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几天,新西兰、澳大利亚被加入中国单方面免签名单,预计来自新西兰、澳大利亚的旅游者会有显著增加。在安福路上,来自法国等欧洲国家的旅游者已经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增加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年前,我对外国人来华旅游的几个老大难问题进行讨论,尤其是支付难、住店难,遇到很多反对意见,尤其是“洋人为什么不能入乡随俗”?

我提到洋人很难开通移动支付,在中国面对事实上的支付壁垒。外卡对商家的费用太高,商贩手头通常无力找零,洋人旅游又没有足够的生意流量,这些成为理直气壮漠视洋人支付难的理由。

酒店/民宿“内外有别”似乎没有那么理直气壮,只好找些“不能让洋人看到阴暗面”之类的理由。

我根本没敢提免签的事。在不能对等免签的情况下,单方面免签确实不能算公平。

但国家看得更远。

不仅三令五申要解决洋人旅游者移动支付难的问题(已经出台微信、支付宝捆绑外卡的措施),也明确酒店/民宿不得“内外有别”。高铁、民航对护照持有者已经开设有效的人工通道,解决了取票问题。

这提供的其实是“国民待遇”,不是“超国民待遇”。洋人来华旅游者只是要求能得到中国国内旅游者的同等便利,并不是更多。

至于语言关,这从来不是洋人旅游者抱怨的地方。他们到中国来旅游,是为了中国的异域风情,其中包括中国的独特语言。不会中文是他们的问题,中国人会讲英文是他们的福气。如果这点都理解不了,那真是别来了。

现在,中国对一大批欧洲和亚非拉国家开放免签旅游,来华旅游人数明显增加。

欧美人到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是免签的,极大地便利了旅游者。欧美人也是中国之外世界上最大的旅游输出地,吸引欧美旅游者对中国的国际旅游业十分重要。中国已经过了需要用国际旅游收入贴补国民经济的时代,但旅游依然是利极大于弊的无烟工业。中国的国内旅游也已经高度发达,打通国际旅游业水到渠成。

曾经有一个时候,来华旅游的人以历史文化旅游为主。现在中国经济在世界上坐二望一,政治上指点乾坤,越来越多的欧美人希望了解现代的中国,而不只是历史的中国。欧美媒体上妖魔化的中国与现实中的中国越来越脱钩,连普通人也看出新疆人权、国家安全、过度产能等歪理越来越说不圆,然而真理是什么样的呢?

主流媒体指望不上,自媒体不敢相信,只有自己去亲眼看一看,才能将对中国的理解和预测建立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而不是总被带歪。更何况这是好玩的地方,更有传奇般的好吃东西。谁都知道欧美的中餐只是骗洋人的,洋人都知道。

欧美之间也有媒体张冠李戴、指鹿为马的事情,但一般走不远,因为欧美人民对大西洋对岸的国度具有基本的理解和判断,很难被媒体上的浮夸不实之词带歪。人们容易对话语权产生迷信,好像话语权是天赋的、不变的。当掌握话语权的媒体在事实面前大面积塌方的时候,话语权很快跟着塌方。曾经有一个时候,中国人相信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受苦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发现这并非真相的时候,紧接着就是媒体信用的塌方。

在中国问题上,西方媒体正面临这一时刻。需要的临门一脚就是免签来华旅游。越多的来华旅游者的亲身所见把真实的中国越多地带回欧美。这才是中国夺回话语权的基础。

但免签也是武器,中国对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等国公民来华旅游免签,但五眼国家一开始无一入榜,现在新西兰、澳大利亚也免签了。这是一种暗示和姿态,也意味着中国希望首先从这些免签国家的舆论中打开缺口。有朝一日,美国、加拿大、英国也可能会免签,但不是现在。

五眼国家都是英语国家,媒体实际上控制在少数寡头手里,尤其是美国、英国,舆论定调实际上高度统一,只有形式上的言论自由。这些舆论寡头也对中国高度敌对,从这里首先突破很困难。

欧洲大陆的语言不统一,实际上也造成媒体控制分散的现实。中国不操控舆论,只要这些国家关于中国的舆论不被操控就行,其余的让事实说话。开放免签旅游就是最快捷可靠的把事实带回去的举措。

在西方阵营内造成舆论和民意的分化,然后再用事实打破舆论寡头对英语舆论的垄断,这或许是中国大幅度开放免签旅游的动力,赚点旅游钱都是次要的。

免签旅游政策并非完美。比如说,争取相关国家对等免签,这才是完美的。现在还没有做到,一步一步来吧,总需要有人走出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