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丨西部君

国家级新区,是由国家批准设立,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平台,处于各类新区的“金字塔尖”。

它于所在省份、城市的重要性及其地位,自不言而喻。

但这几天,一些关于四川天府新区遭降级的传闻,在网络上吵得沸沸扬扬。

事件源头,系近日成都公布的一份《关于加强和规范详细规划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四川天府新区被划入了成都传统五城区不在的“8+2区域”。

于是,诸如“天府新区被踢出中心城区”、“天府新区滑落至三圈层”的消息一时间大量涌现。以至于相关部门都不得不作出回应。

一个区域的地位变化,大家很关心,这是非常正常的。实际上,这几年关于天府新区在不同层面的“地位”变化的传闻,已多次掀起波澜。

但真相,真的如此吗?

01

其实,单就这次传闻来看,要证伪的话,实在太简单了。

因为,在很多人将天府新区与金堂、大邑等“三圈层”区县一道归入为“8+2区域”视为“降级”的另一面,同样作为远郊区县的青白江,却进入了传统五城区所在的“12+1区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按照地位“升降”的逻辑来理解,难道青白江真的与传统五城区处于同一圈层了?

显然,只要稍微有点常识,都会发现这种解释逻辑是难以自洽的。

实际上,从这份文件的名字就可以判断,它本无关城市圈层划分。而不过是为了规范规划管理工作。

至于各个区域的划分标准,则主要是依据建制的不同。

比如,“12+1”区域,全部是“区”。

“8+2”区域,除了四川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这两大国、省级功能区,其余全部是县级市和县。

正因为他们的行政建制不一样,所以,在规划审批上,自然会有不同的程序标准。

对此,文件中也特别给予了说明:

“12+1”区域的优化方案由市政府委托各区政府(管委会)审批,批准后的优化成果,由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汇总后按年度报市政府备案。

“8+2”区域的修改、局部调整和优化方案,由区(市)县规划和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上报属地区(市)县政府(管委会)审批。

实际上,要论审批权限,作为国家级新区的天府新区,恰恰是有优势,甚至是有特殊地位的。

去年10月开始正式实施的《四川天府新区条例》就明确,赋予天府新区自主发展、自主改革和自主创新的权限,给予天府新区更多自主权,鼓励天府新区开展各类改革探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在管理体制方面,《条例》明确,通过立法直接授予天府新区管委会在土地征收、补偿,建设用地使用权划拨、出让、租赁,土地储备和闲置土地处置等方面的权限。

所以,借这次的“8+2”划分,来讨论天府新区地位的降级,纯属无稽之谈。

02

不可否认,不只是这一次,这几年,关于天府新区地位变化的传闻,已多次出现。

但其实不过都是捕风捉影,经不起推敲。

从政策层面看,2017年,成都主城区范围扩容,由传统五城区扩大到包括天府新区在内的“12+2” 区域,至今是没有变化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教育资源配置、限购、落户等方面予以区别对待的“5+2”区域,同样包括了天府新区。

从成都的城市区域发展战略看,“三个做优做强”(做优做强中心城区、城市新区、郊区新城),也不存在什么对天府新区的降级之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针对这一次风波,日前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更是明确给予回复。

一是强调,2023年10月1日《四川天府新区条例》正式施行,明确天府新区行使独立的规划审批权,规划审批层级减少,流程更精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是指出,根据《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报批稿),四川天府新区直管区属于成都市中心城区范围,其定位为成都未来城市新中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极核和开放门户、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发展引领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先行区。

这番回应之下,关于天府新区降级之类的传闻,该休矣。

03

事实上,从现实来看,成都有一百个理把天府新区搞好,没有一个理由让天府新区“降级”。

要知道,当前全国各类新城新区数量高达3500多个,但国家级新区,仅仅19个。这种稀缺性,就足以看出其本身的含金量。

特别是四川天府新区,最初还有两个比较特别的细节。

一是在人事配置上,曾经的高配,甚至开创了全国先例。

二是在定位上,被明确要“再造一个新成都”。

目前对天府新区的定位是“成都未来城市新中心”,这其实是一以贯之的。

天府新区的定位之高,从各类高级别的文件中也有直观体现。

比如,由国家批复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就对天府新区委以多重重任:

