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才少女姜萍的热度已经持续近一周了。按照热点传播理论来说,热度两天见顶就应该开始回落直至消失了。可姜萍的热度却在持续攀升,显然背后是有不少推手的。

我也写过姜萍,但是舆论的走向却让我隐隐担忧,我早就想写这篇文章了。既然人民日报也再次发文点评姜萍,我也就跟着再谈谈姜萍吧。

1

先来回顾一下姜萍大红大火的整个过程。起初,一份全球数学竞赛名单冲上热搜,全是名校生的名单上竟出现了专科生姜萍的名字。网友感惊讶,不少媒体赶紧抓住机会对姜萍进行采访。

随后,姜萍接受采访的视频曝光。

小姑娘留着及腰长发,长得白白净净。而且很是谦虚,举手投足间也显得很有素养。她向媒体陈述了自己的学习经历以及对于未来的规划,得到了大众的一致认可。人民日报也为此发文表示未来可期,以此鼓励广大学子努力奋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时,不少媒体开始跟风,不断为姜萍打造“天才少女”人设。不仅如此,姜萍的老师也受到了媒体的采访。

姜萍的老师也比较优秀,可硕士毕业没能进入重点高中任教,反而受聘于专科院校,这也确实算是对人才的埋没。师生二人亦师亦友、互为伯乐。一起学习、共同进步。所以,姜萍才有幸冲入了竞赛的第12名。

同时现在正值高考结束期,各大高校也在为招生事宜绞尽脑汁。因此,不少高校便趁机向姜萍抛出“橄榄枝”,表示欢迎姜萍报考本校的成人本科,顺带宣传一下自己的学校。其中不乏知名高校,如同济大学、江苏大学等。

到此新闻报道都还算正常。可慢慢,风向却开始走偏。

2

由于姜萍之前有表示自己的心仪院校是浙江大学,因此不少网友开始为其打抱不平:凭什么这么优秀的小姑娘只能上专科学校?为什么浙江大学不能将其破格录取。

浙江大学一下子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在一片质疑声中,突然有人称自己是前哈佛肯院招生委员,并表示自己已与哈佛校友会和哈佛本科面试官沟通:只要姜萍想上哈佛,费用的事情由他解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下网友更是看不下去了。全球顶级院校哈佛都能破格录取姜萍,我们国家的浙江大学却还在这犹豫不决?大家都在等着浙江大学给答复。

浙江大学却依旧住舆论压力发文表示:虽对姜萍的数学天赋表示认可,但姜萍想要入学仍需走官方的流程。网友们实在气不过,在哈佛面前,浙江大学算个啥?甚至有不少网友表示对中国的大学很失望,怪不得人才都流失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后,关于姜萍的报道就越来越扑朔迷离了。一会儿说姜萍自己主动选择上专科,一会儿又是家里太过贫穷导致姜萍放弃了读高中的机会。媒体对于姜萍家人的曝光也越来越多。姜萍的老师、姜萍的家人,就连姜萍所在的村子,都难以幸免地受到媒体的打扰。

与此同时,姜萍的数学天赋也在不断被吹捧,仿若神童在世一般。仿佛她这个12名,一旦拥有好的学习资源,就可以碾压一切名校生。

3

姜萍的天赋与努力,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是,姜萍真的有那么厉害吗?来自北京大学的第一名徐啸宇就真不如她有天赋吗?还真未必。

首先来谈谈天赋的问题。天赋,是稀缺的,太值得被发现。但是,《伤仲永》的故事大家应该都有读过吧。媒体的报道已经足够让姜萍被各种有资源的“伯乐”所关注,她的天赋会被惜才之人所重视。大家就不应该再过分打扰她的正常生活。

虽然姜萍本身倒确实是个谦虚努力的小姑娘,暂时不太容易被社会上的利益所蒙蔽双眼。可人心叵测,为了短期利益消耗掉天赋的事情也是时常发生的。不管是本人,还是家人、周边人,都可能会促使这种情况的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姜萍被捧得过高,对于她本身来说就是一种巨大的压力。决赛还没开始,倘若姜萍在决赛中未能取得好名次,那到时候众说纷纭。自媒体的标题党大家都见识过了,那足以恐怖到让一个涉世未深的小姑娘彻底毁灭。

最后,关于浙江大学并未破格录取姜萍的问题。客观而言,这次数学竞赛虽冠以全球竞赛的title,实际上却是私营企业阿里巴巴主办的。一方面奖金确实诱人,另一方面也可以算是数学爱好者的相互切磋。虽有不少名校生报考,但并不具备太强的公信力。

而一旦开了破格录取的这个口子,以后可能就会催生出无数的冠以国际title的各种竞赛。金钱的力量、资本的力量,可能就足以让无数的官二代、富二代被破格录取。老百姓反而会丧失掉所谓的公平。

况且哈佛那个言论基本上属于博眼球的,哈佛官方并没有表明要破格录取姜萍。而且国外本来就是资本为王的,不要说什么惜不惜才,只要足够有钱谁都能上。如果王思聪真想上哈佛,可能也就王健林一个小目标的事。

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是存在问题,但也是要逐渐完善的。不可能一个特例、给一个破格,否则规则全乱了,公平就无从谈起了。

因此,还是希望大家不要被带了节奏,也不要再过度神化姜萍。给小姑娘一点失败的空间:即使她失败了,她也可以继续努力、发光发热。

姜萍需要的是肥沃的土壤,而不是揠苗助长。

相关文章:天才少女姜萍VS“土猪拱白菜”张锡峰,究竟谁在为中国教育体制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