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始建于1954年,是在刘少奇、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直接关怀下建立的,新中国成立后党创办的第一所传媒类高校,2004年8月由北京广播学院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办学69年来,学校秉承“立德、敬业、博学、竞先”的校训,传承“忠诚、自信、包容、竞先”的文化基因,以培养“弘道崇德、经世致用”的传媒人为己任,培养造就了大批党和国家所需、能够应对未来媒体挑战、驰骋于国际舞台的优秀传媒人才,为党和国家的传媒事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广播电视及传媒人才摇篮”“信息传播领域知名学府”。近年来,学校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传媒大学”的发展目标,提出从传统高等教育向未来高等教育跨越、从传统传媒教育向智能传媒教育跨越、从国内一流高校向国际一流高校跨越的“三个跨越”发展战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播嘉宾

中国传媒大学招生处副处长张佩佩

2024年在京招生亮点

2024年,在北京的招生计划总数有所增加。除了艺术类校考专业不做分省计划外,2024年,学校在普通类专业、艺术类非校考专业、中外合作办学招生计划均有增加。主要体现在:

1. 新增人工智能相关招生专业,数字媒体技术(中外合作办学)首次招生由中国传媒大学与英国阿伯泰大学合作开设,专业汇聚两校在游戏设计领域的优势资源,秉承“科技、艺术与人文相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系统教授游戏设计技术与理论,培养具有扎实编程功底、优秀设计思维、良好英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专业办学地点在海南陵水。

2. 增加部分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招生计划。如数字媒体技术(智能交互与游戏技术方向)、人工智能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计划增加。

3. 艺术类非校考专业增加计划。根据教育部2024年艺术类招生考试改革要求,广播电视编导(电视编辑方向)、广播电视编导(文艺编导方向)、戏剧影视文学(影视编剧方向)、戏剧影视文学(戏剧文学方向)、艺术管理等艺术类专业在普通批次中通过高考成绩进行招生录取。

4.专业组设置情况

提前批次:非通用语专业组、艺术类校考专业组。

普通批次:普通类专业不限选考科目组、普通类专业限选物理化学组、艺术类非校考专业组、中外合作办学组、中外合作办学(海南)组。

2024年新增数字媒体技术(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优势特色

该专业是中国传媒大学与英国阿伯泰大学合作举办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办学地点在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阿伯泰大学的计算机艺术和电脑游戏专业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在英国名列第一,是英国唯一一所在电脑游戏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两方面都获得官方认可的大学。学校与英国众多游戏工作室合作,设计了有关游戏编程、艺术与设计和音频的一系列本科和研究生课程。2006年,阿伯泰大学的计算机游戏技术理学学士学位和计算机艺术学士学位成为英国首个获得国家部门技能委员会“屏幕技能”认证的课程,并于2009年被Creative Skillset认定为国家计算机游戏教育卓越中心。该专业依托我校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报考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参考学费标准10万/学年。

近三年在北京各类别招生录取分数线及排名

2023年

普通批次最高分666(排名1337),最低分622(排名6528),平均分631。

提前批非通用语最高分629(排名5457),最低分618(排名7202),平均分623。

中外合作办学最高分637(排名4325),最低分625(排名6045),平均分631。

中外合作办学(海南)最高分612(排名8147),最低分591(排名12047),平均分600。

2022年

普通批次最高分655(排名2297),最低分621(排名5887),平均分634。

提前批非通用语最高分634(排名4400),最低分622(排名5775),平均分626。

中外合作办学最高分639(排名3881),最低分625(排名5408),平均分629。

中外合作办学(海南)最高分603(排名8264),最低分592(排名9842),平均分597。

2021年

普通批次最高分654(排名1898),最低分620(排名5343),平均分632。

提前批非通用语最高分626(排名4635),最低分612(排名6353),平均分620。

中外合作办学最高分625(排名4759),最低分616(排名5860),平均分619。

不同类型的考生如何选择中传专业

在新鲜出炉的2024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中国传媒大学23个专业获评A+,20个专业获评A,A+专业数量排名全国第20名。

截至目前,学校共有35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2个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

一流专业中不仅有大家较为熟悉的艺术类专业和新闻传播类专业,还有语言类、管理类和电子信息、计算机类的专业。

艺术类: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数字媒体艺术、录音艺术、影视摄影与制作、视觉传达设计、音乐学、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摄影、艺术与科技、音乐表演、环境设计、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表演。

新闻、管理、语言类: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传播学、编辑出版学、文化产业管理、网络与新媒体、英语、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翻译、国际新闻与传播、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公共关系学、市场营销、行政管理、汉语言、葡萄牙语、西班牙语、法语、马来语、意大利语。

传媒技术类:广播电视工程、数字媒体技术、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智能装备与系统、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网络空间安全。

学校还有传播学、广告学、智能科学与技术、视觉传达设计等多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也欢迎同学们报考。

考生在选择中国传媒大学的专业时,应该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未来职业规划以及专业的培养方向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考虑。

对于具有艺术特长的考生来说,中国传媒大学的艺术类校考专业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考生如果致力展现国家形象、传播中国声音,则可以选择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考生如果注重创意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则可选择动画、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如果考生对戏剧影视作品感兴趣,那么戏剧影视导演、影视摄影与制作等专业也将是不错的选择。

