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记录中国讯】记者:任世民 郝杰报道:陕西,简称“陕”或“秦”,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西安,位于中国内陆腹地、黄河中游,东邻山西、河南,西连宁夏、甘肃,南抵四川、重庆、湖北,北接内蒙古,总面积20.56万平方千米。省内有中国经纬度基准点大地原点和北京时间国家授时中心以及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

陕西省下辖10个地级市(其中省会西安为副省级市)、31个市辖区、7个县级市、69个县。截至2023年末,陕西省常住人口约3956万人。

历史悠久的盛世长安

陕西是中华民族及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西周、秦、汉、唐等13个政权,在陕西建都。

仔细观察整个陕西的地形,就可以发现陕西被三大自然区割裂,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横跨三个气候带,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风土人情。陕西有山地、高原、平原和盆地等多种地形。分为三大自然区:

北部是黄土高原区,海拔900至1900米,总面积8.22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0%。

中部是关中平原区,海拔460至850米,总面积4.94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4%。关中平原在渭河下游,号称八百里秦川。

陕南秦巴山区北靠秦岭、南倚巴山,汉江自西向东穿流而过。秦岭是中国的南北分界线,汇聚一众名山,风景旖旎。陕南的汉中、安康地处山区腹地,自然条件方面具有明显的南方地区特征,风土人情与巴蜀更为接近。

在陕西境内有许多著名峰岭,如西岳华山、太白山、终南山、骊山,作为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的秦岭山脉横贯全省东西。

水陆交通,国之大者。中华民族的先民,在各个历史阶段,为了实现国家版图的整合,政治的统一,土地的开发,经济资源的调配和多民族的交流融合,都无一例外地重视道路交通建设。古往今来5000年的华夏文明史表明:交通建设的基础,就是社会进步的基石;交通发展的速度,就是民族文明的脚步。

“现在是北京时间,零点整!”许多人并不知道,“北京时间”的发播不在北京,而是在陕西;“唐人街”一词,也来自距今1400年的外国使节见证大唐盛世后,对古都长安的无限敬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8000多年前,中华民族的始祖母、炎帝和黄帝的远祖、伏羲和女娲的母亲、华胥国女首领华胥氏,创造了中国的农耕文化,开创了中华八千年文明史。从华胥到华夏,从华夏到中华,形成了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源头……

这一切的起点,来自这个叫陕西的文化滋养。

自古一条路的华山,千里奔腾一壶收的黄河,中国龙脊中原龙首的秦岭,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陵,“人文初祖”天下第一陵的黄帝陵,花馍、秦腔、大雁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切的精彩,都来自这个叫陕西的人文内涵。

千年以前,陕西“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千年以来,陕西锦绣裹山川,承载着中国人心中深刻的乡愁,成为府藏中国文化、中华文明的基因库。在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上,向“一带一路”的新起点进发。用文化和旅游,昭示着这片热土的活力迸射!

吃在陕西,最是关中烟火色

咥一口biangbiang面,看一万年老秦沧桑。

咥,是陕西关中、河西走廊一带的方言土音,是吃的一种方式。从字面意思看,吃至极致为之咥。其特征为老碗盛食,“狼吞虎咽”,吃出快乐,吃出气氛。而在陕西文旅上,一个咥字,也恰好把极致说了个通透。

“biángbiáng面”的biáng字,是目前笔画最多的汉字,由于书写复杂,电脑字库里甚至无法收录,只好用拼音代替。这也就像陕西的文化一样,深邃且悠长。

在“食”与“史”的交融中,陕西全域旅游倡导的“文化陕西”,“了解中国从陕西开始”的文旅品牌得到了最人间烟火的体现。

同时,接地气的状态也丝毫不影响陕西向着建设国际旅游枢纽、国际一流文化旅游中心、全域旅游示范省的方向,大踏步前进。

多年产业开发,陕西文旅产业已经从对自然山水、历史遗迹逐渐转向到对人文情怀的沉浸式感受的挖掘上来。

在陕西任何一个景点,观赏零距离的历史复现式表演;或者在任何一个景点,喝一口酒,听摔碗酒那一声响;再在门面饭馆,盛一碗羊肉泡馍,发出满足的打嗝声。这就是一个活脱脱的“风俗陕西”,一个从神殿下落到凡尘的色香的陕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陕西旅游,随处可闻帝王风流的佳话,嗅到老百姓柴米油盐的气息。旅人们可以在陕西浑厚深沉的历史底蕴与文化风骨中遨游,也能够蹲在地上,一口大蒜,一口臊子面,吃得酣畅淋漓。

