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出轨后,一个人会有怎样的反应?在大部分人的想象中无非是两种:要么忍气吞声,强颜欢笑着原谅出轨的另一半,假装这事没发生,日子该怎么过就怎么过下去;要么以牙还牙,绝不姑息,报复第三者,一脚踹了出轨对象,自己潇洒恢复单身。

这两种想象分别代表了委曲求全与寸步不让的两个极端,可当你真的试图把想象落地到现实中去时,却会发现生活中人们的选择无法全部套进这样的想象中去。

对此感到疑惑的人就要问了:为什么有人被出轨的当时不离婚,几年后却还是和另一半分开了?

因为离婚是情感叙事结构发生改变的结果,不是出轨所导致的必然,而这种叙事结构上的改变当然需要耗费时间,就像让一台庞大而精密的机械转向需要细心的调试。

离婚并不总是一个瞬间的决定,也会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是当事人对自我身份、人生目标以及情感需求进行反思和重新定位的结果。

可能你所观察到的分开只是法律上的离婚,而在你所看不到的内心世界,情感上的“离婚”也许酝酿已久,只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从想法孵化为切实的行动。

你之所以如此提问,让你心里犯嘀咕的潜台词多半是:既然那些人面对出轨时选择了忍让,怎么几年后还是忍不下去了呢?白白浪费了这么几年,他们还不如当年就马上离婚呢。

如果你把数年后又选择离婚视为失败,把另一个人数年的生活经历视为浪费,那么这不仅是一种误读,更是一种傲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论是面对出轨当即决定离婚,还是在几年之后才选择离婚,对当事人来说他们的决定在自我叙事结构之中都有独特的意义,唯有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去观察他们是如何脱离一段关系的,你才有可能真正明白他们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

出轨后选择立即离婚的人其实本就不占大多数,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发现婚姻存在背叛后约有六成的人会威胁另一半要求离婚,但最终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人真的终止了两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大多数人没有选择马上分开,并不是因为他们懦弱无能,而是人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调整自身的情感叙事结构来与现实相适应。

什么是情感叙事结构?叙事结构是个体对自身生命历程、身份认知和未来期望的一种系统化构建,包括了我们如何认知自己的身份,如何对生活中的大小事件赋予意义。与其说我们生活在完全客观的现实里,不如说我们生活在个人主观的叙事结构之中。

例如那个著名的半杯水笑话,乐观主义者看到桌子上的半杯水会欢呼幸好还剩半杯,悲观主义者面对同样的情景却会难过地认为只剩半杯,世事不如己意。明明面对的是完全同样的事实,当不同的人为事实赋予不同的“叙事”时,每个人从自身角度出发所观察到的世界也就不一样了。

我们会用自身的思维来解释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件事,解读所接触到的每一个人,这些复杂的“叙事”像小孩子搭积木一样搭成一个牢固的堡垒,就成了我们每个人独有的情感叙事结构,这样的结构既保护着我们,帮助我们理解整个世界,却也反过来束缚着我们,让你我都很难越出自身的叙事结构来思考。

在出轨的事实暴露之前,很多人对婚姻家庭和伴侣的解读都趋向于正面。在他们的情感叙事结构里,小家庭是和谐的,自己和另一半好好过着日子;伴侣虽然不完美,但也足够令自己满意,能为自己分担生活中的压力,一起抚育下一代;夫妻之间当然会有争执,会让自己烦恼,但日子总在有奔头地过下去,我们彼此相爱……当人沉浸在自己的叙事结构之中,头脑便会下意识忽略微小的不和谐音符,说到底,我们只愿意看到自己想看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在发现出轨的时候,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难以置信——自己所了解的那个人怎么会背叛呢?难道我根本不认识自己的枕边人?总不可能我之前的解读都是完全错误的吧?

于是许多人在遭受冲击的第一阶段首要反应便是试图维护自己的情感叙事结构的稳定,让自己头脑中的这座城堡不要马上轰然倒塌。

他们会下意识将出轨的事实纳入原本的叙事结构之中:另一半虽然出轨了,但ta还是爱我的,人总有贪图新鲜感的时候;虽然出轨了,但ta对这个家还是有责任心的,总不会丢下家庭和孩子就这么跑了吧;虽然出轨了,但我们之前的日子过得很好啊,就那样继续过不行吗……

