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冯晓晖 张惠光

“九江文史”发布研究九江的文史类文章。本系列在“浔阳叙话”“冯晓晖”两个公众号上发布,并在国内主流自媒体网站(今日头条、百度、搜狐、新浪、网易、微博、豆瓣等)上同步转载。欢迎原创作者投稿,联系方式见本公众号自动回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中主要史料来自九江档案馆编纂的《档案叙述九江张谋知》。

本文在《九江日报 · 长江周刊》2024年6月2日总第986期和6月16日总第987期分上下两部分发表。

由于全文较长,故本公众号分为上中下三篇连续发布。

续前篇《九江文史 | 冯晓晖——九江张谋知家族的传奇故事(上)》

四、九江第一地产商

张谋知的主业一直是房地产。民国时期,九江有两大营造商,一为湖口人杨达聪,创办了“杨荣猷营造厂”,二为九江人张谋知。杨达聪从开油漆铺到成为九江最有影响的建筑商,常年雇佣工人超过200人,杨达聪承建了庐山图书馆及九江市区区大中路、西门口商业中心、环城路等房屋工程。他的儿子杨作材主持设计了延安中央大礼堂,解放后曾任国家计委副主任。杨氏是营造世家,湖口的木工远近闻名,那个时代同行都是同乡,互相帮衬,对外排斥。杨达聪具有技术、价格上的优势,主要承接私人住宅、店铺、别墅的建造业务。

张谋知的营造厂不具备工匠的优势,他的优势在于能承揽政府或外商投资业务,做的都是大型工程项目,技术要求高,单位面积造价高,建筑体量庞大。杨达聪的营造厂算是现代的建筑公司,张谋知的营造厂就是现在的房地产商。房地产商不需要养技术工人,需要的是业务能力和雄厚的资金。通过金鸡坡油库工程与外商面前建立了良好商业信誉,拿到了洋油总代理又有了充裕的资金,恰逢九江城市发展的黄金阶段,张谋知到了大展宏图的时候。

张谋知参与建造的很多工程,至今仍存,有的已经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有的仍在发挥着其应有的作用。试列举如下:

九江生命活水医院:位于庾亮南路 56 号,1895 年美基督教卫公理公会美传教士裴敬思在九江建立和生命活水医院,原址马王坡,1916 年迁大校场。1927 年,医院在南边购置了一块高地,在此建新医院大楼,1932 年大楼正式落成和迁入,奠定了该医院的基本规模。张谋知参与建设的新医院由三幢联成“[”形的西式三层楼房组成,总建筑面积 1272.3 平方米。该建筑目前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1年建成的新生命活水医院 图源:Yangtze River By The Hudson Bay.com

九江海关姑塘分关:位于庐山区姑塘镇北两公里处。姑塘分关被称为“万里茶道第一关”,始建于清代。九江开埠后,海关为英国人把持,1902年按欧式风格重建了姑塘海关,该建筑群有房屋三幢,面积2028平方米。1919年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同文中学及儒励女中:位于庾亮南路 47 号,创建于 1867 年。1906 年建成同文书院,大楼四层砖混结构,文革期间拆除了一层,建筑面积 2220 平方米,仿西式教会建筑风格。儒励女子(今双峰小学)“课室楼”建于1907年,占地面积 435.24 平方米,砖混结构。宿膳大楼建于1923年,占地面积 428.64 平方米。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儒励女中校舍 图源:Yangtze River By The Hudson Bay.com

滨兴洲开发:今九江九龙街以西过去通称滨兴洲,原是一片低洼荒地。民国政府时期为了拓展城市用地,并建设火车站(九江老火车站)商业区,九江商民集资将滨兴洲地势填高,并修建了纵横多条马路,如一、二、三马路,前、中、后纬路等。到了1920年前后,滨兴洲已成为九江商业最繁华的区域。张谋知的最早的营造厂,以及他的住宅就在二马路,他承建了翘秀小学(今滨兴小学),并参与建设了大量房屋铺面,其中一马路翠福里的两栋民宅至今保存较为完好,曾为侵华日军宪兵队军官宿舍,现为九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大中路建设:借助于担任九江市市长二儿子的力量(见后节),张谋知又成为了商业地产开发商,他在大中路上投入资金建设民宅住房和店铺,以租赁方式出租。1928 年,张谋知在大中路北(靠滨江路)西门口钟楼前,地段大兴土木,共建了 60 多栋出租屋,石库门式的两层楼出租给做生意人使用。

