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故乡,有一座很普通不过的青砖白灰桥,但在我心里它是最朴素、美丽的。因为,在那里珍藏了我童年、少年的美好回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世纪七十年代初,我的家乡原开封县(现祥符区)一个偏僻的二郎庙村庄东地修建了一座青砖白灰桥,大约有10米长,桥身长6米,宽约4.5米,是座砖拱桥。桥涵洞两个拱,桥墩用青砖、水泥砌成,十分坚固,桥面上铺就水泥路面,用青砖做拦桥并作凳。远看,桥势如村乡长虹,与周围各种树木浑然一体,这是故乡有史来的一座桥,桥的建成凝聚了当地众多能工巧匠的智慧与汗水,对于当时一个偏僻的村庄而言,无疑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桥是东西方向,南北是新修挖不久的一条大河,这在当时可谓是一项“挖河建桥,兴修水利,造福人民”的伟大工程。桥的两岸河底种植了茂密而又翠绿的芦苇,营造出一隅青青草色。这些芦苇简直就是大自然的精灵,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跟我们诉说着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桥的两岸河滩,一棵棵树木长得郁郁葱葱,似一幅天然的美丽画卷。桥下,河水哗哗地流着,不知有多少沙石沉落在水底?不知有多少鱼儿在水里嬉戏?也不知有多少水草在水中翩翩起舞?这座青砖白灰桥是一座默默奉献的桥。无论春夏秋冬,它都将身子趴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阳光下,不知有多少淘气的孩子在它身上跳跃着,将一个又一个石子扔向哗哗的水中;风雨中,不知有多少行人从它身上匆匆走过,有多少各类车辆从它身上驰过……

曾记儿时,每当我走在桥上面仿佛在玩一种有趣的游戏,那时我总会欢呼着、跳跃着、兴奋而开心着。桥头种了许多花草树木,桥的两侧河滩上杨柳依依、绿草盈盈,他们相映成趣,一派生机景象。桥下河水清澈见底,别有一丝自然、和谐的韵味,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记得夏季里,下午放学后都要挎上篮子、拿上镰刀去地里割草。草有好多种,叫的上名字的有:荠荠草、咕咕苗,抓地秧、节节草、喇叭花、甜根草,狗狗秧、野苇子等,有时草间开满了或紫或红或白的小花,上面飞舞着几只黑黄两色的小蜜蜂,构成了一幅别样的画面。割草一般都是约了小伙伴一起的,那时候家家养兔子、猪和羊,没有也买不起专用饲料,所以小朋友就有割草的任务。

那个年代,在乡间,一般孩子下午放学后和周末的时候,家长都会让上地割草,割回来草,可以喂鸡、喂猪、喂羊等。篮子割满了,一般也就到了吃饭时间,小伙伴一起回家,一群孩子个个挎着篮子走在乡间小路上,也是一道别样的风景。

值得一提的是,割草时,我们个个都很下力儿,都想早点把草割满篮子,就能早些回到桥头上边占个地儿。这时的天色也快接近黑的时候了,大人们也是从地里回家路过桥头的必经之地,也是忙碌一天到桥头边上坐下来抽袋烟、歇一歌的时刻。犹记得,村里有位读过私塾且受人尊重的曹姓老人,能熟读四书五经,对《朱子家训》《道德经》《百家姓》等倒背如流,一肚子的学问,大人小孩都喜欢听他"唠叨、唠叨"、更喜欢听他讲人世间的忠臣奸佞、善良凶恶。一幕幕曲折生动、感人肺腑的故事情节,听的我们个个入迷,不禁流连忘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桥的两岸河滩上,也是我们儿时学戏、演戏、比武的舞台场地。河滩士质松软、喧腾,无论是摔跤、翻跟头,不容易被伤着,那是我们最好的练兵场。每每割完草回家的路上,我们十几个小伙伴们把草篮子放在桥头旁边,在河滩中开始比武摔跤,接胜家,看谁体力好,技巧好。有时,一个小伙伴一连能摔倒三四个伙伴儿,有的小伙伴被摔得眼噙泪花,呲牙咧嘴;有的是心服口服,甘拜下风;有的却是屡摔屡败,屡败屡摔,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头,其精神可嘉也!其实,这都是我们儿时男孩子的一种娱乐、玩耍的活动方式,输和赢都没有恼恨过、也没有记仇过。

有时,我们也把桥边河滩当舞台,河底是茂密葱葱的芦苇,微风吹过,沙沙作响。我们常常模仿电影中《沙家浜》第二场转移的场景,我饰演剧中的沙四龙,先从芦苇荡中跑出来,观察四周后,顺势从河滩高处,向下翻几个跟头,之后,紧接着做个亮相的动作,很是认真投入,那情形、场景在心中感觉特别有趣和开心。

家乡的桥是我们的乐园。炎热夏季,我总喜欢与伙伴们一起到桥那儿玩,一起在桥边钓鱼、摸螺蛳、捉虾米、玩得不亦乐乎,快乐无比。有时还从桥上纵身跳入河中,在水中尽情的畅游,实在玩累了,就在桥旁的树荫下和同伴们在这里下棋。下棋的时候,风吹着我们,夕阳照着我们,小鸟的叫声环绕着我们。其中的美好,没有此经历的人,没有在乡村生活成长过的人,是体会不到其中的乐趣和快慰的。

记得小时候看到一队拉练的军人从乡村公路上走过,心里羡慕的不行,心里头想,我什么时候能走进这样的队伍里,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我19岁那年,带着父辈们殷切的期望,带着母亲的叮咛,离别了伴我长大的小桥。独在异乡,每到夕阳夕下时,看远处那袅袅升起的炊烟,禁不住为马致远的秋思而黯然至于泣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每到这时,一种乡愁之情就会在心中萦绕回荡。

小桥是我记忆的永恒。尽管在外工作多年,也去了一些地方,见过很多有名且壮丽的大桥,但每次回到故乡,经过小桥时,从心底里就有几分说不出的情感和喜悦,更多的是孕育了我青涩而快乐的童年,给了我美好而难忘的回忆。

时光匆匆,不觉间,我离开家乡一晃40多年了。村庄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看到小桥已被拆除,所剩桥栏和桥面还依稀可见,当年宽阔的河流亦不复存在,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大棚蔬菜和农作物。我凝神伫立在桥畔,心中不由感慨万千。虽然,我的故乡只是一座平常而又普通的青砖白灰桥,但是,我爱我家乡的桥,因为他为家乡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我更热爱我的故乡。

作者简介:张世群,曾供职于原开封市公路局(现开封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省作家协会会员、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市政协委员、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长期致力于宣传报道、文学书法创作和戏曲研究。著有散文集《心语写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