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中专女生姜萍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这样的质疑声也越来越大。有人说阿里数赛是个企业组织的民间竞赛,还是开卷的,没太大含金量;有人甚至怀疑这是人为造神,认为姜萍即便有一些数学天赋,但是中考成绩并不算优秀。之前还有一次150分的数学试卷,她只考了83分,而这次竟然考出了超越很多数学大神的分数,背后一定是有团队策划。

我自己是不太相信这种所谓策划造假的说法,一来从赛事组织方看,数学水平造假很容易被戳穿,姜萍以后参加点别的考试,就很容易验证。而这是一个已经举办了六届的成熟赛事,在数学圈子里已经非常知名,北大的韦神韦东奕就是首届冠军。所以赛事组织方实在没有动机去搞这种容易被反噬、伤害品牌的策划。二来从个人角度,以姜萍的家境,考上了普通高中,都因为费用等原因,去读了一个中专学校,她又有什么能力和资源来找团队包装策划呢?而且她在镜头前的那种青涩、对数学的那种纯粹的热爱,如果是演出来的,那她简直还是个表演天才,都可以去演戏拿影后了。

但这些质疑声也算是一种提醒,只因为一次竞赛初赛成绩就把姜萍捧得太高,贴上天才的标签,对她本人未必是好事。所谓名满天下,谤亦随之。这是古今中外都没办法消除的人情世故,在姜萍还没有取得足够有说服力的成绩之前,在她还没有培养出成熟心态的情况下,把她抬得越高,可能摔得越惨。

所以我们现在与其盯着姜萍个人,不如多思考一点姜萍故事里有普遍意义的事情。比如说,姜萍爆火之后,很多网友讲述自己或者同学的故事,基本情节差不多,都是说当年也是数学或者物理、化学等科目非常厉害,但因为有短板科目,最后没能考到满意的高中或者大学,泯然众人。

这些人当然未必都是所谓的天才,但如果在学生时代,能像姜萍一样幸运,遇到数学老师王闰秋那样的伯乐,遇到阿里数赛这样的平台一展所长,人生会不会变得不一样呢?或者,我们的选拔,不只是看总分,也给少数课目特别优秀的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教育是不是能少一些遗憾呢?

当然了,天才是没有办法复制的,也不可能根据天才的特征来建立我们普遍的教育培养模式。因为太考虑特例,有时候就会和普遍的公平产生冲突。但是对于学生中间非常普遍的偏科问题,我觉得目前的培养选拔模式,还是有优化空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