张谋知在九江建造、投资的地产很多,他不仅是承建方,也是投资方,拥有大量住宅、公寓和店铺产权。1920年以后,他俨然成为了九江第一营造商,算得上一顶一的大商人。

五、建设“夏都” 名扬海内

仅在九江市当上排名第一的地产商,经营业务依然有限。张谋知的名字被广为人知,在于他参与了牯岭开发。

1895年,中国近代第一个避暑地——牯岭——的建设全面启动。在其后的三十余年间,庐山上下的营造业一直处于繁荣状态。尤其在 1921 年以后的五、六年间,最为兴盛。在庐山经营建筑营造的厂商,大小约有 20 余家。

眼光长远的张谋知看到了庐山避暑地发展的势头,便在牯岭创办了“张兴记营造厂”(位于今电厂路)。为了提高工程质量,塑造企业信誉,张谋知不仅请来了技艺过硬的匠人,还制定了严格的厂规、店规,并严格予以执行。

拥有过硬的实力和营造经验,张兴记营造厂很快发展为在庐山首屈一指的建筑企业,当时外国人只要给一张草图或照片,并把他们的设想告知张谋知,他的营造厂就能完成设计、施工、装修等全套服务。

凭借着与外国人长期以来建立的良好关系,经过一段时间经营,张兴记营造厂声誉日隆,外国人欲在庐山搞工程建设,多数都会主动张谋知作中介或承建,在河西路等路段的两旁,据称有上百栋别墅都是他接手承建的。

张兴记营造厂在庐山上修建的房屋,很多至今仍保存完好,有些已成为知名景点、文保单位。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包括:

河西路442号别墅:建于1919年,原属美国圣公会传教士所有,1946年被江西省庐山管理局接收,此后被国民党励志社用于接待重要宾客。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多次上庐山“调解”国共矛盾都住在这里。1961年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期间,周恩来及邓颖超在此居住。1990年这幢别墅被辟为“周恩来在庐山活动纪念室”。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河西路442号 图源:搜狐网

普林路11 号别墅(原英国学校):此处1905年前有别墅一栋,1920年由英国土地投资有限公司兴建三层主楼一栋,平房两栋,大英执事会在此创办了“英国学校”。学校于1926年停办。1935 年,庐山英租借地归还中国时,被江西省庐山管理局接收。1949年被辟为庐山中学。

张兴记营造厂在庐山建造的规模最大且最有影响力的建筑是传习学舍。1932年5月,蒋介石命令行政院暑期迁移牯岭办公,庐山正式成为国民政府的“夏都”, 牯岭不仅是政府消夏、办公的场所,也要担负政府召开会议、培训人员的功能。庐山原有的私人别墅、宾馆已不敷需求,新一轮的建设高潮就此到来。

为了筹建面向高级军官的培训场所,蒋介石亲自在东谷南部选定了庐山图书馆、传习学舍和庐山大礼堂三座建筑的建造地址。其中庐山图书馆率先竣工,由杨荣猷营造厂承包营建。传习学舍为军官招待所,由张谋知承建,1935年动工,1936年落成,建筑面积9219平方米。建筑依山而上,层层迭进,为全钢筋混凝土结构,前面的大半部为四层,连接的后半部为三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庐山传习学舍 图源:《良友》

