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何将产业链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在走访海南省儋州市、白沙黎族自治县、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等地后,记者发现,这些地方通过三产融合形成一个多业态打造、多主体参与、多机制联结、多要素发力、多模式推进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借助这一体系,各地可以激发各方力量参与乡村振兴,并将农民嵌入到产业链中,以三产融合推动农民增收致富。

在海南各地,三产融合的方式各不相同:既有农业驱动大旅游产业的新范式,也有村企合一推动农旅融合的范本,还有茶旅融合为女性提供就业空间与自我发展机遇的成功案例。

嘉禾共享农庄:

以热带水果撬动文旅大产业

“五一”假期刚过,儋州嘉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嘉禾农业)就开始在各社交媒体上推广最新的应季水果——“手撕凤梨”。这一品种来自嘉禾农业旗下的喜禾农场,具有“无需刀削,直接手撕。好吃、好玩,更添便利”的特色,吸引了不少用户的关注。

南丰镇油文村村民王月尾是嘉禾农业的员工,她的工作之一,就是在乡村振兴馆销售喜禾农场出产的各种产品。

“我们乡村振兴馆卖的产品里,有当地的绿茶、红茶,还有咖啡和手工艺品。当然,我们最重要的产品还是十二星座水果年卡。”王月尾介绍。

王月尾提及的“十二星座水果年卡”,是嘉禾农业推出的一个综合礼包。购买水果卡之后,会员每个月都可以收到来自喜禾农场的新鲜水果,有莲雾、杨桃、牛油果、荔枝等。

“我们还为水果卡会员客户提供一晚价值500多元的‘两大一小’住宿服务,并包含早餐。此外,有效期内,会员可不限次数免费入园游览。”王月尾说。

嘉禾农业的这一运营模式以“共享农庄”为特色。借助一年12次的热带水果邮寄服务,嘉禾农业希望可以为全国各地的会员客户打造一个“热带私家果园”。

在嘉禾共享农庄,热带水果是一块“敲门砖”,可以让会员接触并了解到农庄的整体运营概念,并进一步将会员从农产品的消费者转变为旅游休闲业的消费者,完成“一次下单,一年配送,一程旅游”一系列的组合型服务。嘉禾农业的业态也由此拓展到农事体验、黎族苗族文化展示、自然研学、森林康养等领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嘉禾共享农庄采用“一次下单,一年配送,一程旅游”模式走出了三产融合的创新发展之路。图为农庄内恬静的田园风光。

从种植业拓展到旅游休闲业后,嘉禾共享农庄对周围农户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既可以增加就近就业岗位,也可以带动周边农户参与种植、非遗产品销售等经营性活动。由于共享农庄的存在,村里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

张丽娟是从安徽嫁入南丰镇的外来媳妇,2021年,她看到嘉禾农业招人,就过来应聘并成功入职,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我最初是民宿的服务员,后来职责渐渐增多,现在是销售部主管,负责四个区域的销售管理,比如售票处边上的小超市以及乡村振兴馆等。咖啡馆这边如果客流量大,我也会过来帮忙。”张丽娟介绍。

说起自己的变化,张丽娟认为最大的改变是她的性格:“我以前打工从事的是流水线工作,那时候性格很内向。”如今的她,谈吐大方得体,也喜欢和陌生人交流。当咖啡店店员和前来领取免费咖啡的顾客沟通不畅,可能引发争执时,她迅速走过去,三言两语就安抚好顾客,顺便推介起了乡村振兴馆里的其他产品。

目前,像王月尾、张丽娟一样在农庄就业的周边村民有350多人,覆盖兰洋镇、南丰镇和那大镇等区域。随着游客逐渐增加,共享农庄为周边群众带来的增收渠道也渐渐增多。

嘉禾农业吸纳村民加入种植联盟。2019年以来,农庄免费为周边村民提供柑橘苗、咖啡苗,并组织他们进行种植技术培训,参与农户超过800人。

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后,嘉禾农业绽放出巨大动能,影响力辐射到全省——在海南全省发展出23个联合种植基地,面积达10万亩,全国会员数量超过41万。这些基地力求将农产品提升为农创产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嘉禾农业的民宿项目云舍松涛·海南中国村,从试营业至今,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

什寒村:

