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名叫何延忠的男子,毅然决然投资10亿元,誓要在黄沙遍野、寸草不生的戈壁滩里养殖名贵的虹鳟鱼。

然而,在此过程中,先是遭遇自然灾害的肆虐,损失巨大后又因资金短缺,员工纷纷离职,就连投资人也集体撤资。

最终,何延忠的10亿投资付诸东流,30年家业更是轰然倒地,但是最后,何延忠却感慨万分地说出“值了”两个字。

他为何会在沙漠里养鱼?又为何会在遭受重创后仍自称“值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萌生养鱼梦想

在甘肃省永登县,有一汪名为"药王泉"的泉眼,泉水清澈甘甜,水质极佳,在戈壁滩的环境下显得格外神奇。

小时候的何延忠就对这汪泉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每当父母外出打工,他就会偷偷溜到泉眼边,痴痴地看着泉水从地底冒出、流到池塘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他学习了相关知识,才明白这泉眼的水源头来自祁连山的冰川,严寒的冰雪融水,沿着地下暗河汇聚而成这令人惊叹的"药王泉"。

从家乡出来打拼的何延忠,每逢休息就喜欢去附近的一家虹鳟鱼实验站看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虹鳟鱼原产于北冰洋阿拉斯加,属于冷水性鱼类,肉质鲜嫩味美,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极高,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然而,虹鳟鱼对水质和温度的要求非常苛刻,只能养殖在高寒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何延忠时常驻足观望,对这种名贵鱼类有了更多了解。

有一次,他无意中与工作人员谈及老家的"药王泉",那清冽甘美的水源像是为虹鳟鱼量身定做的家园。

工作人员仔细询问了泉水的水温和水质后,告诉他,药王泉的环境的确非常适合养殖虹鳟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聪明的何延忠看准了这个商机,决定辞去工作,专心发展虹鳟鱼养殖事业。

尽管手头并无足够启动资金,但他对这个事业充满了期待和信心。但

何延忠做梦也没想到,这个决定竟然改变了他的一生,带给他无数机遇和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造虹鳟鱼重镇

1986年,24岁的何延忠借了几万元资金,在永登县申请了一块地皮,挖出鱼塘并引入"药王泉"的泉水,他满怀期待。

谁料,买来的鱼苗在运输途中就大量死亡

这让何延忠措手不及,他赶紧找到实验站工作人员咨询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来虹鳟鱼对氧气的要求非常敏感,哪怕短程运输普通水源都会造成严重缺氧和死亡。

工作人员告诫何延忠,如果不想白白浪费投资,必须格外重视虹鳟鱼的氧气问题。

何延忠二话不说,立即将鱼塘改造成梯田式,利用水流落差增加氧气含量,很快就攻克了这个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此过程中,他也积累了养殖虹鳟鱼的第一把"火候"。

克服了初期的种种困难,何延忠逐步发明出一系列独特的养殖方法,使得虹鳟鱼在永登县生根发芽。

一年之后,第一批虹鳟鱼丰收出塘,何延忠和合作村民们的收入都翻了百倍以上何延忠个人资产也突破千万,由贫困小子一跃成为了富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到何延忠事业红红火火,当初还质疑他的村民也都改变了看法,纷纷加入他的养殖团队。

何延忠亦师亦父般大方传授养殖经验,希望能带动整个村子一同发家致富。

随着参与人数越来越多,永登县的虹鳟鱼产业渐露头角,到1998年,这里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虹鳟鱼重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虹鳟鱼市场需求旺盛,何延忠决定将这一产业做大做强,让更多人获益。

他发现祁连山脉东侧的冰川源头,水质和气温都比永登县更适合养殖。

只要在源头开发,就能沿河一路打造完整的虹鳟鱼产业带,届时定能获利无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远赴戈壁滩创业

2000年,何延忠怀着振奋的心情前往敦煌的阳关镇考察,祁连山脉冰川的确在那里汇聚成河,可广袤的戈壁滩却让他的梦想顿时黯然失色。

一桶水泼在沙地,瞬间就被吸没了,要想在这里养殖,首先就要解决缺水的问题。

为此,何延忠带领工人在茫茫沙漠中修路运输物资,费尽千辛万苦才建成一个占地1200亩的养殖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期间何延忠和工人们几乎是拼了命在干,他们每天在烈日暴晒下连轴作业,为车辆铺设道路。

有时沙尘暴肆虐过境,黄沙遮天蔽日夹杂着沙石狂风骤雨般袭来,何延忠和工人们就用身体护住设备文件,咬牙坚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家人和朋友都劝阻何延忠,认为他在沙漠养鱼根本是异想天开但何延忠已下定决心,誓要将虹鳟鱼产业做大做强,帮助更多人脱贫致富。

就在养殖基地开张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彻底冲垮了何延忠的梦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游地区连降暴雨,引发泥石流狂涌直逼阳关镇,何延忠损失8000多万,60多万条虹鳟鱼被冲走,整个基地被泥沙掩埋。

眼看辛苦就要付诸东流,80多名员工陆续提出离职,几个重要投资人也撤资离场。

家人和朋友更是劝他彻底放弃,认为他的"沙漠养鱼"异想天开、泥牛入海。

即便如此,何延忠还是没有放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畏艰难治理沙漠

他总结了这次失败的教训,意识到如果不解决戈壁滩恶劣的生态环境,任何产业都无从谈起,于是,他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他要治理沙漠!

