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放羊为了什么?”

“卖钱!”

“卖钱为了什么?”

“娶媳妇!”

“娶媳妇为了什么?”

“生娃!”

“生娃为了什么?”

“放羊!”

这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放羊娃的故事。嬉笑调侃间,流露出的是传统农业的困境,以及贫穷对人的眼界和认知的局限。

但丽江白沙的羊,它不仅仅是羊,更是婚纱照的主角,是旅拍的新宠,是让当地村民走致富路的“领头羊”。

近日,玉龙县社科联四级调研员和廷罡走访并记录了一家特殊的牧羊人。他们来自玉龙雪山南麓白沙镇玉湖村文华一组,养羊养出了新路子。在这家人眼里,养羊不只是为了吃肉卖钱,还可以成为旅拍里的“风景”挣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家人从父母到女儿,都成为了牧羊人。年轻的女儿不用外出奔波,在家附近就能找到出路。她还利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网接单。养羊服务拍照,让这个家庭收入明显变化,每年有十余万元,大大改善了一家人的生活。

让我们跟随和廷罡的文字,一起走进这个新兴的牧羊人之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户主和汝仁今年55岁,小学毕业,一直务农。夫妻俩育有2女,加上大女婿,一家5口种点地,养些猪、鸡等家畜,再加上护林员的补助和旅游服务收入,在六、七年前“两不愁三保障”没有问题,但和小康家庭标准还有些距离。(两不愁三保障:指不愁吃、不愁穿,以及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编者注)

“我当了十四五年护林员,因责任所系,要时常在责任林区的森林、草坝间转悠巡山。五年前,有婚纱摄影经营者因拍照业务需要,买2只山羊托我养,每单50元的酬劳,我也就挑水带洗菜,开始养起羊来。半年后,又增到4只(都是代养半年后给了我)。这些羊主要供婚纱摄影拍照用,随后逐渐有游客见状,临时起意拍照,旅拍业务逐渐做开……”和汝仁这样讲起了“羊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多少也是养,我自己又4只、2只的添买扩群。有10余只的基础后,羊群发展快起来,一下发展到40、50只。山羊比绵羊嫌贱,原先闲时放、忙时拴和依赖牧羊犬的办法不行了,我妻子也就参与进来,赶羊出门、放牧拢群、傍晚牧归……人手多些才好。”和汝仁继续介绍。

和汝仁家羊群现已有百头规模,搭在家园的羊圈,也由原先草渣垫圈式,改造为干湿分离的干栏式。

“我又买了叫‘绒山羊’的新品种,它更耐寒,更适应我们这里的寒凉气候。”显然,和汝仁对这次品种改良很满意。“根据政府要求,办了养殖证,时常接受政府服务,如给养治病、春秋两防(疫)、品种改良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养羊后,每天早上6点就要起床,一年365天都如此,大年初一也不例外!7点前后开圈放羊、出门巡山(如拍客有要求,则按预约时间、地点供拍),11点后放牧地点相对固定(光头强牧场),服务拍照;下午5、6点后,还让羊群转着找食啃吃,傍晚天黑才赶羊回家。”

“现在我和大女儿两个人主要做羊群管理及拍照服务,女儿还开通了小红书,上网揽客呢,我妻子随时来搭把手。”和汝仁仔细介绍家庭分工及每天的作息规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养殖羊群,要有羊饲料,就得好好种点粮。现在每年种3亩包谷、2亩洋芋,田里施现成的羊粪农家肥。自产包谷不够,每年还要额外买3千多斤。”和汝仁说,去年由妻子小叔(独人户、由他们关照)专门在鸣音太和村老家种包谷,支持了3千多斤作羊饲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被分开问起是否打麻将,父女俩回答坚决而一致:忙不赢打麻将。“养羊最要耐烦,动静看时节、天气、游客等情况而定。”和汝仁补充道。

