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代的书画家大都是自信满满,这一点可以从这些人的自媒体中得到印证。您不信吗?宣称自己超越宋元明清者可是大有其人,宣称自己的书法或者绘画已经革了几千年中国书法绘画传统的命的人也大有人在。

笔者辗转反侧百思不得其解,这般自信的底气从哪里得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日笔者在山东诸城参加一个书画界的展览活动,期间赴青岛得以参观了康有为故居,仔细观摩所展出的古意雄强朴拙的“康体”以及如飘逸潇洒刚建的于右任草法,感慨颇深。康有为是晚清碑派大家,他是以碑体写行书。于右任是民国时期碑派大家,它是以碑体写草书。虽然是在书法史上对于康、于二人的书法有不同的褒贬,但是笔者认为他们二人有一个共同点——在他们的书法中,仅仅是深厚的笔墨功力和精湛的笔墨技巧,重要的是他们二人渊博的学养和宏大的生命气象。也就是说他们的书法,既有“技”,更有“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笔者认为,作为当下的书画家,对于几千年的中国书法绘画的传统,首先应该具有一颗敬畏之心,再就是学习之心,继承之心,传承之心,而后才谈得上发展之心。“笔墨当随时代”,当年的石涛一定是遵循着上述的成长轨迹而成为那个时代书画艺术领域的巨擘,而后发出这样的金石之言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些年来,经常有人向笔者请教学习书法的“秘诀”。笔者也是每每与人笑谈,世上哪里有什么一蹴而就的“秘诀”啊!所有成功都没有捷径,尤其是书法与绘画领域。铁砚磨穿,秃笔三千。时间的积累,时光的沉淀,既主学一家,又需转益多师。才能够让一个人既有深厚的笔墨功力,又具备广博的学养。比如,学习魏碑者一定要学习行草,才能显现苍劲凝重古朴。学习唐楷一定要学习行草、魏碑,才能显现古拙潇洒厚重。不管是书法还是中国绘画一定要牢记 。笔者认为,当代人就不可能超过古人,“你”的“变化和创新”,或许在章法上那个媲美古人,但是古人那个时代所赋予的那种平淡天真的笔墨精神与生命境界,在如今这样一个浮躁社会又需要怎样的修炼才能达到呢?何况,因为“你”小的时候已经不使用毛笔了,书写工具已经随着时代的变革而变革,使用毛笔的“笔龄”,没有或太短暂,如果不能朝斯夕斯,不能写上几百万字,那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好书法家的,当然更谈不上讲究以书入画的中国画的画家了。黄宾虹著述立说,发表过的就达500多万字,是纯用毛笔书写的,他老人家没有发表过的有多少?这就是功夫,这就是人书俱老,越老越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书法、绘画艺术是中华民族性格的重要代表,中华民族的性格就是重意,毛笔是写意最好的工具,不懂的“写”就不可能很好的表现意。

《金刚经》说:“无我相,无人象,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过分地执着于物象必定会减弱对“真如”“佛性”的体认。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其艺术本能与艺术使命必然是超越物象之“形”而表现物象之“理”、物象之“灵”的。那么,绘画是这样,书法亦然。苏东坡说,“绘画论形似,见与儿童邻”,过分的去追求形似,追求物象一个点一条线和字的结体和绘画的造型离真正的艺术就偏离了正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笔者认为,中国书法和中国绘画是不能过分的强调创作、创新、变化。笔墨当随时代,首先是笔墨的精神不能变。当下一些“艺术家”不懂笔墨,就拿着毛笔用着墨汁,借用一个油画式的满满的构图或所谓的“现代”图式,借鉴一些光影色彩透视的元素,加大强烈对比,这就认为是中国画的“创新”。而且目下我们各美院的教学,基本以西画为主,大多青年学子当然也是学习素描透视色彩明暗造型的。就是这样当代还是有些狂人说自己超过这个古人超过那个古人,其实就是一种“自恋”或者是一种炒作,这些人自己也一定清楚,根本就是不可能超越古人的,距离真正的中国书法中国绘画的殿堂还是遥山远水的,更别提登堂入室了。

文/初中海,2024年5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书画家影像网)

艺术家简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初中海,一道、予虹,弘堂,海墨堂主等,1955年1月5日生于山东,居北京海淀区。现为北京一道书画院院长、黄宾虹艺术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文联新文艺书画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央视国学频道顾问、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初中海山水书法工作室导师、西安碑林书法家协会顾问、四川雅安佛教协会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