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中华能崛起离不开先辈们的奉献,这些先辈们不畏艰难困苦,无私的为人民奉献,他们是人民的领路人。中国从旧时代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世代,这其中的障碍与挫折,都没有让先辈们放弃拯救中国的想法。鲁迅先生便是其中的一位,他弃医从文回到中国,用笔杆子打赢无数场舆论的战争,他知道中国人的病绝不仅是贫穷落后,而是心灵的贫瘠,先生留下无数佳品留后人赏读。鲁迅先生早年与袁世凯见过一面,先生厌恶军阀战争,与军阀交谈时会咄咄逼人,然而在面对袁世凯的时候却没有这样做。鲁迅与袁世凯只见了一面,向来嘴上不饶人的他,却用30字高度评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袁世凯的一生

袁世凯出生于河南的一个名门望族,他的父亲事当地有名的土豪,家财无数,而叔祖又是漕运商会的总督,在官道和商道,袁家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袁世凯从小就没有为生活条件发愁,日日与同龄子弟花天酒地,却从不做吸毒赌博之事,想来应是家训的缘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待袁世凯大了些,父亲便为他请了私塾先生,专门教他写字读书,后来还把他送到北平念书,袁世凯虽为武将,但不是一个胸无点墨的鲁莽之人。袁世凯一直想要入朝为官,无奈两次科举都失败了,这让他备受打击,一怒之下放弃从文之路,他认为大丈夫不应该局限于文墨之间,应该战死于沙场,为人民贡献。袁世凯转头加入军队,后赶上朝鲜战役,一待就是十年。在朝鲜从军的日子里,袁世凯屡建军功,其官品也渐渐上升,家中对他在外当兵之事颇为不满,但见他发展不错,也随着他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朝鲜当兵的日子苦闷无聊,于是在1834年朝鲜爆发起义的时候,袁世凯找了个理由回到中国,开始在中国建立自己的军队。袁世凯在朝鲜有军功表现,加上朋友父亲的打点,清政府开始重用袁世凯,而袁世凯也没有辜负光绪帝的赏识,将军队训练的很好。不久后国内开始维新变法,最开始的袁世凯是支持变法,他以为这样就能改变中国落后的现状,然变法触及到旧势力的利益,袁世凯的处境变得艰难起来,最后他还是选择站在慈禧一边,舍弃光绪帝,变法失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慈禧的死亡,袁世凯依附的大树已到,新掌权的摄政王革除袁世凯的职位,但当时的中国能人极少,像袁世凯这样的能臣已经很少,而且袁世凯训练的军队确实很好,带兵打仗也从不退缩,不可否认的是清朝需要他。清朝覆灭后,属于袁世凯的军事力量一直没有改变,由于国内的特殊局势,孙中山需要找一个能人替他任职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正是最合适的人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袁世凯即位后,儿子的怂恿加上自己本就想称帝,他做了人生最糊涂的决定,复辟封建王朝称帝,但没过十几天,全国多地发生起义反对复辟,年老体弱的袁世凯忧思成疾,没过多久就去世了。

与鲁迅的相遇

在袁世凯被推选为临时大总统的时候,鲁迅先生受邀前往北京教育部任职教授,而那年作为北京最著名的教授,先生和教育部长一同前往拜访袁世凯,鲁迅先生素来厌恶军阀的作风,他们只想着争天下,肆意挑起战争,被折磨的也只是普通人。但先生的回忆录中对袁世凯的评价是“整个民国期间,只有袁世凯略知怎样对待知识分子,对稳定统治最为有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整个对话内容已无从得知,但能知道的是,先生是赞同袁世凯成为总统的这一决定,在交谈中对于袁世凯的教育方案是赞许与推崇的。

结语

鲁迅先生的许多文章都表达着他对中国青年的期盼,在《随身录》中写道“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袁世凯虽想复辟为王,但早年对于国家的统一还是有一定的贡献,晚年由于听信谗言,又误以为封建王朝复辟是一件容易的事,才干出称帝之事。时代早已变了,人民的意识早已觉醒,陈旧的观念完全无法立足,袁世凯的复辟之梦终究是昙花一现,一场黄粱美梦罢了。

参考资料:

《随身录》

《自嘲》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