对于热爱语言的考生而言,中国传媒大学的非通用语种和语言类专业无疑是展现其语言才华的理想平台。无论是深入探索汉语言、汉语言文学的博大精深,还是掌握法语、德语等,与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进行交流,这些专业都将助力考生们开启语言学习的全新篇章,展现其卓越的语言能力。

而对于对传媒行业有浓厚兴趣的考生来说,中国传媒大学的新闻传播学类、广播电视学等专业将是实现梦想的理想之地,不仅能深入了解传媒行业的运作和发展,还能在实践中掌握传媒技能,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如果考生选考科目是物理、化学,并对理工类专业有浓厚兴趣,那么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也将是明智之选。这些专业将让同学在科技领域展现自己的才华,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做出贡献。

录取规则提示

学校在提档、录取时,原则上认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主管部门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给予相关考生的全国性加分项目和分值。同一考生如符合多项增加分数投档条件的,只取其中幅度最大的一项分值,且不得超过20分。所有高考加分项目及分值不适用于不安排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分专业招生计划的招生项目。

外语类专业只招英语语种的考生。报考学校外语类专业的考生,如所在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组织外语口试,须参加口试且成绩合格。其他专业不限制考生应试的外语语种,但学校的公共外语课只开设英语课程。

关于录取方式。在考生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合格、身体健康状况符合相关专业培养要求、投档成绩达到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并符合学校提档要求的情况下,学校按照分数优先、遵从志愿的原则,根据考生投档成绩、专业志愿和各专业招生计划数从高分到低分顺序录取。各专业间不设专业级差分。

关于调剂、退档。专业志愿无法满足时,考生若服从调剂,按投档成绩从高分到低分调剂到尚未录满的专业;专业志愿无法满足又不服从调剂的,作退档处理。

2024年艺术类校考专业录取规则相较于往年发生了显著变化。首先,考生必须满足普通高等学校2024年高考的报名条件,并取得相应的高考报名资格。此外,考生还需参加对应类别的省级艺术类统考,并取得合格成绩。在此基础上,针对2024年艺术类校考专业的录取规则,规定如下:

① 录取以高考志愿填报顺序为准,各专业志愿之间无分数级差。

② 录取时,我校使用的高考文化课成绩为考生实际高考成绩,不含任何加分。原则上, 考生高考文化课成绩须达到所在省(区、市)普通类专业本科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下简称普通本科线),在此基础上,我校按校考成绩排名择优录取。校考成绩排名相同时, 按文化折算比值排名择优录取。文化折算比值=考生高考文化课成绩÷所在省(区、市)普通本科线。

③ 对于部分招生专业(含招考方向),我校在按照普通本科线和校考成绩排名完成录取后,在考生所报专业(含招考方向)录取名额未满的情况下,采用破格录取办法。破格录取专业(含招考方向)不单列招生计划,不预留招生计划,已完成招生计划的招生专业 (含招考方向)不再进行破格录取。

人才培养特色及学科优势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内涵发展、特色办学,以管理质量、教育质量、工程质量“三质量”提升为统领,秉持“上手快、筋骨壮、后劲足”的中传特色育人模式,传承弘扬“忠诚、自信、包容、竞先”的中传文化基因,实施“五个一流”(一流生源、一流师资、一流课程、一流教材、一流毕业生)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全面提升办学水平。

通识教育:学校形成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体系,持续推进艺术体验美育特色课程建设;汇聚优秀教师为学生提供研读类和讲座类活动。

实践教学:学校探索“以人为中心、以作品为导向”的实践育人体系。通过规划设计联合实践教学项目,打破专业、学院、学科壁垒,整合学生专业知识,促进多方面技能融通。

辅修制度:学校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与主修专业归属不同专业大类的辅修专业。学生按照培养方案修读并达到要求后可获得辅修专业证书或辅修学士学位。

微专业:学校开设某一特定专业方向或职业技能的课程组,学生修读所有课程且成绩合格,可获得微专业证书。

学科优势

学校现有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2个国家“双一流”学科,互联网信息、文化产业2个北京市高精尖学科,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3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动画学4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各学科在建设过程中争创特色一流、取得重大突破,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等多个学科取得了骄人成就,设计学与艺术学理论共居第一方阵,多个专业学位水平实现全国领跑。

毕业生就业、深造情况

2023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较往年有所增加,就业行业特色鲜明,主要为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教育业等。

就业去向单位主要集中在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及省市级电视台电台、各大媒体及互联网公司、企事业单位、高科技公司、科研院所等。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强,主要进入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工作。

2023届43.9%的本科毕业生选择升学。27.5%为国内升学,其中研究生推免率为17.0%;16.4%为出国(境)留学。国内继续深造选择最多的是本校,另外还有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等。

咨询方式

本科招生网网址:http://zhaosheng.cuc.edu.cn

本科招生咨询电话:010-65779370、65779256、65779141

本科招生咨询邮箱:cuczsb@cuc.edu.cn

本科招生微信:中国传媒大学本招(微信号CUC-zsc)

本科招生小程序:中国传媒大学本科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