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传言,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得了诸葛亮那么久,为什么还是没有一统三国呢?这个问题的确有些蛮不讲理,毕竟蜀国自身的实际情况,的确远逊于魏国。

可与此同时,毛主席也指出,其实诸葛亮本身也存在三个缺陷,这或许是蜀国最终没法统一三国的重要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理想化的战略

《隆中对》里,诸葛亮对刘备提出: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以往读《三国演义》的时候,觉得诸葛亮真是大才,身在茅庐之中,便将天下大势分析得如此透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了解毛主席指出的欠缺后才发现,诸葛亮给刘备提出的战略构想,实在是太过于理想了。

别说荆州和益州距离太过遥远,蜀汉的兵力,也不支持他们同时占有荆州和益州。哪怕只是荆州一部分,也不该让蜀国浪费太多精力。

尤其是彼时吴国和蜀国为荆州之地争斗,似乎都没考虑过曹魏对他们的威胁。赤壁之战虽然大败而归,但曹魏一方所具备的实际战斗力,根本不是吴国、蜀国可以比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诸葛亮在自身军力不足,对外又面临极大压力的情况下,仍然让关羽守住荆州。这就相当于棋手们下围棋的时候,突兀地在对局之外,孤悬一子。

倘若能够和这一子能够以一子之力扭转战局,自然是神来之笔。可如果这一子被对方“提”走后,还成了对方发展的契机与跳板,实在是不应该。

关羽用后续表现证明,蜀汉的确没能力,同时占据两大州。这不仅导致诸葛亮战略布局受损,更让诸葛亮的发展时机贻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毛主席认为,诸葛亮的战术策略,太过于理想未注重实际

用人不当

其次,就是用人不当的问题,诸葛亮不仅犯了错,还连着犯了两次。

一是荆州一地,与其让关羽镇守,倒不如换为黄忠,或者赵云等人前去。相较于关羽这般恃才傲物、轻视天下武将的人来说,老成持重的黄忠以及低调内敛的赵云,都更加合适。

最终,关羽不听劝告,以单刀赴会羞辱东吴,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这又怪得了谁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是换一个武将,完全可以一直用拖字诀,拖延时间。只要刘备、诸葛亮将大后方巩固下来,东吴还有能力和蜀国叫板?

二是首次北伐的过程中,诸葛亮安排马谡镇守街亭,这也是诸葛亮犯下的一次严重用人不当。甚至蜀国第一次北伐失败,诸葛亮要担负全部责任。

或许有人觉得不公平,但不妨看一下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具体形势。魏国大军被牵制在吴国边境上,诸葛亮找了个最好的机会发动进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