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夏日的到来,阳光明媚,户外活动成了大家的首选。然而,高温天气也带来了中暑的风险。中暑,是在暑热天气、湿度大及无风环境中,患者因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丧失过多而出现相关临床表现的疾病。

中暑的成因

中暑并非无迹可寻,通常它的发生与以下几个因素密切相关:

1.环境温度过高:人体不断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

2.产热增加:如重体力劳动、发热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或服用某些药物等,都会导致体内产热增多。

3.散热障碍:湿度大、肥胖、穿着不透气的衣物或在无风环境中,人体散热受到阻碍。

4.汗腺功能障碍:皮肤汗腺是主要的散热器官,系统性硬化病、皮肤瘢痕、先天性无汗症或某些药物可抑制出汗功能。

中暑的分类

中暑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

1.闷热综合征(蒙被缺氧综合征):常见于6月龄以内婴儿,因过度保暖导致脱水、大汗,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抽搐、昏迷等)、休克、呼吸衰竭、循环衰竭,最总引起多脏器功能衰竭,可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

2.捂热综合征(蒙被综合征):多见于1岁内婴儿,类似于闷热综合征,但无缺氧表现,起病相对较缓。临床表现以高热、大汗、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与循环障碍为主,可出现痉挛、惊厥和昏迷。

3.先兆中暑:表现为头晕、头痛、乏力、口渴多汗、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但低于38.0℃,可伴有面色潮红、皮肤灼热等,短时间休息后症状即可消失。

4.热痉挛:大量出汗后出现短暂性肌痉挛,多见于四肢肌肉、咀嚼肌及腹肌,尤以腓肠肌为著,呈对称性;体温一般正常。

5.热衰竭:以血容量不足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多汗、皮肤湿冷、面色苍白、恶心、头晕、心率明显增加、低血压、少尿,体温常升高但不超过40℃,可伴有眩晕、晕厥,部分患者早期仅出现体温升高。实验室检查可见血细胞比容增高、高钠血症、氮质血症。

6.热射病:体温明显增高,意识障碍,表现为皮肤干热,无汗,体温高达40℃及以上,谵妄、昏迷等;可伴有全身性癫痫样发作、横纹肌溶解、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中暑的急救措施

面对中暑,我们应遵循“一搬、二降、三补、四转”的原则进行处置。

1.搬运:迅速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

2.降温:尽快降低体温,避免使用退热药物。

3.补水:给予患者少量多次的喝常温水或电解质饮料。

4.转运: 对于症状严重的患者,应立即送往医院就诊。

预防中暑的策略

预防中暑,重在防患于未然:

1.环境: 合理安排户外活动时间,避免在烈日下长时间曝晒,室内可使用风扇、空调等设备降温。

2.衣着: 选择轻便、透气的衣物,及时更换汗湿衣物。

3.饮水: 保证充足的饮水量,避免饮用含酒精、咖啡因或糖分过高的饮料,还应避免大量饮用过凉的饮料。

4.饮食: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热量、油腻、辛辣食物。

让我们共同做好防暑降温措施,享受一个安全、健康的夏天!

编辑:黄思圆

二审:刘受祥

三审:黄红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