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七秩风华映初心 笔耕墨润向未来

1954年8月23日,《甘孜日报》创刊,当时的报名是《康定报》;

1956年10月16日,因康定藏族自治州更名为甘孜藏族自治州,所以《康定报》更名为《甘孜报》,以藏汉文合刊的形式作为甘孜藏族自治州州委机关报出版;

2004年1月,周三刊的《甘孜报》发展为《甘孜日报》,同时《康巴周末》创刊,藏文报改为对开大报;

2010年10月,甘孜日报《康巴传媒》藏汉双语新媒体中心正式成立;

2017年1月,《甘孜日报》扩版为8个版,用更大的容量和篇幅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关注、报道我州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日益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弹指一挥间,今年是《甘孜日报》创刊70年。

70年春华秋实,70年薪火相传。从小报到大报、从周三刊到日报,从黑白报到彩色报,一张张报纸见证着时代风云,记录着社会变迁,留下了无数动人故事。回首,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在《甘孜日报》迎来创刊70年之际,本平台特开设《70年,我们携手走过——〈甘孜日报〉创刊70年》栏目,诚邀老报人、新报人和新老通讯员讲述自己与《甘孜日报》的故事,重温那些藏在字里行间的感动,聆听自治州成长的脚步。今天,请关注:读者·作者·记者——我与《甘孜日报》的不解情缘。


读者·作者·记者

我与《甘孜日报》的不解情缘

身为报人,已有22个年头;身为甘孜报人,只有7个年头。廿二岁月,历历往事上心头;七年时光,不解情缘待诉说。

与《甘孜日报》结缘,始起阅读,为一忠实“铁粉”;再于投稿,为一热忱作者;现忠职责,为一努力员工。细数流年,感慨万千,难言尽表,辛苦伴着快乐、责任伴着使命,有得、有失,有喜、有愧,在我的人生中留下了浓重一笔。

时间容易过,半点不留人。我已五十有二,退休近在眼前。一切过往,皆为序章,在《甘孜日报》创刊70周年之际,再续“前缘”,只希望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有限的职业生涯画上一个较为圆满的句号。

身为读者

透过“窗口”看甘孜

一段情缘,如赴一场花事,馨香盈面。与《甘孜日报》结缘,亦是如此。

四川报界,交流频繁,故事经典。在老一辈报人中,甘孜郭昌平、宜宾杨为民、内江毛觉远、泸州田怀聪等报界老总颇有传奇。作为宜宾报人,对他们的逸闻趣事略知一二,也知道《甘孜日报》鼎盛之时为21个地市州之翘楚,在当时的各种交流评奖中,《甘孜日报》可谓风光无限。

而我自己与《甘孜日报》扯上关系,则是2012年第四届四川省报纸副刊十佳编辑(记者)评选,那一年我有幸与现甘孜日报社总编辑周华先生同年入选。因为在第三届评选中,有眉山周华入选,第四届又有同名同姓的甘孜周华入选,自然好奇,在网上搜索一番,在当时有限的网络资源中领略先生风采,虽是管中窥豹,却让人折服,也为能忝列其后自豪而惶恐。

但与《甘孜日报》真正的结缘,则源于2014年的省内对口援建工作。

2014年8月,我成为省内对口支援甘孜建设宜宾第三批工作队的一员,奔赴雅江县开展援建工作。在赴甘之前,我进行了一番“恶补”,了解甘孜的地理地貌、风土人情,也认真阅读了阿来的《瞻对》、达真的《康巴》和范稳的《大地三部曲》,但终是一知半解,甘孜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无比神秘,让人神往。

真正了解甘孜,是《甘孜日报》给我打开了一扇“窗”。

到了雅江,挂职雅江县政府办副主任。因为是挂职,又是初来乍到,情况不熟悉,领导并未布置多少工作,工作颇为轻松。这段时间除了学习政府办提供的文件资料,就是阅读《甘孜日报》。身为同行,对《甘孜日报》有种自然的亲近。每天报纸一来,从时政、经济、民生、法制、文学,各个板块,一字不漏地阅读。