游在陕西,脚下处处皆历史

5月,作为全国十大火炉之一的西安,和温度相反的是,西安的游客旅游热情却日益高涨,大街小巷是川流不息的游人,这一刻便是对西安这座城市最好的褒奖。

而西安这种“摩肩接踵,挥汗成雨,挥袖成云”景象,在这座城市似乎已经习以为常。

西安古称长安、西京,与雅典、开罗、罗马并称世界四大古都,是古丝绸之路起点,“一带一路的桥头堡”,是世界上文化内涵最丰富、文化遗存迭压最厚重、古代城池系统保存最完整的历史文化名城。有7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和1100多年建都史,是“天然历史博物馆”。

在西安旅游,其实就是一场在浩瀚的历史中穿梭时光的感悟。

还没从秦始皇兵马俑的赳赳老秦的阵列肃杀中醒来,仿佛未央宫中那“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煌煌之声已经响在耳边。恍惚之间,水雾缭绕中,华清池中,《长恨歌》中“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的杨贵妃又浮现在眼前。倏忽之间,仿佛又能听到大雁塔中,历经磨难取回真经的玄奘法师翻阅经文的声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安,这座处处有历史的城市,你脚下所站的每一寸土地,或许就是哪一位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同样站立过、行走过的地方。

1400年前,长安人口最多时超过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曾有300多个国家和地区向往长安的华灯璀璨。在中国历史上,九个统一的王朝,有五个建都西安(咸阳),留下的帝王陵墓共79座,被称为“东方金字塔”。

时至今日,从丝绸之路上的驼队到铁路物流的黑马,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提出,2013年11月28号,西安港始发首趟西安到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的中欧班列,由此开启了“长安号”中欧班列每天都在刷新记录的历程。

时至今日,360余家外贸类企业、300余家物流企业的服务,再现丝绸之路繁华。西安港,这座是我国第一个不沿江、不沿海、不沿边的港口,也成为全国最大的内陆港口,平均每天有近6000吨货物搭乘“长安号”中欧班列从这里始发。而无数慕名而来的国外游客,又复刻了慕大唐抵长安的东行。

预计到“十四五”末,陕西全省铁路营运里程力争达到6500公里以上,其中高速铁路营业里程力争达到1500公里以上;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7000公里以上,省际出口数量增至29个;全省民用运输机场数量达到8个;力争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物流快递服务全覆盖。

同时,加大安全防护、危桥改造等投入,强化养护管理,增强设施耐久性和可靠性,提升设施设备安全性能和本质安全水平。实施创新驱动,推进北斗、5G、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在交通运输行业应用。强化交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智慧交通。

春风得意马蹄疾,游客们大可一日看尽长安花。

如果在让人惊艳到窒息的历史文旅逆旅中,你过早的醒来,那么,你还可以流连于现代西安着力打造的多种文化品牌,例如大唐不夜城,《装台》,《那年花开月正圆》,《大秦帝国》等影视剧感受西安文旅IP的强大。或者到新建的考古博物馆,新的陕西历史博物馆,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抑或是在西安千古情等文化品牌中尝试和历史对话……

站在历史长河这头的西安,回望那头的长安:

这是一座在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被称为“京”的都城。

这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

这里位居中国四大古都之首,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是隋唐时期世界最大的城市。

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早确定的“世界历史名城”和国务院最早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

哪怕自唐之后,西安不再是神州华夏的国都,但“长安”一词却成为国人的另一种隐藏在心底的对家对国长治久安的祈盼。比如,首都北京最重要也最知名的神州第一街——长安街,正以另外一种形式,延续着“长治久安”的美好祝愿!

