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亚哥谈古论今
每日一论 知晓见识天下事
一个洞察社会百态的独立思考人。
每天和大家一起聊一聊,同时期待您的关注。↓↓↓↓
评论区更精彩哦!
大家好,我是亚哥。
这两天,姜萍的名字可谓是响彻云霄。
这个17岁的中专女生,凭借一己之力,
在全球数学竞赛中创造了奇迹,让无数人为之惊叹。
她既没有京城名校的头衔,也没有高人指点的机缘,
就这样靠着一腔热爱和十年寒窗苦读,
硬是在数学的王国里披荆斩棘,一路高歌猛进。
即便是数学博士也要甘拜下风的难题,到了她手里就像小菜一碟。
姜萍用实力证明——
真正的天才不问出处,卓越和平庸之间,从来就没有阶级的界限。
在惊叹之余,人们难免要追问:
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是否还有更多养在深闺的"花木兰"?
中考分流的壁垒,是否阻碍了更多有天赋的孩子去实现梦想?
这样的质疑,并非要把姜萍的中专身份曲解为教育的缺陷,
而是希望通过反思,去推动教育体制的进步和完善。
正如一位智者所言:
提出问题的人,总比接受现状的人更有勇气。
是质疑,给了我们突破藩篱的勇气;
也是质疑,给了我们寻求公平的希望。
当然,在追问教育公平的时候,我们不能回避一个现实:
家庭贫寒,是姜萍放弃高中的重要原因。
当地避重就轻的解释,难以让人信服。
记者实地探访时发现,
姜萍家的房子低矮破旧,一家人仅靠父母打零工维持生计。
为了减轻家里负担,
姜萍和姐姐都选择了读中专,
因为那里可以拿奖学金。
对于苏北农村的许多孩子来说,
无论多么擅长读书,升学之路都困难重重。
即便成绩出众如姜萍,
最后也因家境所限,做出了一个看似无奈的选择。
其实大家心知肚明,
在期盼学生"胸怀大志"的同时,
现实生活中"志之所趋"的无奈,又何尝不是一种无声的悲哀。
正视现实,直面不易,
我们才能体味基层百姓的冷暖,才能让教育公平不再是一句空谈。
姜萍的故事火了,她的家乡也跟着沐浴在聚光灯下。
村里开始修路了,
父亲也被安排了一份看护秸秆的工作,
还传出要为这个家庭申请低保的消息。
这一切,来得都太突然。
虽然我们由衷地为姜萍的家庭感到高兴,
但一些疑问却不免在心头盘旋:
在她成名之前,这些善意和资助,又在哪里?
在舆论的推动下,一些优待措施像及时雨般出台,
难免让人觉得时机太过蹊跷,欠缺一些真诚。
这, 就是人情世故吧。
从默默无闻的打工仔到万众瞩目的天才少女,
姜萍的身份转变让许多人大跌眼镜。
可生活就是这样,当你默默无闻时,你就只是芸芸众生;
当你成名立万时,便成了众星捧月的宠儿。
这世间的冷暖,
不正是在你阳光灿烂时对你微笑,在你坠入谷底时对你不屑一顾吗 ?
这样的人情冷暖,相信姜萍和她的家人,如今应该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
17岁,这个年纪,似乎注定会发生一些不平凡的事。
当年,14岁的全红婵以完美一跳惊艳奥运;
如今,17岁的姜萍以偏微分方程惊艳世界。
但如果没有当初,陈教练在下乡时发掘全红婵,
又如果没有王老师慧眼识珠的伯乐相助,
或许姜萍的数学天赋,还深埋在针线缝隙里。
资源的匮乏,让她们的奇迹更显珍贵。
所以,让我们共同祝福姜萍,
期待她在接下来的决赛中取得好成绩。
但无论结果如何,考试的分数都已不再重要。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她收获的,是勇气、坚持和对梦想的执着。
在同龄人还在为升学而焦虑的年纪,
姜萍已经见识过鲜花和掌声,也品味过世态的冷暖。
各位看官,你们怎么看?
注:以上内容信息来源均为网络,如与事实不符请及时联系作者澄清或删除。不信谣、不传谣,共同营造绿色网络世界!
码字不易,期望和大家交个朋友。感谢点点↑上方关注和点赞。点“在看”的必顺风顺水,点“转发”的必平安富贵。
你的「赞」+「在看」,亚哥都看得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