传习学舍之宏大精美,为庐山之冠,内部装置档次很高,暖气、电灯、洗手池等一应俱全,已超出很多别墅的装修标准。传习学舍建成后,蒋介石多次在楼前台阶上与受训人员、部属合影,使之成为“夏都”政治活动的标志。传习学舍后更名为庐山大厦,1996年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谋知在庐山修造的建筑很多,不再一一列举。除别墅外,他还承建了“英国圣经医院”“交通大旅社”“普云医院”“四明银行”“建昌洋行”等一批商业和公用建筑。在牯岭由外国人的避暑地转向国民政府“夏都”的过程中,他为国内外高端客户服务,在赚取大量财富的同时,也积攒了广泛的人脉,无论是在华外国人,还是国内军的政要员、名流富商,“庐山张谋知”已成为一块响亮招牌,九江的招牌。

从九江地产商到庐山的招牌,张谋知完成了从地方富商到本省名人的华丽升级。

六、张公馆中走出来的张公子们

有钱当然要享受生活。张谋知发家后在二马路(今九江市老年大学月亮湾校区)建造一栋大宅院,外称“张园”,也有称“张公馆”。张园院内有两个水井,后院有一排栽种的美国核桃树,有勤杂工居住及洗衣等处。主建筑为砖木结构,高三层,坐北朝南,底楼有四大房间,二楼、三楼四周都有贯通的走廊过道,进口木质地板。人字型屋顶有一个老虎窗,一个壁炉烟囱。外墙为红色清水墙,其颜色较鲜丽,建筑造型带有明显的西式风格,外围空地有游泳池、网球场等休闲场所,树木参天,绿茵环抱。

享受生活只是一部分,培养子女、壮大家族才是长久之道。张谋知有六子五女,六子名远东、远西、远南、远北、远模、远范。五女叫如意、乐意(怡)、满意、德意和安意,后又抱养了一女,凑成了六儿六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就读西式学校而发家的张谋知当然知晓教育投入的价值,他将这些子女送入国内外名校就读,以获得光鲜的文凭和人脉圈子,为步入更高的生活阶层打下基础。

长子张远东在12岁就被张谋知送到英国读书,后毕业于剑桥大学矿产建设工程专业,回到九江后从事建筑设计。有了儿子这张剑桥文凭,张氏营造厂因此而华丽升级为集设计、施工为一体的高级别建筑公司。

张远东留给这座城市的最著名的建筑是龙开河铁桥。1916年南浔铁路(今京九铁路南昌—九江段)通车后,位于滨兴洲的火车站(今九江老火车站)与市区的交通主要通过龙开河上的一座中型木桥,随着滨兴洲的加速开发,木质桥已远远不适应城市交通的需求。1926年南浔铁路局筹建龙开河铁桥,1927年张远东就任南浔铁路副局长,并主持设计了龙开河铁桥建筑方案,由上海慎昌洋行(美商)施工,1931年建成。这座铁桥成为九江的标志性建筑,铁桥周边成为九江最为繁荣的物流中心,时人称之为“大码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龙开河铁桥,由张远东设计,上海慎昌 (美 商) 洋行施工,1931 年竣工

与作风踏实但性格有些孤僻的长兄相比,张谋知的二儿子张远西则是的典型的公子哥,他生于1899年,11岁就被父亲送到到莫斯科读书,后转英国上学,剑桥大学金融管理专业毕业。归国后他就职于九江一些洋行,从事金融买办业务。1927年,年仅28岁“德才兼备”的张家二公子被任命为九江市市长,他给这座城市留下来最著名的印记是大中路。

清末民初,九江城被划分西门外至龙开河的“西门外正街”,西门内至八角石段的“西门内正街”,八角石至东门口为“东大街”。自1924年起九江拆除旧城墙后,一条从八角石到龙开河铁桥市区主街道就在筹划修建中。1927年张远西就任市长后,强力推进了这项九江近代城市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城区改造项目。1928年大中路建成,将原有不到一丈宽的街道拓展平均有十余米宽的大街,并配有高等级的排水系统,成为了江西省第一条现代化商业街区。张远西接手了张谋知的洋油生意,后担任江西省煤油税务局局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改造后的大中路西区 编者摄于2024年6月

张谋知三子张远南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参加过中国缅甸远征军,担任过炮兵团团长。四子张远北毕业于日本帝国大学,也参加过中国缅甸远征军,后到印度经营火柴厂等生意。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