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说:瑞德尔建筑科技为巴黎奥运会搭建的场地设施 来源/采访对象提供(下同)

随着埃菲尔铁塔上装饰起巨大的奥运五环标识,距离巴黎奥运会正式开幕只有40余天了。秉承“将奥运融入城市,让运动与文化碰撞”的承诺,一座座临时比赛场馆在巴黎市中心陆续搭建完毕,即将成为众人期待的焦点。但你知道吗?这些临时场馆的搭建者,是位于上海市青浦区的瑞德尔建筑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以“中国智慧”保障巴黎奥运会的场地建设与运营工作。

  为巴黎奥运会搭建100%可回收的临时场馆

为响应2015年在巴黎签署的《巴黎气候变化协定》,巴黎奥组委承诺,将减少55%的碳足迹。因此,2024巴黎奥运会75%的场馆将使用往届奥运会的设施,20%是临时性的建筑,只有5%的设施是永久性的新建筑。

总部位于德国的瑞德尔建筑科技是体育赛事场地布置、活动展览、工业仓储等领域的领军企业,2004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成为瑞德尔集团在全球规模最大的市场,年营业额占比达到35%,其亚太区总部也设立在了上海青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是2024巴黎奥运会的官方服务商。去年12月底,中国团队就飞抵巴黎,开始做奥运会项目了,半年左右完成了约2万平方米的临时场馆装配。与此同时,在今年5月,我们还圆满完成了巴黎奥运会资格系列赛·上海站的基础设施搭建。通过创新设计和环保材料,确保了奥运场地设施的高标准和高质量。”

“大脑在上海,四肢在巴黎。”德国瑞德尔集团亚太区CEO、瑞德尔建筑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迪如此形容巴黎奥运会临时场馆搭建项目的运作方式。原来早在去年,中国设计团队就用工业软件开始设计这批场馆,根据CAD设计、Google地图和业主需求,在电脑里进行场景化布置,通俗一点来说,就像是在电脑里搭乐高,把房子先摆好,但大到整幢建筑造在哪里,小到里面的一根电线、一颗螺丝,都画得清清楚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协和广场上的卢克索方尖碑到荣军院的金色穹顶,从铁塔之下的战神广场到香榭丽舍大道旁的大皇宫,巴黎奥运会的临时场馆搭建在地标建筑边,有望为全球观众带来不一样的体验。而瑞德尔带来的装配式建筑,采用承重式地板,既不需要在广场上打地基,也没有扬尘问题,所有材料和板块都能100%重复利用,确保绿色环保。“我们还升级了外观系统,让装配式建筑也能更有设计感。巴黎奥运会的临时场馆就会喷绘上图案。”

  在中国“试验田”里创新建筑技术

从夏季和冬季奥运会、F1一级方程式大赛、网球大师杯,到上海时装周、外滩大会,瑞德尔是众多国内外赛事和时尚活动的指定搭建商、供应商,为他们提供绿色可移动建筑。而在其背后,是张迪所带领的瑞德尔中国团队的不懈努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说:德国瑞德尔集团亚太区CEO、瑞德尔建筑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迪 来源/采访对象提供

“在中国市场,瑞德尔完成了从临时设施到建筑科技领域的转型。”张迪告诉记者,如今,瑞德尔亚太区的建筑科技能力甚至已经超过了德国总部以及世界其他分公司,成为瑞德尔大家庭的一个标杆。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团队起到了关键作用。

“2010年,德国总部推出了平顶篷房,让我们在亚洲市场领先了三年,但直到今天,第二个新产品还没有出来。而中国团队不断尝试新形式、新领域、新材料,同时还有中国强大的供应链作为后盾,所以我们才能从临时建筑跨越到永久建筑,突破了业务天花板。”

张迪所说的跨越,出现在2014年。他带领瑞德尔中国团队为上海迪士尼建设了三座永久型场馆,这些铝合金装配式建筑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不仅是外观上的创新造型、隔热保温、避雷,还是按永久建筑标准的风和雪荷载、基础建设、水电排放、雾霾处理等等,都符合中国国家标准。自此,瑞德尔亚太区蜕变成为了一家科技型建筑公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说:瑞德尔为巴黎奥运会资格系列赛·上海站搭建的基础设施 来源/采访对象提供

以创业者的心态做事业,瑞德尔在华发展20年,去年公司营收达到数亿元人民币,员工人数从6人增长到近200人。“我们在中国市场完成的空间转型,正在反哺全球市场。”张迪表示,在基建成本非常高的欧美市场,装配式建筑不仅绿色环保,而且造价低廉,仅是传统建筑的20%到30%,而这也是亚太区拿下巴黎奥运会的重要原因之一。

“上海不仅有国际化的人才,还有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产业链优势。”除了以技术取胜,瑞德尔还受益于长三角地区“协同有效的创新链、自主可控的产业链、稳定可靠的供应链”。“我们在完善的长三角供应链上寻找最佳合作伙伴,捏成一个拳头,整合起来推向全球市场。未来‘走出去’是业务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今年,瑞德尔亚太区将在上海青浦新上两三条生产线,并已确定在东南亚开出分公司,同时计划进一步拓展东南亚、中东市场。为了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张迪也将带领团队继续研发,预计在未来3到5年,将3D技术、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技术更深入地应用在工业设计领域,甚至可以突破到民用领域。而中国,就是他最好的技术创新试验田。

新民晚报记者 张钰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