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道三年(997年)三月二十九日,宋太宗驾崩,之后太子赵恒顺利继承大统,是为宋真宗。不久后宫就出现了一位四品美人,此女唤作刘娥。

这个女子不简单,在宋真宗去世后,她如吕后一般把持朝政,时间长达11年;她权倾朝野,甚至如武则天一样还穿上了天子衮冕,但后人对她评价却很高,说她“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在古代摄政女性当中,这个评价算是天花板级的,那么,刘娥,她凭什么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翻翻她的个人历史,也并非一尘不染,但足够称得上传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一见倾心,私定终身

说她出身是平民,与她的简历却有点名不副实,因为她祖上也是官宦之家。祖父在五代十国的后晋、后汉时任右骁卫大将军;父亲刘通是宋太祖时的虎捷都指挥使。

不过,对于出身,其中有部分头衔是刘娥当上皇后之后追加上去的,而且在她通往皇后的路上,出身一直是硬伤,这恰好说明她出身不高,极有可能就是平民。

一个平民女子,二婚私嫁皇子赵恒,又凭什么呢?

原来在她出生不久后,父亲就战死沙场,家道中落,母亲庞氏只好带着襁褓中的刘娥寄居在娘家。

刘娥从小也十分聪慧,在祖母家学了一手击鼗鼓(tao)的技能,还能边击边说,这一特长也成为了她的招牌。

在十三四岁时,她嫁给了一个叫龚美的人,此人从事银匝生意,手艺好,为人和善,婚后刘娥和他一起在京城开封谋生。

司马光的《涑水记闻》记载,“章献刘后本蜀人,善播鼗。蜀人龚美携之入京”,

龚美与在襄王府当差的张耆交好,襄王就是未来的宋真宗赵恒,此时的真宗还叫赵元侃,也未被册封为太子。

不久,襄王府选姬,刘娥也去了,而且还被选中了,之后便进入了王府。那么,龚美如何肯放刘娥呢?

这也不难想象,在古代出嫁从夫,女人的命运握在丈夫手里,有典妻也有卖妻的,这在民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龚美一人混迹于京师,能有什么出路?而刘娥天生丽质,多才多艺,如果能进入王府,也不愧为一条好出路。

对于龚美与刘娥的关系,也存在争议,有说他们曾是夫妻关系,也有说是表兄妹关系。总之,不论什么关系,都没有影响她进入王府,成为襄王姬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娥与赵恒年貌相当,人漂亮,又聪明,很快就得到了赵恒的宠爱。两人如胶似漆,沉浸在爱情的甜蜜中,结果却有人不乐意了。

此人就是赵恒的乳母秦国夫人,她嫌弃刘娥出身不好,力劝赵恒赶走她,但赵恒根本不听。后来秦国夫人抓住机会,向宋太宗告状,太宗盛怒之下,专门下了一道圣旨, 将刘娥逐出京城。那年,刘娥不过十五六岁。

刘娥走后,赵恒受封韩王,并被赐婚,女方是忠武军节度潘美的第八个女儿,16岁的潘氏受封莒(jǔ)国夫人。

可惜英年早逝,二十二岁就过逝了。后来,赵恒登基后,将其追封为章怀潘皇后。

尽管刘娥被逐,赵恒也娶妻,但他们之间的关系却并未因此而拉远。赵恒迫于皇命把刘娥送出王府,但转头就把她安顿在了王官指挥使张耆家中,两人还不时私会,就这样偷偷摸摸,一过就是15年。

15年间,王朝内部发生了很大变化。

宋太宗有九子,在他即位后,相继翦除了对皇位有潜在威胁的赵匡胤两子赵德昭、赵德芳,以及他的弟弟赵廷美,这样他的儿子们就放心了。

然而之后长子赵元佐被幽禁,次子赵元僖于993年无疾暴死,这样一来,皇位继承人就落在了三子赵恒身上。

至道元年(995年)八月,赵恒被册立为太子。

至道三年三月,太宗驾崩后,赵恒上位为宋真宗,五月册立郭氏为皇后,六月追封潘氏为庄怀皇后(后改为章怀),之后就迫不及待把私藏了15年的刘娥接进宫了。

在刘娥之前,真宗已有过两任皇后,一任就是上面提到的章怀潘皇后,是被追封为皇后的。另一任是章穆郭皇后,如上所述,是赵恒册封的,她是宣微南院便守文的女儿,这位郭皇后的寿筵也不长,三十二岁病逝,谥号“章穆”。