“提供‘羊拍’服务,在这一片,我是开做的第一家,现已成家庭经济主业。”聊到收入进项,和汝仁并不藏掖:养羊服务拍照,家庭收入变化明显,每年有十余万元。

如果只是以传统模式养,和汝仁这群羊的年收益只会有2、3万元收入,但因为给游客提供旅拍服务,几乎每天都有接单收入。走访当天,即便不是旺季,父女俩也接待了十几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了羊,家里肉源就有保障,家里办大事小情,比如办母亲三年斋时,和汝仁家就没有另外买猪、牛肉,而是宰了两头羊招待,“亲友们都说好吃得很!”去年,家里卖出20头骟羊(2千多元/头);今年冬天前,他计划还要卖一批。

只要还动得起,和汝仁还是想继续认真把羊养下去,养不动就没办法。

“如果你父亲放不动羊了,你会担起养羊这一摊吗?”

问及和汝仁26岁的长女和春恵,她很肯定地说:“我会负责起来,继续做下去。”

放羊娃的故事,在此刻,被赋予了新的定义。

走访后记

养羊是古而有之的传统农业,丽江更莫能外。

“2022年,养存栏110.19万只,出栏74.28万只。”(摘自“丽江农业”公众号 2024-04-19)。长期以来,在追求以工业化、城镇化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化进程中,“放羊娃”更是被贴上了贫穷愚顽、不思进取的标签,养羊放羊被固化为某种现象级文化标识。养羊等传统农业,只能如此“不堪”吗?

传统业态士农工商当中,传统小农的瓦解最是“稀里哗啦”:传统农业已趋于零收益甚至负收益、农村在加速“空心化”、农民快速沦为“最无奈的身份及职业”。传统小农户的出路在哪里?

走访记录和汝仁养羊户,对我来说,也是对有关问题作社会学、经济学意义上的考察、思索的过程。

1、致敬还是嫌弃——反思我们对农耕文化的价值判断。

近读在20世纪50年代成为美国有机农业运动《圣经》的书籍:《四千年农夫—中国、朝鲜和日本的永续农业》(美农业官员及学者富兰克林•H.金著),终是明白:东方亚细亚传统农业,以及从农地里长出来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作者看来,文明而先进,书中这样描述:“这些国家(指中国、日本和朝鲜)高度发达的农业产业以及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而在绝大多数我等国人这里,是如此的愚昧而落后!曾几何时,学校、传媒以及各种政策,声声召唤催促:走出大山,跳出农门!是致敬还抛弃?对于传统农耕文化价值的现有认知,是时候反思了,抑或该有起码的社会尊重。

2、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进程中,传统农业,虽然再没“老树春深更著花”的风光,但也决不于“枯藤老树昏鸦”的没落。

和汝仁户主养羊这一“老掉牙”的农牧业,却因巧妙借助丽江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云端经济时代和乡村振兴等天时,利用家居旅游热线边等地利,家庭成员的人和,通过“养羊+旅拍”、“养羊+互联网”,“老树”结出了硕果,得到了不错的经济收益回报。

“小农户”话题也值得引说。现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更早的小农村社里,农户既是生活的基本单元也是生产的基本单元,乡土社会有“村社理性”及“农户理性”。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长期以来的媒体语境里,小农户与大市场无法相融。和汝仁养羊的案例作了另一种回答。

就在撰此文时,看到久违的“小农户”,跳进了最近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核心内容(那可是惜字如金的):“要统筹支持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政策扶持、服务引导、利益联结,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祝福小农户!

3、走出与扎根——乡村青年皆有可能。

“进城!进城!”——经济收益的招唤、闪烁的霓虹、同龄人的呼朋唤友、官方的鼓励,就村户而言,最是青年留不住。村上有红白大事,跑堂的“小弟兄”年龄都在50、60岁,更不用说从事种植养殖的了。

当今中国,近3亿农民工身心分离:“家乡容不下肉身,他乡容不下灵魂。”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乡村后生在“走出与扎根”之间可供自主选择,只要愿意,可以既不离土也不离乡。和春惠的职业现状及其未来规划,无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

【作者简介】

和廷罡,玉龙县社科联四级调研员,国民教育历史学专科、教育学本科学历,教育教学及管理、县乡党政多岗履职,研究方向:纳西民族史、丽江旅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