的真诚与爱心温暖着两百多名留守儿童。

也让闭塞、稳固的村民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是如此精彩绚烂,他让小小村庄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村子里的每一个人,都被他感动了

平日生活中,卢安克过得十分俭朴,他不抽烟,不喝酒,对吃穿用度没有多余要求,身上所剩无几的微薄收入,大多数都花在了孩子们的学习用品和营养餐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几乎所有的时间都陪伴在孩子们身边,与他们形影不离,在孩子们心中,他是兄长、是朋友,更是父亲一般的存在。

每到周末,他便按事先计划好的时间表,去孩子们的家里做客,自小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们,都格外渴望家庭温暖。

每次卢安克到访,小朋友们都早早地守在门前,兴奋地等候着这个大哥哥的到来,一见到孩子们,卢安克眼睛就温柔起来。

他给他们讲述自己小时候的趣事,唱着德国儿歌逗他们开心,满地打滚地和他们玩推推车游戏,逗得孩子们哈哈大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时候,他还亲自下厨,用最简单的当地食材烹调出美味佳肴,带给这些饱受食物短缺之苦的孩子们崭新的体验。

也有时候,卢安克会让孩子们讲他们自己的故事,起初,小朋友们都不好意思开口,渐渐地,在卢安克的鼓励下,他们也放开自己,讲起了自己生活中的趣事与疑惑,以及对父母的渴望。

卢安克一个个安慰他们,耐心倾听,逗笑他们,陪伴这些孩子成长。

意外的车祸,成为“名人”

2004年,一场车祸差点夺走了卢安克的性命,当时他的哥哥来到村里来看望他,两人度过了愉快的一天后,卢安克送走了哥哥,就在回来的路上,发生了意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卢安克乘坐的拖拉机突然滚下山坡,车上的另一人当场死亡,卢安克伤得也非常重,在昏迷中与死神抗争了好几个月。

好心的村干部多次劝他搬到县城的大医院去治疗,条件会更好,康复也更快。

但是他始终摇头拒绝——他说这场车祸让他与这个村子连在了一起,他无法离开这里的孩子们。

几个月后在医生、朋友们和孩子们的精心照料下,卢安克终于渡过生命危险期,逐渐康复,然而那次车祸带给他的后遗症一直在折磨着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当阴雨天里,全身的骨头都在隐隐作痛,但是当他看到朝气蓬勃的孩子们和大山环抱间的清澈碧空,这些疼痛不值一提。

2009年,央视的一档栏目组来板烈村采访,想要报道一下这个在中国山区举目无亲、默默奉献的德国青年。

一下子,卢安克的故事便传遍了网络,一时间,无数网友知晓了卢安克的故事,纷纷在网上留言,表达自己的敬佩和感动,连央视都决定给他提名“感动中国”。

一向低调的卢安克突然身处昔日流量和关注中,他有些无所适从,后来,他还特地找到制作人,恳求他们不要把自己评为“感动中国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说自己所做的都是微不足道之事,是这个古老国度的一切一直在感动他。

如此这般,在偏僻山区小村的简陋教室里,这个德国青年用自己的真诚与爱心温暖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

卢安克的离去与回归

2011年,39岁的卢安克终于迎来了自己的结婚时刻,新娘子是云南城里一所学校的音乐教师林婷,个性温婉柔顺,与卢安克志向相投。

婚后的日子,林婷会在周末时来村子陪伴卢安克,过着甜蜜恩爱的生活,然而好景不长,林婷渐渐向卢安克提出希望搬到县城里生活的请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实在无法适应偏远山区的生活环境,也担心老去之后两人晚年无人照料,这对一心扑在留守儿童身上的卢安克而言无异于晴天霹雳。

他反复考虑自己的人生抉择,是要成家立业,还是继续服务山区孩子,一个多月的思想斗争后,卢安克还是做出妥协,决定和林婷一起搬去城里。

离开村子的那一天,卢安克难过极了,他没有告诉小朋友们自己要走,因为实在舍不得面对那些依依不舍的眼神。

在村干部的帮助下,他安排了央视的一个栏目组前来采访,希望通过自己的故事引起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是,在城里的工厂里做起了技术工人的卢安克,发现自己实在离不开教育事业,每当想起那些向往知识、渴求温暖的孩子,他就觉得自己亏欠了他们。

这种离开教育岗位的生活让卢安克整日魂不守舍,身心俱疲,最终,卢安克决定回到了教育岗位。

只要有需要的地方,就有他卢安克和孩子们在一起的身影——山区的小学里,城郊的学前班里......他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义,也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林婷虽然有些失望,却也没办法再改变卢安克满腔热血奔涌的内心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怎样

虽然后来卢安克回到了村庄继续自己的教学,但是,正是因为卢安克离开村庄之前的那一次采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了卢安克的故事,在有人敬仰他的同时,也有大片的恶意向他涌来。

在他的社交软件下,各种恶意的揣测让卢安克十分的难过,甚至有人称卢安克是“间谍”或者有“恋童癖”,在众人的压力下,卢安克不得已关闭了自己的社交平台。

2012年,卢安克不得已决定离开中国,一来是因为他并没有申请到中国的绿卡,再加上人们的恶意揣测,卢安克有些伤心,最终他放弃了在中国的事业,回到了属于自己的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卢安克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无私奉献,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普通教师,更是肩负文明使命的精神导师。

他开启的,是一条超越国界和种族的奇妙人生道路,也许他的故事可以改变更多心灵,感染每一个追求真善美的生命。

就像一泓清水,涤荡着浊世的尘埃,在今天,这道清流更显光华,期盼更多像卢安克这样的灵魂,点亮人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