村企合一推动农旅融合

在介绍琼中县红毛镇什寒村时,经常用到的一个词是“寒冷”。所谓“什寒”,“什”是当地语言,意思是“田地”,而“什寒”则意为田地较为寒凉贫瘠。

什寒村有多凉快?这个位于黎母山和鹦哥岭之间海拔800多米高山盆地中的小村落,即使7、8月的夜晚,也需要盖被子。过去,由于气温较低,橡胶、槟榔等作物难以生长,再加上交通闭塞,又处于生态保护核心地带,导致发展受限,什寒村一度是海南省最偏远、贫困的山村之一。

2017年,什寒村“两委”看到村里已经有不少自发前来旅游的游客,但村里的接待能力和接待质量都有待提升,于是成立琼中天上什寒农旅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上什寒),将公司委托给退伍军人钟治军带领的运营团队。

什寒村将村集体与农户闲置的房屋等资源作为资产入股到企业,由企业负责改造成标准化客栈、民宿、露营地、茶吧等。村里多年闲置的小学,被改造成黎苗小学客栈,包含大床房6间 , 双床房6间。

村民陈进龙是民宿的运营人员。2021年,陈进龙放弃三亚的导游工作回家打理天上什寒的29间民宿。对于家门口的工作,陈进龙很满意。“我现在有社保,工作也比较有意思,比如晚上组织游客去看萤火虫,邀请村里青年联盟的人过来表演他们自导自演的节目等。”陈进龙说。

随着游客渐渐增多,不少村民也开始经营特产店、餐饮店等项目。

村民王彩琳在村里开了一个特产店。“我们卖山上的土蜂蜜以及自制的糯米酒等,一天销售额有二三百元。”王彩琳说。村民杨利则经营一家农家乐,还经营一处垂钓园,他介绍,他的食材大多来自周边村民的菜园与养殖场,非淡季时节,每日有600—800元收入。

在什寒村,记者最大的感触是企业和村子之间的融合之深,几乎达到村企合一的程度。村民都有天上什寒的股份,年终有分红,所以村民发自内心地支持企业发展。

村企合一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保证企业的发展一直在村民的监督下进行,可以最大程度保证村民利益不受损害——对于难以接受的企业发展战略,村民可以投反对票。

天上什寒的发展非常迅速,到2019年年底,就已带动全村农旅综合收入达到1400多万元。不过,新冠肺炎疫情对企业的运营造成了一定影响。由此,天上什寒运营团队开始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努力将本地农产品卖出品牌,卖出高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产融合是什寒村的发展方向,村干部李欧创办的云步种养合作社,除带动21名青年人参与种植、养殖业外,也发展旅游、电商、文艺表演等业务。

“我们以前的收入主要来自旅游板块,从2020年开始,我们尝试向以前的旅游客户销售农产品。为了保证产品品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我们流转村里的土地,建立了山兰稻、五脚猪、蓝莓等种养基地。”钟治军说。

以冷泉米为例,原来村民销售的稻米价格普遍偏低,一斤只有1—2元,村企发展品牌农业后,直接从农民手里收购的价格,已经提升到一斤6—10元。此外,基地长期务工的村民有25人,人均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

据统计,什寒村这样一个小村庄,有100多户家庭通过不同方式参与了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经营和管理,村庄旅游从业人员达483人,占全村人口的83.36%。村里有19家农家乐,20家特产店,不少家庭旅游经营管理收入占其家庭总收入的50%以上。农民人均收入由2013年的不足6359元增至 2023年的2.5余万元,增长了20多倍。

五里路茶庄:

茶旅融合为女性就业铺路

“我们这里产出的茶叶,都是有机茶,而且,它还是‘来自星星的味道’。”在白沙县牙叉镇五里路茶庄,创始人符小芳特意带着记者看周围环形的山势,“我们处在巨大的陨石坑中间,所以说,我们的茶叶都是‘来自星星的味道’”。

五里路茶庄创办于2008年。作为海南四椰级乡村旅游点,茶庄以有机茶和三产融合为经营重点。

园区内设有炒茶体验区,让游客现场体验黎族大白茶等传统制茶技艺。四处零星种植的荔枝、龙眼、芒果等热带特色水果可以让游客感受采摘的乐趣。从进入大门开始,到处都能看到各种黎族文化的图腾介绍以及黎族文化的展示,连公共厕所的“男”“女”标识,都用的是黎族文字。

