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年来,儋州市扎实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促进非遗可持续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2个,列入省级非遗名录项目10个,列入市级非遗名录项目19个。在儋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那么,跟随记者采访的脚步,让我们走进儋州市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以及多位从事非遗技艺传承人员中间,去探寻儋州在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道路上的精彩故事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保护:留住文化根脉

“儋州拥有丰富多样的非遗资源,它们是儋州的文化根脉,这些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市文化馆文化遗产部主任王孔智说,保护工作是一切的基础,我们要尽最大努力去留住这些文化根脉。

在南丰镇马岭排苗族村委会,几乎各家各户都掌握一项古老的染色技艺——蜡染。如今,为了保护和发扬这项民族技艺,南丰镇马岭排苗族村委会组织村民成立蜡染创作团队,成立工作室,接受蜡染工艺品制作订单,为观光客提供蜡染技艺体验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前,记者来到该村委会的蜡染工作室,一件件蜡染工艺品摆在眼前,上面绘有颇具苗族特色的花纹图案,令人为之着迷。儋州苗族传统刺绣蜡染技艺传承人陈世凤告诉记者,由于这些花纹图案流传久远,村民对于其中的具体含义并不完全清楚。但是祖辈留下来的蜡染图案,经过苗族人民世代传承,已深深刻入到他们的“骨子”里,以至于创作时信手拈来。

在该村委会蜡染创作团队中,既有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也有年逾九旬的长者。其中一位阿婆李桂英今年已是91岁高龄,手脚却依然灵便。她告诉记者,她十分热爱制作蜡染工艺品,制作蜡染工艺品不仅填补了空白的闲暇时间,还能获得额外的收入。

陈世凤告诉记者,蜡染技艺经过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它概括简练的造型、单纯明朗的色彩、夸张变形的装饰纹样,无不展示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魅力,能够帮助人们向新的文化氛围与审美境界实现跨越,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同时,由于技术工艺复杂,一件蜡染制品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马岭排苗族村委会曾经售出一件价格为4500元的蜡染工艺服饰。2020年,儋州苗族传统刺绣蜡染技艺被列入第六批市级非遗名录。

为了做好保护工作,市文化馆文化遗产部的工作人员深入儋州各个角落,进行细致地普查和记录,对每一个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传承脉络、技艺特点等都被详细整理归档。同时,积极与政府部门合作,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帮助传承人建立非遗展馆工坊,为传承人提供更好的创作和传承环境,并通过举办展览、讲座等活动,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传承:让非遗技艺生生不息

“传承是非遗发展的关键。”王孔智说,没有传承,这些宝贵的技艺就会面临失传的危险。

走进白马井镇学兰村,一股浓郁的香甜味扑面而来。在学兰村的“海儋土糖”生产基地内,儋州土法制糖技艺第六代传承人吴少玉正在指导工人作业,从压榨甘蔗到熬糖、晒糖,再到包装,她都提醒工人务必精益求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儋州,传统土糖制作已延续数百年。近年来,随着现代制糖业的发展,学兰村各个糖寮逐渐“熄火”,掌握传统制糖技艺的村民逐渐减少。土法制糖技艺面临着因后继无人而失传的危险。“传统的东西没了,根就没了。将这份手艺传承下去,我觉得是我的责任。”吴少玉说。2013年,她放弃了上海的事业,返村与父亲一起筹建传统制糖体验基地,保护传承土法制糖技艺。

创新的道路上吴少玉也在不断探索,她将土法制糖与旅游相结合,打造了土法制糖体验之旅,让游客不仅可以品尝到美味的土糖,还可以亲身体验制糖的过程。“将筹建一条深加工生产线,围绕儋州土糖做出更多的食品,比如烘焙食品、休闲食品等,让传统文化在创新中传承,这样才能流传得更久。”吴少玉说。2017年,“吴氏糖寮”被列入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同年,海儋土糖“土法制糖”工艺被纳入海南省博物馆非遗展示中心。

为了推动非遗的传承,市文化馆文化遗产部积极搭建平台,让传承人有更多展示和传授技艺的机会。通过“非遗+研学+旅游+进校园”等模式,鼓励和支持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项目保护单位和专家参与学校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教育和实践活动。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与高等学校或中等职业学校合作,到学校兼职任教、建立工作室等,弘扬非遗文化,做大做强相关产业。

