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跟一位大V合作过,当时公众号接不到广告,准备给他供稿,他吐槽现在的年轻人真不行,很多事情教也教不会,拿写稿来说,都写了这么多年作文了,写点能看的文字都难,甚至连最简单的搜集资料也不会。

我当时也跟着吐槽,不就写点东西嘛,确实不难,还都是命题作文,不是更容易吗?

直到今年,当我也开始讲怎么写作的时候,我才慢慢回忆起来:刚毕业那会儿,其实我也是啥都不会,确实知道怎么写字,但是真不知道怎么表达,脑子里有很多文字,就是说不出什么有意义的话来。

怎么描述这个状态呢?

我现在算是有一定工作经验了,再看当年,我觉得当时的一大毛病,是思考没有“凝聚力”——想东西的时候一盘散沙,脑子虽然转的很快,但各种超量信息乱窜,就像一阵风刮起来一大把碎纸屑一样,落不到一处。

那时候刚工作,就很痛苦,觉得自己干不下来,虽然咱也是985毕业的,但我觉得我远不如我的同学们聪明。

现在想来其实挺可笑的,但不得不承认:同样一个事情,有点经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走什么固定套路,就觉得很简单,一步步来,怎么就教不会你呢?

但是在年轻人看来,要做成,承受的是巨大的信息量,不知道怎么开始,然后瞻前顾后、想的太多,最后根本无从下手

不过,在我们毕业的那个年代,很多公司是不在乎这个的,都是年轻人嘛,谁没有年轻过呢?教不会就慢慢教,实习期长达2年的互联网公司比比皆是。

那个时候毕业的大学生,也都是各大互联网公司争抢的紧缺资源,各个公司都愿意付出成本,先培训,再上岗。

我记得当时我有一个同学,大学时候不学无术、挂了很多科,天天吊儿郎当的,只知道玩儿网游,但是他最后竟然去了网易,从一个玩儿游戏的,变成了做游戏的。

原因也简单,大厂本身也在摸着石头过河,什么人都要,来了再培训。比如说当时互联网有个盛况,就是养很多很多运营。

这些互联网的运营,很多都是大美女,每天干的活儿,从端茶送水到商务接待,然后是产品测试,甚至还有转前端技术岗的,可以说是无所不做。

为啥养这么多运营?因为大厂自己的业务都是拉草台班子,很多项目都在疯狂上马下马,他们自己也需要这些“通用型人才”。

当然,大厂当时还有一个底气,就是那时候资本繁荣,不管是国内的资本,还是国外的,都疯狂往中国互联网、新消费领域涌,暂时不赚钱也没关系,因为资本看的是未来、是增长率。

增长率怎么才能好看?

我们都说要搞大流量,其实搞流量的逻辑很简单,你会了我也会,没有护城河;最后的攻城略地,你会发现拼的都是最原始的人力,也就是让人人肉去线下发纸巾、去推广。

在这个阶段,人多就是力量大、年轻人越多力量越大

在职场上的表现,就是大厂普遍比较“宽容”,对年轻人有耐心,愿意先把年轻人招进来,慢慢培养,甚至养点闲人。

可惜,现在时代变了,这种宽容消失了。

不管是我听说的身边的人故事,还是我看的一些千里之外的采访,现在的一个普遍风向,就是不再需要“毫无经验的年轻人”了、不再把应届生当成是香饽饽了,都希望在不培训的情况下,直接就能用

按现在流行的说法,叫“即插即用”。

那些入门的岗位为啥消失了?从微观上看,这两年一直在吹的AI,真的对白领就业市场影响颇大。

拿数据来说,根据北大和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报告,《AI大模型对我国劳动力市场潜在影响研究》,像是财务、审计、税务、翻译、银行、软件开发、证券等等,这些职业是明显受了影响的。

很多公司现在搞“AI+”,也就是用AI完成一些批量的入门的工作,把原来实习生占据的生态位给挤掉了

但是同样根据智联招聘的数据,2024年的毕业生,像是行政、后勤、文秘这些“泛文职类工作”,却是大学生期望工作里排名第二的,占比达16%。

如此一冲击,很多人就只能去考研、考公考编考教职——其实很多年轻人自己也明白,文职类工作,不得已确实可以迁移到公务员、编制这类同样是泛文职的工作上,这样的沉没成本确实是最低的。

再看文职类工作究竟被冲击的有多严重?根据财新援引的“职友集”的数据,“新媒体运营”岗位,今年比去年下降了11%,“办公室文员”岗位,比去年下降了约1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我觉得这里面还忽略了一个更巨大的事实,那就是“文职类”工作锐减,是对所有岗位都造成削减

为啥呢?因为所有白领的工作,特别是入门某一个行业的时候,基本上首先干的都是文书、杂事类,不都是文职类吗?不都需要学点经验吗?

但现在整个基础性的、文职类的岗位,却在全面退潮。

几年前有句话叫“一线留不住肉身,县城容不下灵魂”,但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面临的更严峻的问题是:

一线留下来要经验,县城留下来得有关系

这才是我们这个时代真正的“阶层固化”:你想要往上走,会发现在你做选择之前,很多事情就已经提前被决定了。

就像现在招人,都要刚毕业的人“即插即用”,可咱想想这些提前的工作经验从哪里来呢?

要年轻人自己先练起来恐怕挺难的,还得是一个家庭,或者认识的父母亲人是“局内人”,先给他们做了提前的计划、布局。

于是乎,在大城市混,也慢慢接近县城的体验:拼爹拼妈

那如果你是现在的年轻人,你会怎么活?要是我的话,作为一个拼不起爹妈的人,不管身在哪里,肯定是有点绝望的。

同理,如果你准备生孩子,但是你预期到你不仅要把他供养到大学毕业,甚至在他大学毕业之后还要继续让他拼爹、拼妈,你自己不也觉得太累了想放弃了吗?

实际上,年轻人没了机会,带来的影响远不止于此,还有养老的基本面,以及行业创新能力等等。

最后,就像回旋镖一样,回击到我们每个人的头上。

就像某些大厂一样,现在慢慢进入到自己的恶性循环里:老员工按部就班,失去了冲劲,企业愈发保守,不招新人——很多大厂明明几年前还走在时代前列,现在已经老迈如国企了。

当然,市场的基本面既然如此、都是人家企业的自由选择,我们自不好说。

但我觉得吧,还是应该有投资思维,人才储备也是需要抄底的,具体来说,如果大家都在国内卷,那么市场容量的天花板已然摸到了,年轻人确实不需要太多,维持业务就行了嘛。

可如果不谋之长远,那么就会像拼多多冲击下的阿里那样,原地踏步就是倒退。

对年轻人来说,最大的悲剧是,不管原因是什么,他们面临的都已经是个结构性的问题:不管自己个人努力不努力,最后得到的机会好像都很少,只能等待就业的基本面总体改善

但问题是,等到何时呢?

读书,读事,读人。

既重于个人的努力,也把握历史的进程。

欢迎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