前来游玩的游客,除了体验丰富的茶文化外,还可以体验各种民族特色美食。对过夜游客来说,风情别样的高脚屋民宿也是不错的选择。

走进符小芳的黎族白茶工作室,可以看到全国妇联和海南省妇联授予的“全国巾帼建功先进集体”“巾帼文明岗”等荣誉匾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符小芳的工作室位于茶庄内,是传播黎族大白茶工艺与文化的重要场所。

符小芳说,茶庄的工友姐妹们对茶庄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是她在创办农庄中得到的最大收获。由于五里路茶庄的存在,周边村庄的不少女性有了就近务工的机会。此外,在茶庄就业的经历也在慢慢改变这些乡村女性的生活方式与人生态度。符小芳认为,三产融合的模式对当地村民的影响非常大。由于游客众多,当地村民在这里可以接触到更大的世界,可以和各种各样的人互动、接触。

49岁的符春江是白沙村村民,个子不高,但非常能干,是五里路茶庄加工班班长,有空的时候还负责民宿接待管理、公务接待等工作。对符春江,符小芳的评价是三个字:“很佩服!”

“小小的身体,大大的能量。2019年,符春江入了党。我觉得她现在不再是传统农民,而是技术工人了。”符小芳说。

谈起2016年来茶庄工作之前的状况,符春江说:“那时候缺钱得很,需要用钱的时候,往往要从村头借到村尾。”作为茶庄骨干,符春江是公司全职员工,有社保,生意好的时候,她的月工资能到6000元左右。

61岁的符爱群在茶庄做杂工,当茶庄有采茶、除草、搬运木头等需求时就会过来,每天工资100元左右。符爱群喜欢工友姐妹间的亲密氛围。“有时候心情不好了就来这里散心。”她说。

符爱群在茶庄工作了快10年,平均每月能赚到1500—2000元。她很喜欢聊茶庄里的点点滴滴,话题可以从午休、姐妹餐会、生日活动到茶庄的规则制度等。符爱群说:“茶庄里不让说脏话,所以氛围融洽。中午时,大家可以绑起吊床睡觉,干一天也不太累。如果不上工,比如下雨天,姐妹们会聚餐,每人出一道菜,你带一个鸡肉,她带一个豆腐,轮流到姐妹家里去吃饭。有时候,姐妹们凑钱到县城去唱卡拉OK,每人30元就够了……”

符小芳也是卡拉OK主题活动的参与者之一,她很希望为当地村民提供更多成长机会。近年来,她特意邀请来自高校和其他领域的专家,为当地农民举办农技、电商等培训班40多次,参加培训的人数近1500人次。

符小芳认为,通过工作纽带建立的小团体,让这些农村女性不再畏缩和胆怯,而是更自信、更独立。她介绍,五里路茶庄也成为不少女性的跳板,她们从这里走向城里更好的岗位,或成为村“两委”成员。

在父母奉养、子女教养、家用分配以及高价物品购买等方面,五里路务工的农村女性们有更大的决策权。此外,她们在家庭之外建立了一个社会支持网络。“在我们这里,如果谁有困难,一起务工的姐妹们肯定会上门去帮忙。”符小芳说。

在五里路,三产融合的发展模式为当地女性村民提供的不只是就业岗位和工资收入。通过茶叶管护、民宿服务、导游这些新的工作岗位上的历练,这些村民更有能力应对生活、家庭中的一切挑战。

“2008年至今,我们从最初22亩地,雇用5个村民,到如今发展为618亩地的规模,务工人数也增加到209人,月均收入1500元到6000元不等。”符小芳说。

如果梳理一下海南儋州、琼中、白沙的几个三产融合案例,我们会发现,尽管发展模式各异,但都实现了与农民共享价值增值带来的收益。对农民来说,三产融合意味着更多就业岗位,意味着盘活自家闲置资源的机遇,也意味着自我的强大——通过和外面世界的接触,农民的精神面貌与生活方式正发生着重要的变化。

在海南各地,以三产融合为主要特征的业态创新已然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一股重要力量。

来 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4年第12期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