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国平的一句名言道出了一个普遍的现象:“对亲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是克服本能,对亲近的人不挑剔,是一种教养。”在大多数人的成长过程中,母亲的关爱更加明显,而很多人形容父爱为冷酷和暴躁。

为什么父亲经常将坏脾气发泄在最亲密的家人和孩子身上?今天我们对话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中国积极心理学发起人彭凯平教授,探讨这背后复杂心理机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彭凯平

清华大学教授、博导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前院长

中国积极心理学发起人

对越亲近的人越容易暴躁

大渔:彭老师,我的爸爸总是对家人很暴躁,但是对陌生人很温和,这是为什么?

彭凯平: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很多人都会发现家人之间容易发生矛盾,而对陌生人却能够表现得更加和蔼可亲。这个现象背后有几个心理机制和原因。

亲密关系中的挑剔与耐心。人们对最亲近的人容易挑剔,因为在这些关系中我们感到安全,认为对方会无条件地接纳我们的负面情绪。这种行为源于对关系稳定性的信任,但也可能导致关系中的紧张和冲突。

父爱的隐性表达。心理学研究表明,男性在表达情感方面往往比女性更为隐晦和间接。父爱通常通过实际行动、经济支持和责任承担来体现,而不是通过语言或直接的情感交流。这种隐性表达方式使得父爱的感知变得不那么直接,但并不代表它不存在。

心理投射与情感发泄。在家庭关系中,孩子常常成为父亲情绪的投射对象。父亲将外界的压力、挫折和不满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是因为他们认为孩子能够承受这些情绪。这种情感发泄行为虽然暂时缓解了父亲的情绪,但长久以往,会对家庭关系造成伤害。

我们往往没有分清楚自我和家人之间的界限。我们必须明白,家人除了有血缘关系,是不可分离的情感纽带之外,我们还得承认,他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自由意志和灵魂。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会更加注意说话的分寸和情绪的表达。

我该如何面对暴脾气的爸爸

大渔当父亲出现情绪失控的情况,作为他们的配偶其实是被伤害的一方。面对自己的另一半这样子,他们该如何去应对?

彭凯平:我觉得第一步最重要的,一定要调整自己的情绪。因为你肯定会有情绪反应,肯定难受、别扭,这个时候千万别以牙还牙,以恨还恨,一定要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好,因为这个时候让自己深吸几口气,让自己静下心来,让自己从容不迫。

第二步就是要沟通。一定要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不要贴标签,不要做判断,不要上来就指责你是什么样的人。例如你就是一个自私的人,你是一个坏人,你是一个恶人,先不要下定义,一定要讲清自己的感受:你这么说让我委屈,让我难受,让我不舒服等等。

因为人是感性的生物,你贴的标签对方不认同,反而会吵起来。所以说多谈自己的感受,当你的另一半发火,你告诉他这么说让我难受,他可能会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如果他发火你也发火,那一定会愈演愈烈。

第三步再去解决问题,分析清楚发火的原因,再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当我们处于情绪的接受方的时,可以做这 3 件事情来慢慢的让关系缓和下来。

对家人不要“情绪稳定”

大渔:现在社会文化普遍提倡情绪稳定这件事情,您觉得对待家人,我们也需要情绪稳定地表达吗?

彭凯平:关于情绪稳定可能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就是咱们中国人是比较强调情绪稳定,但是有很多的文化他们是强调情绪的夸张,也就是说一定要把情绪戏剧化的表达出来。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旧金山分校的一位著名心理学家,他做了很多跨文化的情绪研究,他和他的老师发现至少有六种情绪表达的规则。

有些文化就强调要放大。比如说你见到一个需要同情的人,你对他表示同情,可能你当时的这个同情自信并没有那么强烈,这个时候你得放大,因为大家都同情他。有些情绪就得把它压缩,比如说你要好的同学考试只考了 60 分,你出人意料考了 98 分,这时候你内心十分激动,但是你得有意的去压缩它,不能过于兴奋。