在旁人看来,这样的想法未免有些执迷不悟,甚至到了有些傻的地步,但这种反应其实是一种自然的心理防御机制,是为了避免人的生活在突然的冲击之后陷入彻底的混乱与崩溃。

就这样,你所看到的“很多人出轨当时并没有离婚”的局面就形成了。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人并不会真的一直如此自欺欺人,他们也会意识到婚姻中其实存在着不断扩大的裂痕,过去的那一套情感叙事结构并不适用于现在。在不断的感受与思考的过程中,人们会逐步改变他们对婚姻的情感叙事结构,每一次回忆都是对过往经历的一次重新书写和解读,就像把一页写上字的纸重新涂抹,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可能会变得完全不同。这样的再诠释会导致人们对婚姻和夫妻关系的认知发生质的改变。

这种质的改变就一定会导致离婚吗?那倒也不尽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出轨事件发生后的第二阶段,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之前的情感叙事结构与客观事实有相当的差距,出轨无论如何无法被纳入这一套结构之中,他们不再于执着于原模原样地修复原本的叙事结构,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真实需求和伤痛感受,重新认知与归纳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系列事件,对原本的叙事结构进行修正。

在好的情况下,这种调整并不是遭受背叛的一方的一厢情愿,而是夫妻双方合力参与对亲密关系中共同的情感叙事结构的构建。

这要求夫妻双方都能真实地洞见自我与彼此:

出轨方能勇于承认并面对自己的错误,剖析自己在婚姻中的失望与不满,但并不将责任完全推到另一半身上,要认识到自己本有义务去处理这些感受,而不是简单粗暴地通过婚外情来发泄;

遭受背叛的一方也不能陷入非黑即白的思维陷阱里,一味想要把自己从婚姻的关系中摘出去,仿佛自己对这段关系毫无影响力与作用力。

唯有在这样双方的协作下,夫妻两人才有可能建立起对情感叙事结构的共识——我们的婚姻既不是毫无问题的,也不是全然没有希望,而是拥有自己的生命力,我们可以抛弃对伴侣的刻板印象、重新认识并接纳更真实的彼此。

当新的情感叙事结构稳定下来后,夫妻关系便焕然一新,不过在如你一般的外人看来,他们依然是“出轨后没有选择离婚”的人,会被报以同情的揣测罢了。毕竟婚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旁观的局外人能了解的实在太有限。

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如果夫妻双方没能在遭遇挫折后达成合作,无论是出轨方还是被出轨的一方单方面重新审视自己的情感叙事结构,就很容易造成你所观察到的“出轨当时没离婚,几年后却离婚了”的结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很多情况下,被出轨的一方首先意识到自己不愿意再过眼前的生活,有时是认识到了现实的一些新层面,有时是突然察觉到另一半身上自己从来没有意识到的某些东西,这些都可能成为夫妻关系转向分离的转折点。

有的人起初为了稳定而维持婚姻,想要守护孩子的成长或者满足长辈的期望。但他们逐渐发现表面的稳定也粉饰不了自己内心的痛苦与失望,开始意识到只有真正的尊重与情感交融才能为自己和身边所有人带来内在的平静与幸福。这样的觉悟会促使他们重新定义自己的生活目标,从维持家庭的表面完整到寻求真正的个人自我实现。

有的人会随着时间进行对自我的重塑,逐渐接受和适应新的现实。他们会逐渐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看到新的生活方向与可能性,发现自己并不是非得待在这样一段伤害自己的关系里,当他们的情感叙事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时,离婚变成了一个自然的选择,而不是令人恐惧的分离。

甚至出轨的一方也可能独自完成这一过程,他们在回归家庭之后却发现自己依然无法在婚姻中找到意义,婚外情也不能带来更多的刺激,在内心空虚的驱使之下,出轨者也可能在数年之后想到要离婚,却也并非出于和第三者在一起的目的。

在这些情况下,离婚并不一定意味着夫妻二人对婚姻的努力完全失败了,他们很可能只是重新调整了自己的情感叙事结构,认识到分开才是符合彼此需求和价值观的选择。再过下去反而可能成为怨偶,分开说不定才会释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离婚前进行磨合的这几年不是浪费,而是有存在的必要性,是他们重新认识自我、重塑人生叙事结构的关键阶段。就像毛毛虫变成蝴蝶,不也要在黑漆漆的茧里待上许久吗?

那些在破碎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信任的努力和尝试,尽管没能达到当初想要的结果,却也为夫妻双方提供了宝贵的自我成长和情感成熟的机会。

离婚并不一定是两个失意的人分开,也可以是两个带着更多的自知和对未来期盼的人走向新生。

本文首发知乎平台:陈曼、王筱、张妍

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