得知何延忠的决心后,敦煌市政府表示大力支持,并为他争取到了国家治沙防洪的专项资金,"谁治理、谁得益"的原则,给了何延忠进一步的决心和动力。

何延忠立刻开始自学治沙防洪的相关知识,还邀请了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前来指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多方考察和专家论证,他决定采取"分流河道、种植防护林"的综合措施,从根本上改善戈壁滩的生态环境。

说干就干,何延忠和手下的工人们连续作战三年,历尽艰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在西土沟的出水口旁,挖掘了十三条分流河道,将来自上游的洪水分散开来,削弱主河道的水压。

与此同时,在沙漠里挖出一个长达数公里的蓄水湖,修建沙墙阻隔风沙,沿湖种植上万亩生态林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期间,何延忠和工人们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

酷热的沙漠中,他们几乎是咬牙在顶风作业,吃饭时嘴里都是沙,有几次,何延忠甚至因为过度劳累晕倒在工地,差点耗尽最后一口气。

就这样,他们用汗水和鲜血浇筑了一座"沙漠都江堰",有效治理了洪水和流沙的威胁,为戈壁滩带来新的生机。

如今,阳关镇的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形成了一片郁郁葱葱的绿洲,连飞鸟都回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终获事业成功

经过三年的持续治理,阳关镇终于彻底告别了往日的荒凉景象,何延忠的虹鳟鱼养殖业也由此重新焕发生机,2011年,他的利润就达到了近亿元。

何延忠并没有就此止步,他决定将事业做大做强,让家乡永远绿意盎然。

他因地制宜,在那片新生的绿洲旁边建设了集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和虹鳟鱼养殖为一体的综合产业园区,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为当地增添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沿着园区的生态步道,游人可以近距离观赏虹鳟鱼的养殖过程,亲眼目睹何延忠和工人们是如何用艰辛的付出换来丰收。

项目开园后,越来越多人蜂拥而至,这座沙漠中的新绿洲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如今,阳关镇因何延忠的事业而蝶变。

村民们的生活不再是种植牧放,而是靠着何延忠创办的公司工作,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村子也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地方,发展成了响当当的旅游景点和生态文明的缩影。

曾经的戈壁滩变成一片生机勃勃的绿洲,这一切都源于何延忠顽强拼搏的几十年。

回望漫长的岁月,他历经无数次身家破产,几度遭受重创,但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理想,最终用坚韧不拔的毅力赢得了事业的成功。

"我这辈子不后悔,值了!"何延忠常常这样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永不言败、勇攀高峰的精神,这份矢志不渝的品格,正是他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何延忠的故事在当地已经传为佳话,人们无不对他表示由衷的敬佩。

他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将一片荒芜的戈壁滩变成了生机勃勃的富饶之地,这样的事迹值得被永远铭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就像一个现代愚公,靠着顽强的意志和毅力,在沙漠中凿出了一条生路。"的确,如果没有他对事业执着的追求,今天的阳关镇恐怕还是一片荒凉。

是啊,如果当年何延忠选择了离开,如今的阳关镇恐怕还是一片黄沙漫漫,正因为有了他的坚持,这里才重拾了生机,成为了新的家园。

他用自己一生的奋斗,彻底改变了这片土地的面貌,为子孙后代留下了绿色家园和取之不尽的财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英雄远征路

岁月如斯,时光飞逝。

回首过往,何延忠经历了无数磨难,但他从未停下过脚步。

如今已经年过花甲的他,却并未就此止步,而是放眼再立新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几年前,何延忠在戈壁滩筚路蓝缕时,就有一个愿景,那就是要将虹鳟鱼养殖一路做大,打造成一条横跨甘肃的旅游养殖产业带。

而如今,借着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他有望最终实现这个梦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何延忠已经着手对整条沿线进行勘察,计划在水源充足、气候条件适宜的地方修建一个个新的虹鳟鱼养殖基地,就这样一直延伸到祁连山脉的东侧边缘。

未来,游客们可以从阳关镇开始,沿着这条产业带一路西行,欣赏秀美的祁连山脉风光,顺便品尝到最新鲜的虹鳟鱼美味。

"我已经走过了人生的大半程,若是眼下止步,那这一生就太可惜了。"何延忠这样说道,"我希望能够为家乡带来更多的机遇,让更多人喝水富足、吃饭无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是的,对于一位凭借自己的双手在荒漠开疆拓土的人来说,这个愿景并不遥远。

相信有了他的执着和决心,这条横跨甘肃的"虹鳟鱼之路"终将成为现实。

届时,更多人定能分享到何延忠的事业所带来的红利。

而这一切,也将成为何延忠最终的丰碑,见证着他那赤子之心和百折不挠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