景德元年(1004年)正月,刘娥受封为四品美人,别看才四品,当时在郭皇后之下,刘美人最为尊,即便是王府的姬妾杨氏也都只是个五品才人。

从此,刘娥正式成为后宫嫔妃中的一员,开启了她通往皇后的大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漫漫封后路

15年的时间,刘娥也已不再是昔日的击鼗小妹,她长年幽居,博览群书,研习琴棋书画,人生早已迈入了另一层境界。

景德四年四月,郭皇后过逝,这样,皇后之位就空了出来,真宗之意当然是想扶刘娥为后,但是她硬伤太多,一是没有子嗣,二是出身低微,群臣反对,也是合情合理。

群臣们看好册立14岁的沈才人为皇后,沈氏虽入宫晚,但她出身高贵,是宰相沈伦的孙女,但真宗又不情愿。

于是,皇后之位就空置了。

刘娥没有子嗣,基本可以确定,她是不能生育的,但要想当皇后,没有子嗣这是硬伤中的硬伤,怎么办?

天无绝人之路,刘娥想出了借腹生子的妙法。

在民间一直流传有狸猫换太子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原始出处就是刘娥产子。刘娥身边有一个姓李的侍女,一日梦到仙人下降为子,果然,在大中样符二年(1010年)四月中,李氏产下一子,就是后来的宋仁宗赵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皇子虽然是李氏诞下的,但在此之前真宗早就安排宣布刘娥怀孕,皇子出生后也就寄在了刘娥名下,之后晋封为二品修仪。

但此时刘娥已是40多岁,她也没有亲手抚养皇子,而是将小皇子交给杨婕妤哺育。杨氏比刘娥小16岁,两人交好,所以,每每刘娥册封,自然也少不了杨氏一份好处。

对于小皇子的生母李氏,刘娥也有所安排,封她为崇阳县君,后来李氏还曾诞下一女,可惜早早夭折。李氏自认命薄无福,终其一生,也没有与儿子相认。

刘娥既已有子,那再册封皇后,群臣反对应该没那么强烈了吧。但纸里包不住火,一些高级官员都知道刘娥生子的真相,所以,真宗几次欲立刘娥为后,刘娥都不得不“固辞”。

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十一月,真宗晋封刘娥为德妃,并给百官加官进爵,之后封刘娥为皇后。

册后礼仪一应从简,不搞封后仪式,也不让百官进贺,封后诏书也只下令传至中书省,自己宣布一下就完事了,至十二月,刘娥终于在44岁成为了大宋的皇后。

真宗对封后一事可谓费尽心思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独揽朝政,为何不想着做皇帝

史上第一位临朝称制的后宫太后是吕雉,大宋第一位临朝称制的太后是刘娥。

刘娥能参政,有三个原因:一是来自真宗对她的无比信任;二则是真宗早逝给了她机会;三是她的个人能力确实强。

刘娥当上皇后之后,并没有陷入后宫争宠的漩涡,而是凭借她的学识经常随侍在真宗身边,陪他批阅奏章,因此,她对政事并不陌生。

但后宫参政遭到不少朝臣反对,特别是寇准和李迪为首的一波人。刘娥当然也不是吃素了,她也开始培植自己的代言人。

由于她没有亲人,便向真宗提出,让龚美改姓刘,做自己的兄长,继承刘家香火。这样是最好,真宗也同意了,其实龚美早就成为真宗的心腹,跟随真宗也多年了。

之后刘美正式走上仕途之路,不过他对上对下不卑不亢,也没有培植自己的私人势力,做人做事规规矩矩,让人很是放心。

刘美的妻妹嫁给了钱惟演,而丁谓的儿子娶了钱惟演的女儿,这种联姻关系的背后就是官官相护,刘娥培植的势力就是钱惟演和丁谓为首的。

天禧四年二月(1020年),真宗患病,所有日常政务几乎是由刘娥来处理的。后来病情加重,真宗干脆下诏:“此后由皇太子赵桢在资善堂听政,皇后贤明,从旁辅助。”,一纸诏书便赋予了刘娥裁决政事的权力。

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宋真宗赵恒病逝,终年54岁。遗诏如下:

太子赵祯即位,皇后刘氏为皇太后,杨淑妃为皇太妃,军国重事“权取”皇太后处分。

此时的赵桢只有11岁,政务实际都落在了刘娥肩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里说一下,为何皇帝落到了赵桢头上,第二任郭皇后生有三子,全部夭折,另有两名皇子也是如此,在真宗四十岁时,膝下是没有儿子的,直到后来,刘娥“借腹”诞下了赵桢,这才算有了后。