高水平建设天府新区、西部(成都)科学城等,形成“一山连两翼”城市发展新格局。

打造内陆开放门户。以重庆两江新区、四川天府新区为重点,优先布局国家重大战略项目、试点示范项目,创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

在四川天府新区、重庆高新区集中布局建设若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一批科教基础设施,引导地方、科研机构和企业建设系列交叉研究平台和科技创新基地,打造学科内涵关联、空间分布集聚的原始创新集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众所周知,国家级新区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要承接好国家重大战略。所以,在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的成渝双圈建设中,天府新区自然要唱重头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促进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建设行动计划》,其中赋予四川天府新区一个独特的重任:

探索建立公园城市规划导则、指标评价、价值转化等体系,深入推进公园城市国家标准化综合试点。

今年初获批的《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同样突出了天府新区的地位:

支持天府新区建设公园城市先行区和高质量发展样板。

04

地位突出,并享受多重政策支持,今年刚好成立十年的天府新区,发展水平到底怎么样?

2023年,天府新区GDP总量达4600亿,在全国19个国家级新区中排名第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围绕天府新区的相关争议又到底是怎么出现的?

除了一些不明真相的误读,以及基于某些利益动机,如地产营销等行业的带节奏,更多可能还是由于一种长期以来的偏见使然。

对很多人来讲,新区似乎是站在了传统城区的对立面。

但其实,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所谓的传统中心城区所展示的韵味、底蕴,实际正是在新区的对比下才确立的。没有新区,也就无所谓什么新、老之分了。

更重要的是,在过去数十年的城镇化浪潮中,随着城市边界的扩张,本身就让新、旧之分变得非常模糊。

就以成都为例,2008年前,不少人都觉得成都高新区同样是一个非常远的概念,今天还会这么认为吗?

再比如,在之前,可能不少人认为去双流机场比较远,现在成都第二机场运营后,还会有这样的看法吗?

所以,远和近、新与旧,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特别是放在过去几十年,中国城镇化高速推进的时期。

不夸张地说,如果传统老城区代表的是一个城市的历史底蕴,是诉说着一座城市是怎么走来的,那么新区则更多象征的是一座城市的未来,预示着城市要走向何处。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观察过去几十年的城市发展轨迹,很多城市的命运,都与新区的发展惊人吻合,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从正面的例子看,浦东新区之于上海,南沙新区之于广州,都非常有代表性。

反面情况,这里就不直接点名,至少北方有两座城市,同样非常有代表性——新区的“衰落”,或者说未能达到预期,与整座城市的发展表现,惊人一致。

原因其实并不复杂。

一个维度,国家级新区,是一个地区承接国家战略、资源、政策的重要平台,可以说是城市发展的顶级资源导入的一个窗口,如果这个窗口不利用好,自然不利于城市的整体发展。

另一个维度,新区更代表的是一座城市的发展增量。如果这一片增量空间发展不足,城市的进步空间自然受约束。

新区的发展表现,“人气”是最有说服力的指标之一。

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末,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常住人口94.33万人,较2022年末增加3.07万人,增量排名全市各区(市)县第一位。

从2013年至2023年间,天府新区常住人口累计增长35.33万人,平均每年增长约3.5万人。

产业方面,2023年,天府新区规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营收增长40.3%,规上科研服务业营收增长50.6%,规上商务服务业实现营收增长42.3%。

创新资源方面,目前天府新区已形成了以1个国家实验室、2个省级实验室为核心的实验室体系,集聚了“中科系”“中核系”等26家国家级科研机构和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等35个国家级创新平台……

此外,对于新区而言最重要的配套资源,如教育、医疗、交通等,近年来天府新区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快速补强和完善。

05

2023年,全国19个国家级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约6.2万亿元,以占全国0.2%左右的人口和面积,创造了占全国5%的经济总量。

正是鉴于国家级新区的重要性,近年来不少城市都在积极争取能够拿下这个名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开信息显示,至少武汉、合肥、杭州、郑州等多个城市都有相应的争取行动。

其中,武汉长江新区、合肥滨湖新区、杭州钱塘新区、郑州郑东新区、沈阳沈北新区等都是最具竞争力的潜在晋级者。

不过,近7年来,国家级新区阵容再未增员。何时会新增,乃至是否能有新增,目前来看都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物以希为贵。这或更加预示着国家级新区这一招牌的含金量,任何地方都没有理由不重视它的发展,不把它在地位、政策、资源等方面的独特优势用够用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