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云“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对习惯于定居在坚实稳定的陆地上、安土重迁的人群而言,尤其是在商业资本主义的全球贸易时代拉开帷幕前后,人类对于船舶的建造和驾驭能力、海洋地理的制图学和定位技术、五花八门的海洋生物的知识储备,都尚在草创和积累阶段,此时人类眼中的海洋充斥着变动不居、晦暗暧昧的神秘力量,通常被视为混乱、嘈杂和难以知晓的威胁的隐喻,同时又因其储存着数不胜数的、功效超凡脱俗的宝藏而引人遐思,是一个混杂着恐惧和新奇、“微茫难求”的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海洋:从生态背景到全球化的经纬

进入本书的内容之前,先要概述历史学的研究者与读者们,对海洋进行观测、呈现和认知的方式,以此确定本书在学术史的知识系谱中的位置。简而言之可以分为三类。首先是,作为“环境”的海洋。这种视线聚焦于人类行为和自然变迁相互改变的环境历史,关照的是海岸线侵蚀痕迹中潮汐与江河力量的进退消长,海盐晒制、渔场捕捞等等采掘海洋物产的经济生业,生态危机时代的全球变暖、海平面上涨,以及布罗代尔在其不朽之作中,描摹出来的经济文化政治的结构性变动的基底,也就是无数如同萤火起落版的短暂事件,所映照出来的“伟大地中海”的轮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滨下武志,1943年生,日本著名历史学家、汉学家,曾任日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和龙谷大学等大学教授,成为日本汉学界第一位在东大、京大这两所日本最高学府中同时任职的双聘教授。此外,先后在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美国康奈尔大学、香港大学等著名学府任客座研究员、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社会经济史、东亚经济史、东南亚华侨华人史等。

海洋牵动的知识与物质交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绘本《福建省海岸全图》中的泉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法显《佛国记》宋代刻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元代时期来华的摩洛哥人伊本·白图泰,著有《伊本·白图泰游记》。

中国真的错失了海洋时代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撰文/邱雨

校对/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