前面说了,刘娥有自己的党羽,其中的丁谓就动了歪心思。他以为刘娥是女子,没什么见识,于是在真宗死后就想独揽大权。

刘娥在察觉此事后,怒不可遏,诛杀了与丁谓勾结的宦官雷允,丁谓也遭到贬谪。之后,刘娥与仁宗一起听政决事,正式开启垂帘之路。

刘娥自知出身寒微,于是不断抬高自己母家的地位,追尊加封祖宗,从曾祖父、曾祖母到父亲、母亲,都抬了个遍。

刘娥当政虽时有偏袒家人,但并没有让刘氏插手朝政大事,也没有做出什么危害国家的祸事。在大是大非面前,她还是尊崇士大夫们的意见,比如王曾、张知白、吕夷简、鲁宗道等人都得到了重用。

她尊师重道,对后宫嫔妃也不错,特别是仁宗生母李氏。刘娥还将她升为顺容,让她迁往永定陵守陵,并没有毒害她,而且在早年间,刘娥便找到李氏家人给他们封官。

李氏后来患病,刘娥派太医前去诊治,还将她封为宸妃。然而李氏在封妃当天便去世,享年46岁,事后,刘娥听取大臣意见,在皇仪殿治丧,以一品礼仪将李氏安葬,给她穿上皇后冠服,并把李氏家人再次加封。

刘娥对李氏的态度,在仁宗心中加分不少,也因此,仁宗对她十分敬重。

刘娥本人生活简朴,也不追求奢侈无度的生活,但擅权还是有一点的。在她垂帘时许诺“候皇帝春秋长,即当还政”。但到宋仁 宗及冠之年(二十岁),刘娥依旧没有还政的意思,这也是事实。

群臣对此也很担心,她又表态,将呈献上的《武后临朝图》狠狠扔到地上,说“我绝不会做这样的事!”

要说她完全没有当女皇的心思,也是不成立的。明道二年(1033年)二月,举朝要行祭太庙大典,此时刘娥已经64岁,自觉命不久矣,便提出要着衮冕祭祀太庙。

群臣哗然,也不好反对,只将皇帝衮衣上的饰物稍减了几样,才呈上去。祭祀当天,刘娥身穿天子衮衣、头戴仪天冠,在近侍的引导下步入太庙行祭典初礼,亚献者为皇太妃杨氏,终献者为仁宗皇后郭氏。

仪式结束后,刘娥在太庙文德殿接受了群臣给自己上的尊号:应天齐圣显功崇德仁保寿皇太后,此后,刘娥正式还政于宋仁宗。

同年三月,刘娥病逝,享年65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4 身后事

刘娥死后,有人献谗言,对宋仁宗说出了他的身世,并说他的生母是被刘娥毒死的。

宋仁宗得知自己的身世后,十分震惊,马上派人去查了李宸妃的棺木,发现李宸妃葬品如一品夫人,还身穿皇后服,仁宗大悔,叹道:“人言岂可尽信。”

在为刘娥上谥号时,用了四个字,即庄献明肃皇后,而一般皇后谥号只有两个字。而且在刘娥死后,刘氏家族受尊崇则更胜往日。

刘娥留下遗诏,令仁宗尊养母杨太妃为皇太后,仁宗照办,尊封杨氏为保庆皇太后,仁宗尽孝道奉养,直到杨太后去世。

可见,宋仁宗对刘娥的认可与敬重。

刘娥摄政11年间,也办了不少大事。比如结束了长达十余年的“天书运动”,这场由宋真宗发起的运动,不仅使朝政陷入混乱,而且耗费人力、财力。

再如避免党争,真宗末年,党争严重,在刘娥摄政后,将朝中重臣的亲眷没有受到朝廷恩泽名单收集上来,对他们进行了推恩。

而且她还将众臣将亲族亲信的姓名绘成图,每有升迁封赏,她必看此图,以防个别朋党权势过重。

她还恢复了太宗时期设立的理检院,创立了立谏院,先后六次下令严惩贪官污吏。她热衷于办学,在她的倡导下,创办了一些府州学,成为“庆历兴学”的先声。

此外,在刘娥的主持下,北宋发行了世界上第一种纸币--交子,比西方瑞典银行发行的纸币早了六百年。

《宋史》对这样刘娥是这样记载的:“当天圣、明道间,天子富于春秋,母后称制,而内外肃然,纪纲具举,朝政无大阙失”。客观地说,刘娥临朝期间,政令严明,恩威并用,内外赐予均有节制。

总得来说,刘娥身份卑微,嫁入皇宫,成为皇后,之后又摄政,对宋朝政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堪称一代传奇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