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把世界头号强国美国打得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期间发生了很多场经典的战役,其中上甘岭战役是当时非常著名的一场战役。

在仅有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阵地上,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调集兵力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上甘岭阵地上两个连的志愿军进行连续轰炸,在持续43天的战斗中,我中国人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共击退“联合国军”900多次冲锋,最终志愿军守住了阵地,取得了胜利。参与此次战役的我军部队主要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兵团,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这次战役我军的主要指挥官。

1、第三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

王近山是湖北红安人,1930年15岁时就参加红军,参军之后他很快就成长为红四方面军中的一员猛将,因为打仗不要命,被称为“王疯子”。抗日战争时期,王近山在陈赓领导的八路军129师386旅工作,他率领部队参加了很多对日作战,如神头岭战斗、响堂铺战斗和晋东南反“九路围攻”。

1943年王近山奉命回延安途径韩略村时,主动捕捉战机对日军实施伏击,一举歼灭日军华北方面军“战地观战团”服部直臣少将旅团长、6名大佐联队长及以下军官120余人。这一幕在电视剧《亮剑》中有展现,不过电视剧中是李云龙的杰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近山将军

解放战争时期,王近山继续在刘邓的麾下作战,他率领的6纵成为刘邓麾下的头号主力,1948年的襄樊战役,王近山用了不到两天的时间就攻入城内,此战被朱老总称为“小型模范战役”。1949年初部队改编时王近山被任命为第3兵团副司令员兼第12军军长。

1951年,志愿军组成第三兵团入朝作战,以陈赓为司令员,王近山为副司令员。第三兵团入朝后参加了第五次战役和上甘岭战役。在整个上甘岭战役期间,王近山指挥第15军和第12军抵抗住了“联合国军”的猛烈轰炸,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从朝鲜回国后,王近山相继担任过山东军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公安部副部长,南京军区副参谋长、军区顾问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78年在南京逝世,享年63岁。

2、第15军军长秦基伟

秦基伟湖是北红安人,1927年参加了黄麻起义,曾担任过红四方面军总参谋部补充师师长,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和川陕苏区的历次反围剿作战。抗战时期,秦基伟担任过八路军129师游击支队司令员,晋冀豫军区参谋处长,129师新编第11旅副旅长,太行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兼中共地委书记等职。解放战争时期,秦基伟担任太行军区司令员,晋冀鲁豫军区第九纵队司令员,1949年担任第15军军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秦基伟

1951年,秦基伟率领第15军随第三兵团入朝参战,1952年的上甘岭战役中,第15军是坚守上甘岭的主要部队。秦基伟指挥十五军坚守上甘岭40余天,顶住了“世界战争史上最猛烈的一次火力攻击”,把美军牢牢钉在上甘岭前,打得骄横的侵略者只好再在谈判桌前低下头来,从而加速了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进程。

从朝鲜回国后,秦基伟先后担任过昆明、成都、北京三个军区的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84年担任了建国35周年国庆大阅兵总指挥,1988年担任国防部部长,并在这一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97年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3、第12军副军长李德生

李德生是河南新县人,1930年参加革命工作,虽然他也参加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不过他在这一时期的职务并不算高,到1949年部队改编时,他是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第12军35师的师长。

1951年李德生也入朝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35师师长、副军长、第一副军长兼参谋长等职,上甘岭战役的后半段,他奉命统一指挥在前线作战的第12军、15军所属部队,机智灵活,浴血奋战,反复争夺,击退敌人数百次猛烈进攻,赢得了上甘岭战役的最后胜利。回国后李德生升任第12军军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德生

之后李德生的职务得到了飞速的提升,在1968年到1973年的6年时间里,他相继担任过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总政治部主任、北京军区司令员、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等职,成为正国级领导人。

1973年之后他又担任了12年的沈阳军区司令员,卸任沈阳军区司令员后又担任国防大学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2011年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4、第15军45师师长崔建功

崔建功是河北威县人,1935年参加红军,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他在军中的职位并不算高,1949年部队改编时他被任命为二野第四兵团第15军第45师师长。

新中国成立后,崔建功随部队入朝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在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开始前,志愿军第十五军军长秦基伟对第四十五师师长崔建功下了死命令:“守住阵地,粉碎敌人的进攻。丢了上甘岭,你就不要回来见我了。”崔建功当即表态:“请军长放心,我们保证坚守到底!打剩下一个连,我去当连长。打剩下一个班,我去当班长。只要有我崔建功在,上甘岭就是朝中人民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崔建功

崔建功率领的第45师是坚守的主力部队,崔建功指挥的志愿军第四十五师依靠坑道工事,寸土不让,与“联合国军”进行大规模争夺战29次,毙伤俘敌1.4万人。但是45师也付出惨重的代价,全师27个步兵连有16个打光2次后重建,134团8连(上甘岭特功八连)打光3次后重建,伤亡人数达5600余人。

从朝鲜回国后,崔建功担任过副军长、昆明军区参谋长、昆明军区顾问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2004年在武汉逝世,享年89岁。

5、第15军29师师长张显扬

张显扬是四川通江人,1933年参加红军,1949年2月,部队改编后张显扬任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十五军四十三师师长。

1950年年底,西南军区命令决定,张显扬之四十三师脱离十五军建制,留守云南昭通,第十军第二十九师编入十五军建制,参加抗美援朝。

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爆发。张显扬将军率二十九师,以上甘岭之机动部队参战,一个师分成两半,时而上甘岭,时而西方山,时而前方作战,时而后方增援,时而夺山头,时而守阵地,忙得不亦乐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显扬

在上甘岭战役中,为了减少部队的伤亡,他想出了一个好方法:第一,分段带路,单个跃进。单兵间隔要20米、30米,甚至40米;第二,减少兵力,加大火力;第三,多运手榴弹上去守坑道。此法的确减少了我军的伤亡。

回国后,张显扬担任过武汉军区副参谋长、副司令员,福州军区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2005年逝世,享年90岁。

6、第12军31师副师长李长林

李长林是四川渠县人,1933年参加红军,抗美援朝战争中,李长林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二军第三十一师第九十一团团长、第三十一师副师长、代理师长等职。1952年10月,在师长缺位的情况下,李长林代理师长职务,直接指挥全师参加了上甘岭地区作战,深入第一线,运用灵活多变的战术,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疯狂反扑,与友邻部队成功地坚守了上甘岭阵地,战绩显著,为朝鲜人民的自由独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长林

从朝鲜回国后,李长林相继担任了27军79师师长、第20军第60师师长、第12军副军长、新疆军区副司令员、乌鲁木齐军区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60年晋升为大校军衔,1999年在南京逝世,享年82岁。

7、第12军34师师长尤太忠

尤太忠是河南信阳人,也是我军的一员战将,13岁时就参加了红军,是著名的红小鬼。在多年的战争生涯中,他同样立下了不少战功,1949年部队改编时他担任二野第三兵团第十二军第三十四师师长,与李德生是同级。1950年12月进入南京军事学院学习。1951年提前返回三十四师入朝作战,参加了著名的上甘岭等战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国后,尤太忠相继担任了二十七军副军长、军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内蒙古军区司令员、成都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司令员,中央军委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书记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98年在广州逝世,享年8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