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空中战机拥有着强大的隐身性能,很难在空中发现它的存在,因此雷达就因此产生了,我国就有这样一位科学家对雷达系统进行升级,发现了隐藏在盲区的美航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9年1月12日俄罗斯媒体将此写成一篇文章,《中国科学家因何获得800万奖金?》一经发布,让无数中外友人十分好奇,这位科学家是谁呢?

刘永坦院士

在当今世界以先进的科技才是国家强大的基础,拥有先进的装备武器才是获胜的关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科技武器代表的雷达,是现代战争中的眼睛,先进的雷达能让战机、导弹、军舰和潜艇等无所遁形,在决定战争成败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中国就有着这样一位科学家为中国研制出了一代又一代的雷达,守护着祖国的疆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2018年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台上,我们才第一次听到这个科学家刘永坦的名字,正是他对新体制雷达的研究,让美国的新型战机无处遁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永坦院士表示“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和科技工作者,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做成了点儿事。这事离开团队的力量是绝对无法做到的。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一种无上的光荣,这份殊荣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我们团队,属于这个伟大时代所有爱国奉献的知识分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0年8月,刘永坦夫妇把获得的800万奖金全部捐献出去,为国家电子信息领域人才培养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

那么刘永坦院士是如何在艰难的条件下坚持下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永坦1936年12月1日出生在南京,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正是中国遭受沉重苦难的时期,刘永坦的童年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他看着受苦受难的中国人民内心感到十分伤心,同时心里又暗暗下誓要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火纷飞,让孩子们也无法进到安全学堂接受知识,在刘永坦12岁的时候,他的母亲不知道从哪里找到一些读物,这些书籍在当时是非常珍贵的,刘永坦非常的珍惜,仔仔细细认认真真的读上好几遍,从此他内心级种下了用知识报效祖国的种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终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全国人民不用再受战争的摧残,刘永坦也在1953的时候考进了哈尔滨工业大学,他们对建设新中国有着高度热情,这也感染着刘永坦:”发奋图强,认真严谨,刻苦钻研,立誓为建设强国做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的中国在无线电技术十分落后,不论是数据还是经验都十分落后,刘永坦了解到这个短板,毫不犹豫的就选择了无线电技术专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当时只能从国外进口无线电器械或者借鉴一些技术,刘永坦更是加倍学习,毕业之后在清华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都工作过,目的就是为了学习更多更加先进的技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8年刘永坦成为国家无线电系的副教授,越是深入的了解越是发现,中国在这方面的技术远远不如国外,于是继续萌生了去国外学习的想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快刘永坦就申请获得了去,英国伯明翰大学和埃塞克斯大学进修和工作的机会,在这里他才真实的感受到巨大的差距,但是时间容不得他多想便一头扎进了知识的海洋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短时间内将苦涩难懂的英文文献翻译出来再进行理解,这让英国的导师对刘永坦刮目相看,就这样刘永坦学到了许多先进的雷达知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成之后刘永坦的英国导师希尔曼非常舍不得他,诚恳的希望他留在英该给自己做助手,但是刘永坦说:”我的祖国更加的需要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1年回来之后刘永坦迫不及待的想发挥自己所学,去升级中国的雷达。

刘永坦:雷达发展史

“雷达看多远,国防安全就能保多远。这样的雷达别的国家已经在研制,中国决不能落下,这就是我要做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1年回国后的刘永坦就提出了”新体制雷达“的想法,当时国内还没有人提出过这个大胆的猜想,所以研究者们对这个想法的可行性感到十分担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永坦十分理解各位学者的想法,但是如果等到其他国家的人做出来了,我们再跟风去做那到时候国家的安全会大大的受到影响,所以刘永坦非常坚定的要做这个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在一众商议下决定向这个科研的”无人区“发起挑战,科研项目需要到北京立项,于是当时的嚣张陪着刘永坦一遍遍的跑到北京,终于在1986年国防科工委专家领导同意了这个项目,决定立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零做起是非常艰巨的,刘永坦的团队遭到了非常多的困难,当时的物质条件差没有先进的机器,全部数据都只能依靠一个很小的机器,其余都需要手动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有电脑,手写了700多页报告稿纸,写废的纸摞起来有半米高……没日没夜地写了几个月,一直写到手指发麻、手腕酸痛,连鸡蛋都捏不住。”这是团队的成员张宁回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功总是困难的,经过上百次上千次的实验,验证,再次实验,经过几年的时间,在1990年4月3日,刘永坦团队终于成功完成了测试,中国终于具备了真正的海上监控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已经成功了但是刘永坦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反而在继续钻研准备攻克下一个难题,他的医生劝他好好地休息一段时间,刘永坦表示:”不能休息,这样就会丧失斗志,我要抓紧一切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新体制雷达虽然成功了,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果想要全方位的监测目标,就必须解决分辨监控目标和电离层干扰两大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解决这两个难题,刘永坦团队又一次次的进行实验测试,终于解决了这两个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纵观刘永坦的一生,总是不怕苦难,永远向上,任何的困难他都可以沉着冷静面对,用坚强的斗志,不屈的精神去解决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1年这项技术终于彻底成功,经过埋头苦干的20年,他们团队迎来了成功的阳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1年9月,以刘永坦名字命名的”永坦班“迎来了第一批本科生,希望这些年轻人在老一辈的激励鼓励之下,将这个雷达科研之棒继续传递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希望年轻的一代在时代的大潮中,勇敢的去做时代的弄潮儿“这是刘永坦院士对未来一代殷切的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永坦院士的贡献不仅仅在于他的科研成果,还体现在他对国家的无私贡献。他捐出了获得的800万奖金,将这些资金用于国家的科研事业,展现了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的刘永坦院士已经到了八十多岁高龄了,但刘永坦院士却依然没有离开自己的岗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仍在奋斗在为中国雷达实现进一步提升的道路上,希望贡献自己最后的力量,为国家安全继续添砖加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雷达技术的发展对国家的安全和和平至关重要。刘永坦院士的这个故事只是众多科研人员努力的一个缩影,他们共同致力于提高国家的科技实力,为国家的安全和繁荣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国家的伟大复兴而努力,为国家的安全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迎接未来的挑战,维护和平与发展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