发展:为非遗注入新活力

“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保护和传承,还要让非遗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王孔智还向记者介绍了他们在创新发展方面的举措,他们积极推动非遗与现代科技、文化创意等领域的融合,开发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非遗产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日,记者在沐晨家鸡屎藤专卖店的开放式厨房看到,年轻的店老板羊莲菲正与工作人员在操作台前忙碌不停。羊莲菲熟练地将鸡屎藤粉团搓成小球状,放入锅中煮至漂浮,然后捞起、晾凉备用。炒、蒸、煮、煎、炖等各种烹饪方式轮番上阵,呼呼燃烧的炉火映红了厨房工作人员的脸庞,她们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将鸡屎藤叶等食材精心制作成一份份可口的鸡屎藤美食。

作为土生土长的儋州人,鸡屎藤馍承载着羊莲菲童年的美好回忆。她说:“小时候,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家里都会做这道美食。那天,厨房蒸馍,家里满是清香,令人垂涎三尺。”羊莲菲制作鸡屎藤馍的手艺正是小时候跟母亲学来的。

在当下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羊莲菲深知传承与创新对于传统技艺的重要性,在传统基础上,她努力挖掘鸡屎藤美食的更多可能性,研发出新的产品形式和口味,比如结合现代饮食需求推出创意鸡屎藤食品,既保留了传统的韵味,又增添了时代的特色。在制作技艺传承的路上,2023年,羊莲菲被聘为儋州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鸡屎藤馍技艺指导老师,将制作技艺带进校园,让年轻学子有机会深入学习和了解这门古老技艺。她表示,希望通过这种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方式,让儋州鸡屎藤美食“飞”得更远,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在创新中持续升华。

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深切感受到了儋州非遗的魅力和活力。从保护到传承,再到创新发展,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努力和心血。这些非遗不仅是儋州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儋州非遗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儋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国家级:2项

1.儋州调声:被誉为“南国乐坛奇葩”,2006年6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2.海盐晒制技艺:通过晒沙、收沙、过滤海盐水、浇灌至石槽、晒制、收盐等一系列工序晒制成盐。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二)省级:10项

1.儋州山歌:2009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遗名录。

2.海南端午习俗(泊潮海龙舟):2017年3月,被列入第五批省级非遗名录。

3.土法制糖技艺:2017年3月,被列入第五批省级非遗名录。

4.儋州客家山歌:2023年12月,被列入第六批省级非遗名录。

5.苏东坡传说(儋州):2023年12月,被列入第六批省级非遗名录。

6.传统菜品烹饪技艺(东坡肉烹制技艺):2023年12月,被列入第六批省级非遗名录。

7.儋州话文读音吟诵:2023年12月,被列入第六批省级非遗名录。

8.“二月二”习俗(海头“二月二”习俗):2023年12月,被列入第六批省级非遗名录。

9.海南春节习俗(中和闹元宵习俗):2023年12月,被列入第六批省级非遗名录。

10.海南粉烹制技艺(儋州米烂制作技艺):2023年12月,被列入第六批省级非遗名录。

(三)市级:19项

1.白马井舞龙:2009年,被列入第二批市级非遗名录。

2.儋州排子鼓:2009年,被列入第二批市级非遗名录。

3.儋州粽子手工技艺:2012年,被列入第四批市级非遗名录。

4.白马井玛仔制作技艺:2020年9月,被列入第六批市级非遗名录。

5.中和香糕制作技艺:2020年9月,被列入第六批市级非遗名录。

6.儋州鸡屎藤馍制作技艺:2020年9月,被列入第六批市级非遗名录。

7.白马井正月十六大拜年习俗:2020年9月,被列入第六批市级非遗名录。

8.儋州苗族传统刺绣蜡染技艺:2020年9月,被列入第六批市级非遗名录。

9.儋州加丹纸制作技艺:2022年2月,被列入第七批市级非遗名录。

10.儋州红鱼干晒制技艺:2022年2月,被列入第七批市级非遗名录。

11.儋州植物酒饼制作技艺:2022年2月,被列入第七批市级非遗名录。

12.儋州腊肠制作技艺:2022年2月,被列入第七批市级非遗名录。

13.儋州军歌:2022年2月,被列入第七批市级非遗名录。

14.儋州白话山歌:2022年2月,被列入第七批市级非遗名录。

15.儋州苗族民歌:2022年2月,被列入第七批市级非遗名录。

16.东坡玉糁羹烹制技艺:2022年12月,被列入第八批市级非遗名录。

17.林氏经络按摩推拿法:2022年12月,被列入第八批市级非遗名录。

18.儋州苗族三色饭制作技艺:2022年12月,被列入第八批市级非遗名录。

19.儋州仙人掌果酒酿造技艺:2022年12月,被列入第八批市级非遗名录。

儋州融媒全媒体记者韦雪梅 通讯员邓罗兰

文章图片均为资料图

编辑:李佳峰 审核:陈钟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