在宜宾,我在宜宾晚报社工作,稿件撰写更多是都市报风格,阅览《甘孜日报》,对党报稿件的撰写是全新的学习。

作为党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的时政新闻特别出彩,主导“舆论场”、占领“制高点”、敲响“定音鼓”,以主流声音传播主流价值。记得当时《甘孜日报》各种综述稿件很多,这些稿件切入题意、角度新颖、结构严谨、行文流畅,力透纸背、洞穿世事,化精神情感于指尖微光,从而让浩然正气气韵生动。这些文章成为我的“教科书”,常常阅读之后,每篇留下一二百字笔记,或为标题抄集、或为金句摘录、或为逻辑解析,字里行间,获益匪浅。在时政新闻中,《甘孜日报》的新闻特写篇幅短小却是内涵丰富,生动鲜活的场景、见血见骨的故事,小切口大格局,让人瞬间焕发“共鸣”,让“好声音”赢得共鸣、“好故事”赢来喝彩、“好观点”凝聚共识。《甘孜日报》的民生新闻观照时代、观照现实、观照人民,接地气得“民心”。记得有一篇写义诊的新闻,写的是一个患白内障的老人,认为自己眼睛模糊是平时做错事受到的惩罚,坚持不医治,经过村干部劝说、医生视频“实案说法”,最后老人接受手术,得到彻底医治,新闻有故事、有情节、有矛盾、有对话,可谓一波三折,却是峰回路转,让人回味无穷。

《甘孜日报》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康巴周末》。个中原因,一是我长期从事副刊工作,有着本能的热爱;二是《康巴周末》富有地域“风情”,让我耳目一新。在《康巴周末》,从溜溜城的情歌传唱到泸定桥的铁索悠荡,从扎溪卡草原石经城的娓娓道说到德格印经院雕版的岁月沉淀,从麦宿手工艺之乡的藏艺匠心到河坡“兵器库”的铿锵声韵,从丹巴古碉藏寨流淌神秘的嘉绒文化到稻城亚丁雪山矗立悠远的三怙主传说……皮洛遗址溯江纪源铭刻下13万年前中华先民生活的印记,“仲肯”传唱经年的《格萨尔史诗》走过千年岁月,言说一方土地的淳厚,漫长的茶马古道延续着璀璨文明,在岁月的变迁中熠熠闪光,精湛的歌舞、彩绘的唐卡、古朴的土陶,勾勒出永恒的绚烂。从这个“窗口”,我看到弘扬传统文化绘就绚丽文化长卷的从容自如,看到厚积文化底蕴彰显文化风采的坚定自信。

《康巴周末》是“康巴作家群”的大本营,作为“康巴作家群”的主力军,通过康巴风情的书写,对康巴地域人与人的关系进行了多角度的表现。康巴的自然、人文、历史等,在作家的创作中无不打上鲜明的“康巴标识”,使他们情不自禁地歌咏这片神奇的山水、感叹历史的变迁、书写质朴的生活、歌颂充满血性与温情的康巴汉子、歌颂柔中带刚的康巴女人,抒发直抵心灵的炽热的情感。这些作品,文采飞扬字字珠玑句句箴言,可谓是奇葩艳卉的康巴文学“百花园”。

我自知天性愚钝、百无一能,但也想见贤思齐、学习榜样,透过“窗口”,反观自己,萌发了书写甘孜的想法。当时,我计划写一本诗集、一本散文集和一本长篇小说。现在,诗集《转动的经筒》已经出版,散文集《风过无痕》正待出版,只是长篇小说才写了个开头,却是无法“续笔”,深感能力不隶,还需厚积薄发,有待时日,只能惭愧掩面。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仰望高峰观大河,始知流细白云低。阅读《甘孜日报》,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也知道了自己的方向,在压力之下滋生了动力,砥砺前行。

一约既成,万山无阻。我会践行诺言,了却心愿,不枉甘孜一行。

忝为作者

追着“剧组”当“群演”

因为来自报社,工作队报送简报自然是我的事。在撰写简报中,觉得有新闻性的简报也改成新闻投给了《甘孜日报》,投了几篇,石沉大海。

也许仅仅是援建工作队的工作毕竟是一个小分队的事,相对于众多县(市)、州局中分量不够,不足以采用;也许是写作水平不高,稿件水平达不到发表水平。以往作为编委审定稿件,掌握稿件“生杀大权”,不知道投稿者对稿件采用的渴盼,如今作为投稿者,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感触颇深。

希望得到稿件不被采用原 因,好改进写作,达到发表水平。 因为甘孜日报社一人不识,只有托阿坝日报社的吴冰凌先生代问,也不甚了了。 只是自己努力提高水平,希望投出稿件能被各级媒体刊发。

2014年11月,因为知道我能写点东西,本来有宜宾挂职人员的雅江县委宣传部把我调了过去,担任雅江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这为我与甘孜日报社打交道有了契机。

2014年12月,我帮雅江县委组织部撰写一个基层党组织申报上级荣誉的材料,在完成任务之后,修改成一篇题为《雅砻江畔党旗红》的通讯稿,投给了《甘孜日报》投稿邮箱。一周左右时间,我接到时为《甘孜日报》二版编辑杨杰老师打来的电话,核实了结果数据、提出了几处修改,告知稿件被采用。闻此通知,欣喜不已,素不相识的编辑老师采用稿件,甚是感激。同时,比较此篇稿件和自己以往所投稿件,从谋篇布局、事例选择、语言表达,确实有天壤之别,也证明了《甘孜日报》刊发稿件是“论质而刊”。

