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1905年,日本和沙俄为了争夺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利益、在中国东北爆发了战争,作为拥有东北地区主权的清政府,竟然选择“局外中立”,这到底对不对?

反对的人认为,沙俄和日本为了争夺在中国东北的利益,在中国土地上大打出手,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战端一开,必然生灵涂炭,造成大量人员和财产损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支持中立的人,一方面认为经过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后的清政府,根本不是日本和沙俄的对手,就算不想中立,也办不到阻止沙俄或日本的有效行动,弄不好两边得罪;一方面认为,可以让他们双方拼个你死我活,坐收渔翁之利。

我们再来看下当时沙俄和日本的实力状况。

沙俄的情况。

沙俄一直执着于获取优良的不冻港,为此四处出击。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沙俄不但和其他列强一起出兵进占京津地区,还单独出兵十几万占领中国东北地区,企图将东北据为己有。

《辛丑条约》签订后,沙俄明面上答应交接东北,实际上以各种借口赖着不走,甚至还不断的增强实力,在旅顺港等地修筑大量永久性军事基地和半永久性军事基地,企图在事实上彻底占有东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沙俄的领土野心昭然若揭,但当时的清政府根本就无力用武力驱逐沙俄,拳头不硬谈判也只能唯唯诺诺,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东北面临着丢失的风险。

日本的情况。

甲午战争后,日本通过《马关条约》从清政府那里夺取了2亿两白银,后来又勒索“赎辽费”3000万两白银,凭借勒索的大量战争赔款,大力发展军力,不断扩充陆军实力和海军实力。

除此之外,日本上下视三国干涉还辽为耻辱,大肆宣扬战争论,要十年备战一雪前耻。

精心准备和大力发展后的日本,其实力更加不容小觑,而两次赔款之后清政府更加虚弱,无法阻止日本的战争野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看看当时清朝要员袁世凯的意见。

沙俄和日本在中国东北磨刀霍霍之际,清朝也预见两个列强将要爆发军事冲突,关于冲突爆发后清朝的应对策略,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在1903年12月27日就曾向朝廷提出建议:

中国“附俄则日以海军扰我东南,附日则俄以陆军扰我西北,不但中国立危,且恐牵动全球。日俄果决裂,我当守局外。”

袁世凯当时分析,认为要保卫东三省至少需要几十万军队,就算只保卫几个重要的据点也需要6~10万人,可是清朝当时具备一定作战能力的北洋新军只有6万人,远远不够打这场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可作战军队数量的劣势,当时中国军事工业落后,武器弹药缺乏,很多武器也是年久失修。《辛丑条约》签订后,又规定各国不得向中国输出武器,外援没有,无法及时更新先进武器,这些都使清朝无力保卫龙兴之地。

无可奈何下,清朝选择了“局外中立”。这是无能的表现,也是软弱时的无奈之举,国家不强大,只能任人宰割。

大家觉得清朝当时还有更好选择吗?如果是你,你会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