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随着气温上升,贵州省黔东南州黄平县平溪镇4000余亩太子参逐渐迎来了收获季。走在乡野田间,放眼望去,随处可见成群“采参人”,头顶骄阳烈日,挥动手中锄头采挖太子参的身影。太子参的丰收盛况,既成了乡村振兴一道美丽的风景,也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地村民在田间采挖太子参(黄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在太子参种植基地,60余名务工人员忙碌于田地间,抢抓晴好天气采收太子参。农户们拿着编织袋、篮子、锄头等工具走进太子参种植基地,拿着短镐,一锄下去,翻起来“金灿灿”的太子参,刚出土的太子参色泽金黄、肉质饱满,农户们喜笑颜开,干劲十足,拣着地里挖出的太子参放入自己的袋子里,一套动作行云流水,一天下来便可装满整个编织袋。

“我们每天早晨5点起床,到基地来挖太子参,很适合我们这种不能做重活的老人,还能挣点零花钱,补贴家用。”农丰村62岁村民冉启秀满脸幸福地说道。

和冉启秀一样,不少当地村民都到基地采挖太子参,每天最高能有200元左右的收入,都是当天结算工钱,为不少群众增加收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地村民在田间采挖太子参(黄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现在是太子参采收的最好时期,我这里每天大概有60至100个人来挖参,而且这两年的太子参市场比较好,价格最高的时候能卖到每公斤80元,我今年在农丰村和长岭村都种了太子参,两个村加起来有60亩,一亩大约采挖900斤,总产值大约45万元,预计在9月之前采收完成。”太子参种植基地老板张大海说道。

据悉,太子参种植周期为8至9个月,市场需求较大,经济效益好,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积极性高涨。平溪镇自1994年试种太子参以来,种植规模逐年递增,现有种植面积4000余亩,种植农户100余户,带动就业2000余人,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支柱产业。群众通过种植太子参产业实现增收致富,挖出了幸福新“参”活。(程菁菁 孙炳君)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