随后,我被安排负责雅江县外宣工作,不得不勤写稿件。写的稿件多了,熟能生巧,被各级媒体采用稿件越来越多,其中《甘孜日报》编辑老师尤为关心,经常联系指导,让我的新闻写作水平在短时间得到极大提高。可以说,《甘孜日报》的编辑都是我的良师,让我受益颇丰。

2015年1月31日晚,雅江县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唐时胶在扑灭森林火灾后返回指挥部途中发生意外,不幸遭遇车祸因公殉职。甘孜日报社派出袁飞老师前来撰写唐部长的人物通讯,我成为袁飞老师的助手参与采写。唐部长是一个勤政务实的干部,深得大家敬佩。作为同事,对他的英年早逝深感痛心。怀着深切的悲痛,我和袁飞老师进行了深入采访,撰写了1万余字题为《洒尽热血写忠诚——追记以身殉职的雅江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唐时胶》(上中下)系列报道。在连续三天的采访工作中,已经年近退休的袁飞老师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让我十分佩服,暗暗把他作为我学习的榜样。后来,《洒尽热血写忠诚——追记以身殉职的雅江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唐时胶》在当年度新闻评选中获得四川新闻奖二等奖,这既是对唐时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弘扬,也是对“师徒”二人付出真情和心血抒写的肯定。

如果把当时的《甘孜日报》比喻成一个“剧组”,值班的田杰、周华总编是总导演,谢辉、杨杰、泽央、赵春燕等各版编辑就是分导演,而袁飞、马建华、宋志勇等资深记者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像我这样偶尔发稿的人员就是“群演”。在“群演”中,也有“角儿”,理塘的叶强平、乡城的何才华、甘孜的余应琼、白玉的陈波、石渠的刁海瀚都是我学习的“标兵”,像我这样的“群演”,偶有机会扮演“路人甲”,只要有机会展示,自是全力以赴、尽力而为。

2015年底,按照雅江县委领导安排,在2016年1月州两会前刊发“雅江新韵”系列稿件,我是撰稿者。在采写期间我与甘孜日报社老师交流很多,既成功完成稿件采写,也让写作水平突飞猛进。“雅江新韵”系列稿件总共7篇,因其他原因最后刊出4篇。这组稿件的刊出,让我这个“群演”演出了水平,自有些沾沾自喜。

2016年7月,我被抽调到色达开展集中宣传,与甘孜日报社的老师们并肩作战。甘孜日报社的田杰、马建华、陈杨等老师给予我极多指导,我在一周时间采写了“六大战略”中的4篇,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在色达工作10天后我就回了宜宾,与甘孜日报社老师日日相处,言传身教,可谓稇载而归。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两年的“群演”写作,内心被强烈的喜悦冲击着,我丢掉的自信又重拾了回来,我在新闻写作的路上努力着,艰辛的写作让我感到了快乐和充实。

成为记者

登上舞台“跑龙套”

2018年2月,兜兜转转,离开新闻行业1年的我调至甘孜日报社,成为一名实习记者,开始“新秀生涯”。

报社人才济济,我算起来是一个蓝领3D球员,最多也就算一个第六人,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龙套”角色。虽然是“跑龙套”,但7年来我跑得乐此不彼。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到报社第一年,我用四个月时间走遍了甘孜州18个县。做记录者、践行者,7年2500余个日子,我永远在路上。

7年,点点滴滴,永存我心。这些平凡而珍贵的日子,也许感动不了别人,但总有那么一些瞬间感动自己。

2018年10月10日22时6分,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江达县和我州白玉县境内发生山体滑坡,形成堰塞湖。堰塞体上游受威胁范围达20多公里长的地段,堰塞湖下游300里公路、河流沿岸的近万人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从中央到地方,各方联动全力应急抢险。接到采访任务,我们采访组迅疾奔赴抢险一线。为了获取更多的一手资料,我和同事余秋林及当时四川日报甘孜站记者徐登林开始了长达20公里的“山路之旅”,赶赴堰塞湖现场。出于安全考虑,我们走山路前往白格堰塞湖。这里本来没有路,因为白格堰塞湖的产生,才有了一条崎岖难行的山路。上午9点,我们“摸索”前行,上山、下山,又上山,再下山,兜兜转转,好不容易到达堰塞湖约2公里的半山腰,虽然距离只有2公里,但几乎是70度的坡度,且还没有路,只能四下寻找落脚之处。由于坡度陡峭,每移动一步,脚趾尖都在鞋子的摩擦中钻心的疼痛,2公里路足足走了1小时,我的脚底打上了水泡,4个脚趾甲受伤产生淤血。到达堰塞湖现场,顾不得疼痛,立刻投入采访。为了拍摄断流河道,下午2点30分,我们又走上了沿江“壁挂路”。这是一条悬挂在600米高的悬崖上、百分之六十的路段坡度超过80度的“天梯”。脚下是坚硬的岩石,侧旁是深深的峡谷,每一步都走得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像壁虎一样贴着岩石,一步一挪,在随行村民的帮助下,在乱石中安脚、在荆棘中寻路。傍晚7点30分,我们到达白玉县则巴村白格堰塞湖前线指挥部后勤点,当坐上前来接应的车辆,大家才松了口气。9小时的步行,让我坏掉4个脚趾甲,换来生动翔实的一手素材,所采写文图不仅在《甘孜日报》刊发,还被众多媒体采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舒展出我州干群面对自然灾难,英勇奋战、科学抢险,谱写出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救援长卷。此次采访之后,4个坏死的脚趾甲在天气变化之时,时不时疼痛,这是一种伤痛,更是一种骄傲的徽记。

