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慧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景德镇陶瓷大学日前在该校学生活动中心举行一场特殊的学位授予仪式。景德镇陶瓷大学副校长吕品昌为这场仪式的主角——2020级体育教育专业(1)班毕业生谢志龙拨穗正冠,颁发学位证书和优秀毕业生荣誉证书。此前,谢志龙因为参加造血干细胞捐赠而错过了学位授予仪式。

谢志龙捐赠的造血干细胞作为“生命火种”被送往北京,为一名患者点亮了“希望之灯”。面对需要帮助的陌生人,谢志龙之所以挺身而出,既受到扶危济困的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也受到“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的共同体意识的驱动。谢志龙正确对待自己的得与失,彰显了一名大学毕业生的胸怀、格局与担当。

穿上学位服漫步校园,接受师长的拨穗,向恩师一一告别,为一段求学之路画上圆满的句号……参加学位授予仪式,对每个学子而言都是独特的记忆和宝贵的财富,错过了学位授予仪式,有可能成为终生的遗憾。但对学校来说,确定学位授予仪式的时间涉及各方面的安排,除非出现不可抗力,一般很少会更改时间,错过学位授予仪式的同学,一般很难有弥补这个遗憾的机会。

这边厢,病患“等不及”“伤不起”,治病救人需要与时间赛跑;那边厢,学位授予仪式错过了就很难弥补,将会成为一件不无尴尬的憾事。然而,在谢志龙的价值排序里,拯救他人的生命显然比参加学位授予仪式更为重要。

为谢志龙组织“一个人的学位授予仪式”,虽然需要一定的成本,但校方却愿意成人之美。在一个盛行符号互动的社会中,“一个人的学位授予仪式”不仅帮助当事人弥补了遗憾,也传递出鲜明、强烈的符号信息——那些心中有他人、用行动践行共同体理念的善行义举,理应得到尊重和善待,理应得到认同和赞赏。

面对需要“雪中送炭”的病患,谢志龙选择了急人所难;面对缺席学位授予仪式的谢志龙,母校选择了推己及人。如果说捐赠造血干细胞体现了谢志龙对陌生人的善意和温暖,那么,为谢志龙组织“一个人的学位授予仪式”,则体现了一所大学的善意和温暖,彰显了“有温度的教育”。

“一个人的学位授予仪式”不仅切实地裨益了谢志龙,让他得到了心灵慰藉和精神激励,也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功能。伴随着社会流动的加速,人们经常置身一个周围都是陌生人的环境之中,面对需要关心和帮助的陌生人,究竟是麻木、冷漠无视地走过,还是伸出援手?谢志龙用自己得体而坚定的选择,为这样的问题提供了正确的答案。

犹如一面镜子,谢志龙有没有得到足够的“温柔相待”,将直接影响到其他人对捐赠造血干细胞的价值认同。贴心、暖心的“一个人的学位授予仪式”,不仅折射出一所大学对毕业生的尊崇与礼遇,也向全社会释放出“为众人抱薪者众人守护”的积极信号。

“一个人的学位授予仪式”并非来自外部压力,而是源于学校积极主动作为。学校之所以郑重其事地专门为一个学生组织学位授予仪式,就是因为这不仅是对当事人的一种补偿和激励,也是对全体师生的一次精神洗礼。

在心中给他人留下足够的位置,当他人需要关爱和帮助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景德镇陶瓷大学组织“一个人的学位授予仪式”,就这样完成了勇于奉献的毕业生和懂得成人之美的母校之间的一场相向而行、一次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