学在陕西,国人心中的红色圣地

“太阳刚刚升起,毛主席走出窑洞,来到他亲手耕种的地里。毛主席一手扶着水桶,一手拿着瓢。瓢里的水缓缓地流到小苗上。毛主席身边的小八路端着水,望着小苗笑。他好像在说:“小苗啊小苗,你喝了延河的水,长吧,快长吧!”远处,八路军战士也在忙着挑水浇苗。杨家岭的早晨,一片金色的阳光……”

以上文字是许多人记忆里,小学四年级课本里《杨家岭的早晨》的内容。当年不理解课文的深意,回想起来,却感慨万千。

如今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作为中国革命圣地,是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延安是中国无数人心目中思想层面和现实中的双料红色圣地。

杨家岭、枣园、王家坪、宝塔山……仿佛像有魔力一般,不断催促着现代的人们去亲近她,去感触她,去领悟她。

由此,一场把红色记忆映射进现实,关于传承精神与发展产业的大门,在延安打开了。

亲眼看一下毛主席写《沁园春·雪》时使用的小炕桌,亲手摇一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纺线车,从枣园到南泥湾,从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到杨家岭革命旧址,再到延安革命纪念馆……

观看一场《延安延安》或者《延安保育院》等红色演艺,让沉浸式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心中涌荡……

在以延安为首的陕西各革命纪念地和革命旧址,处处都是红色印记,处处都让游客在情感共鸣中诉说着延安故事,弘扬着延安精神。

在宝塔山远眺,在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徜徉,在壶口瀑布放歌《黄河大合唱》……这已经成为了陕西红色旅游的“标配”。

传承红色基因,发展红色旅游,寻梦红色记忆,这已经成为烙印在陕西人骨髓里的精神内核和产业名片。

红旗漫卷,江山如画。目前,陕西39处红色旅游景区已进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有70余家涉及红色文化的A级景区,其中5A级4家,4A级30多家,红色旅游,成为陕西,乃至全国人民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的宝贵精神家园。

如今的陕西红色旅游,正在成为全国充满革命信仰的精神家园,陕西也在用创新文旅传承红色基因,再续传奇故事!

创在陕西,华丽转身未来已来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山河的险峻之美,华夏文化的厚重之美,更有陕西敢为人先的的创新之美!

在“十四五”承上启下之年,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之时,大美陕西的文旅产业革故鼎新、高质量发展的势头。尤其引人入胜——

日前,《陕西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出台。《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陕西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国际文化旅游中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区、革命文化继承弘扬样板区。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文化产业数字化、平台化、智能化、融合化特征更加明显,产业布局更趋合理,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文化产业发展的综合效益显著提升。到2025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以上。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推动旅游发展全域化、旅游服务品质化、旅游治理规范化、旅游效益最大化,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人次稳步增长。到2025年,全省旅游总收入突破1万亿元,旅游总人次达到9亿人次,形成文化旅游万亿级产业板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规划》以陕西自然地理和人文景观空间分布为依托,统筹全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提出构建“一核四廊三区”文化和旅游发展新格局。一核:建设西安文化和旅游发展核心区。四廊:建设秦岭生态文化旅游廊道、黄河文化旅游廊道、长征红色文化旅游廊道、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廊道。三区:建设古都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山水文化等融合发展的关中综合文化旅游区,建设红色文化、边塞文化、黄土风情文化等协同发展的陕北国家红色文化旅游区,建设生态文化、汉水文化、两汉三国文化等相互促进的陕南自然风光和生态文化旅游区。

《规划》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围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旅游业、文旅融合4个方面,提出繁荣新时代文化艺术创作、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数字文旅创新、完善现代文化和旅游市场体系、加强文化对外交流和旅游推广9项重点任务,统领陕西文化旅游发展大局。

在旅游全景化、全时化、全民化、全业化的当下,陕西的文旅产业正在迈入“全域旅游”对接“大众旅游”时代,实现从旅游资源大省到文旅大省的华丽转身。

在陕西“文旅+”的“+”后面增添诸如金融、生态、演艺、养老的全新内涵,构建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使陕西旅游的市场价值得到全面释放。

黄河给陕西人文景观染上了金色,秦岭给陕西自然地理披上了绿色。文化则给陕西文旅产业的画龙点睛,破壁而出。让山川、文化和活力转化成文旅影响力,使陕西文旅产业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祖源的人文,华夏的龙脉,历史的遗存,民风的淳朴,这一切都构成了陕西旅游“非来不可”的N种理由!大美陕西,在挖掘历史的当代价值、探索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创造陕西文化的市场品牌、推动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上正振翅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