他还发现有时候我们会把情绪稳定,就是我把两种不同的情绪把它混合起来,这个时候可能就变得不是那么的突出和明显,我们经常说的悲喜交加就是将情绪混合在一起。还有一种叫做限定,就是我们可能在不同场合、不同地方,要把情绪表达的不同,这是一种成熟、有智慧的表现。

第五种是掩饰,有些情况下我们得把情绪盖起来,不让它流露出来。最后就是要伪装,伪装就是没有,但是我得装出来有这样的一种情绪。比如你工作一天很疲惫,但你的孩子过来告诉你他考试考了一个好成绩,你虽然内心很烦,但是你肯定要伪装,对孩子说做得不错。这个伪装积极并不是违心的,因为你在和孩子或家人互动时,也许慢慢能够把你此时此刻感受到的负面情绪逐渐的替代、转移、升华掉,所以说情绪的管理需要很多的策略。

所以,不是情绪稳定就是最好的,其实有丰富多彩的情绪的表露方式。情商高的人其实就是懂得这些规则,然后在不同的场合做出不同的情绪管理。不要一味地追求情绪稳定,它只是情绪表达的六种方式之一,而且可能更加适合职场。而面对家人,只保持情绪稳定,可能会变成亲密关系的一个阻碍。

我们的家一定是温暖的港湾,一定是我们爱的土壤,这个时候就得放大我们爱的感觉,如果你有一点温馨的感觉,一定要把它说出来、表达出来。同时一定要管理、压缩我们的负面情绪体验,嫉妒和敌意这些情绪在家时要伪装。

孩子不愿意对父母敞开心扉

大渔:现在很多年轻人在家里跟外面是完全割裂的两种状态。例如下面这个案例:

一个朋友的表弟来到家里,他父母特意交代要好好照顾,因为他抑郁了。但沟通下来发现这个孩子一点问题都没有,他热情、活跃、健谈。这种巨大的落差我们都感到意外。直到这个孩子说出真相,就是家里的气氛非常让人精神紧绷。

其实这是很多家庭的一个普遍现象,有一点鸡毛蒜皮就会像天塌了一样,就互相埋怨、互相指责,形成这样的氛围之后就很难修复了,大家渐渐不沟通了,不愿意和家人在一起,那么父母和孩子应该如何去化解这样的状态?

彭凯平:如果父母和孩子已经出现了僵直的状态,首先要寻求第三方的帮助,让心理咨询师、家庭关系调节师进行专业干预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让我们远离自己的熟悉的身份,平等的接受心理学家的分析,帮助调解、安慰和指导。

有时候可能主动更换一个场景也会有帮助,因为人表露出的情绪反应往往跟一种特定的场景连接在一起。我们可以去旅行,去到户外或是别的地方,这时再来讨论分析家里的问题,这个场景本身就是激发某种情绪体验的一个线索。

坦诚的沟通也是很重要的,双间如果真的意识到彼此之间存在问题,一定要有意识地进行沟通。在这个沟通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参与者,都可以来主导,而不只是由父母说了算。甚至我们可以做一些换位沟通,孩子从父母亲的角度去分析讨论这个问题,父母亲从孩子的角度去分析讨论这个问题。

如果做了这些努力还是不能解决,还可以和家人一起做些事情,一些需要大家互相配合、一起行动、互相分工合作的一些事情。例如打球、郊游、去图书馆、去艺术馆、去听音乐会,因为这个时候我们一起来做某件事情,容易产生同心协力的美好感受。

这是我们能够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但是大家一定要知道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所以说要针对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分析。

彭老师告诉我们,家庭是我们最重要的情感支持系统,但也是容易产生冲突的地方。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帮助你理解父亲的行为,并找到改善家庭关系的方法。

在大渔大师课中,《彭凯平教情绪心理学》会通过轻松幽默、通俗易懂的语言,教我们如何处理生活中常见的情感问题和实用的情绪管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