戴着口罩、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严严实实地“密封”之下,把自己裹成一个个“大粽子”。虽说做好了防护措施、隔着“安全线”,但我依然感受到医院就是前线、病房就是战场,整个呼吸里都带着不安。这是2020年2月我在道孚采访时的切身感受。到道孚前,电话里的妻子有些担忧:“还是有点担心,病毒那么厉害。”“怕啥!做好防护就是了,你看那些援助武汉的都不怕,我怕啥。”电话这边的我很有“底气”。其实,都是装出来的,说不怕是假的。病毒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敌人”,内心还是有着忐忑和怯怕。到了道孚,进乡村、走卡点,进病房、访诊疗,与一线人员守卡点、听基层干部说防控、和居家群众谈日常、看确诊病人“慢生活”,白天做采访,晚上写稿,时间被塞得满满的,倒没有时间去想害不害怕了。39天的抗疫,恐慌、镇定、感悟、思想、行动,感受爱、勇气、智慧、尊严、希望、温暖和力量,在记忆中重回那焦苦的日子,重新体会那些泪水的温度、体会心手相牵的热度,我的灵魂在冷热交替之间完成坚硬的淬火。铭记历史,永怀感恩,幸福让人终生难忘,灾难更让人刻骨铭心。

这样的感动无处不在。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泸定6.8级地震发生。地震发生后,2940米的海螺沟三号营地成为贡嘎雪山下的“半空孤岛”,在危难之际,36名党员、6名预备党员挺身而出成立索道站地震应急临时党支部,构筑起坚固的抗震堡垒,稳人心、鼓士气、聚合力,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磅礴伟力,确保滞留六天五夜的214人于全部安全撤离,成为抗震救灾中的“定海神针”。在获悉这一线索后,我和报社副总编陈杨立刻开展采访。我们采访了26人、记录了近2万字的采访笔记,撰写出通讯《海拔2940米雪山上的抗震堡垒》。在采访中,我感受到每个党员有血有肉,让人感动落泪。这次采访,犹如一堂“党课”,让我的灵魂得到洗礼升华。作为记者,能与诸多优秀人物接触,让自己变得更加高尚,何其幸哉!

这样的故事很多很多,新闻是易碎品,新闻背后故事远比新闻更精彩。我准备在退休前把一些新闻背后的故事写出来合而成集,书名就为《底稿》,把那些难忘岁月留存纸间,在多年后还能悠然回味。

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记者是一个神圣的职业,记者是一个光荣的称谓。记者不仅是时代的记录者,更是社会责任的践行者。曾几何时,我们凭一支笔一张纸就能记录新闻现场、记录历史。如今,在每部手机都是自媒体,每个网民都是“媒体记者”,我们更需要保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雄心;众声喧哗的当下,我们更需要体现自身价值,展现职业尊严。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时代,传播的技术和手段变化了,但我们的初心和使命不会变。央视记者何盈记录记者生涯的书有两本,一本叫《于无声处》,一本叫《微光》。我认为这两本书名能很好的诠释记者这个名词。记者就是在默默无闻中永不止步地探寻、永不停滞地聆听、永不停息地思索、永不懈怠地拼搏,为他人带来光、带来热、带来温暖、带来希望。

我已五十有二,已是廉颇老矣,在《甘孜日报》这个舞台“跑龙套”的时间不多了。在媒体融合突飞猛进的今天,我更需要鼓足新闻理想的风帆,当一个学生,从“新”开始,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把“龙套”跑得生龙活虎。

从业二十二载,其命唯新。始终保持新闻人的初心使命,永远在路上,让文字活着,就是让自己活着。

记者:谢臣仁

编辑:杨雪

校对:向文杰

责编:毛莉泓

审核:肖宵

监制:杨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