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毛主席亲自到延安的洛杉矶托儿所视察师生的撤离准备工作,顺便来看望一下孩子们。

一见到毛主席的身影,操场上的孩子都兴奋地拥了上来,你一嘴,我一嘴,争先恐后和毛主席说话。

一个小朋友眼看搭不上话就急了,叫道:“毛主席,咱俩名字一样!”

听到这话,毛主席起了兴趣,弯下腰好奇地询问他的名字。

眼看大家的注意力都被自己吸引了,这个小朋友骄傲地抬了抬头,然后说出了自己的名字和原因。

然而,等到大家听清这个小朋友的回答后,哪怕是周围的孩子们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看着孩子们的笑脸,同样开怀大笑的毛主席心中却感慨良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中央托儿所的筹建

1940年初,延安中央医院院长傅连暲带人去探望寄养在老乡家里的孩子们。

自从红军到达陕北后,很多因事务繁忙而无暇照顾孩子的军政干部们往往会选择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老乡家寄养。可老乡平常也要去地里务农,不种地就没饭吃,哪有时间去看护孩子呢?

因此,老乡往往习惯将孩子用绳子拴在炕上,以防孩子乱跑生事。

但是,这一次傅连暲下乡就亲眼目睹了一场由此而生的悲剧。

有个寄养家庭的夫妻出门时把孩子拴在炕上,结果却没料到孩子大了会自己动手解开绳子。

正巧炕边还放着一口烧着热水的锅,孩子又不懂事,一不小心就爬到了锅里,被里面的热水烫得重度烧伤。等两口子回来后发现,却为时已晚,被送往医院的孩子经抢救无效而离去。

傅连暲也是有儿女的人,自己的女儿也不过这个岁数,身为一个父亲对于这样的事情实在是不忍卒闻。

实际上,这种事情不是个例,寄养在老乡家中的孩子时不时就会出现丢失乃至不幸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傅连暲主动找到毛主席汇报这一情况,并建议建一个托儿所来收养前线干部和烈士的孩子。

其实,毛主席对此也有贴身的体会,他想到了自己与贺子珍在陕北保安生下的女儿娇娇(即日后的李敏)。

当时形势不太安稳,加上娇娇身体又十分娇小瘦弱,所以他就把才4个月大的娇娇寄养在当地一个老乡家里。

他懂得在前线作战的那些父母的感受,在延安有专人照顾孩子肯定比在乡下由老乡照顾要好得多。

因此,毛主席爽快地答应了:“不错,这是件大好事,我支持。另外,托儿所所长你有中意的人选吗?”

傅连暲回答道:“我打算让我们院里的丑子冈同志来,她是老革命了,还做过护士工作,我觉得她可以胜任。”

毛主席表态道:“等托儿所办起来后,我家娇娇第一个报名,给大家做一个表率。”

就这样,洛杉矶托儿所的前身——延安中央托儿所诞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托儿所孩子们的茁壮成长

1940年11月,丑子冈正式担任中央托儿所所长(1942年因感谢美国友人捐赠而改名为洛杉矶托儿所),开始托儿所的筹建和招人工作。

其实,丑子冈一开始到延安是为了参加革命的,却没想到在这里又是当护士,又是被安排给首长看孩子。

如今,傅连暲又要她去当托儿所所长,这不是在难为她吗?

一来,延安现在处于封锁状态,什么东西都没有,她上哪去找筹建托儿所所需要的物资呢?

二来,她已经三十六岁了,再不学习就没有机会了。因此,她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去上抗大学习,毕业后到前线工作。

于是,丑子冈找到傅连暲请求道:“傅院长,这个所长我真干不了。我不想去看孩子,我想上抗大,只有上了抗大才能有机会上前线打鬼子和干革命!”

丑子冈的态度让傅连暲大发雷霆:“丑子冈同志,你是一个党员,组织上交给你的任务怎么能讨价还价呢?你要意识到只有让孩子们有安稳的家,他们的父母在前线才能更好地战斗,这也是为革命做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傅连暲感觉自己的语气有些重了,随后又转变了语气说:“你看这样怎么样?只要你愿意当所长,等筹建事宜完成后我就批准你去上抗大。”

最终,丑子冈为了自己的梦想只得不情愿地接受了这一重任。

但是,没想到当托儿所工作步入正轨后,傅连暲表示要兑现当初同意丑子冈去读抗大的承诺时,她却已经放不下这群孩子们。

孩子们纯真的笑颜和一口一个“丑妈妈”使得丑子冈的内心发生了变化,她已经在不知不觉间把守护好这些孩子成为了她的新使命。

如果说“丑妈妈”是托儿所孩子们最热爱的女长辈,那么,“毛伯伯”就是他们最热爱的男长辈了。

当然,这与毛主席对托儿所和孩子们的照顾是分不开的。

毛主席将托儿所作为边区中最优先照顾的对象,即便公职人员薪资停发了,托儿所的保育员的工资也没有中断过一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生活上,毛主席总会把从封锁线外冒险带进来的米肉等食品第一时间给孩子们送来,而自己却一点都舍不得吃。好的东西都先供着孩子,务必保证孩子们的肉蛋奶供应,可他自己吃的却还是糙米和野菜。

每年儿童节,毛主席都会亲自来看望孩子们。

在那时候,被一圈又一圈的孩子所簇拥的毛主席则会慈爱地挨个抚摸孩子们的头,像个大朋友般陪他们说笑。

毛主席每年在儿童节看望孩子时,总会题词祝福孩子们。像“天天向上”和“好生保育儿童”等等都是毛主席的墨笔,这上面寄寓了他对祖国下一代的美好祝福。

每逢新年,毛主席也不忘将托儿所的孩子们接过来一起过节。

在当时物资短缺的环境下,还曾托人专门为孩子们买来珍贵的糖果,让孩子们在新年感受到甜美的滋味,暂时性忘却生活的苦楚。

等孩子们吃好喝好后,毛主席就会带着他们去延安大广场看大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在托儿所就读的张启宇回忆说:“我们当时跟主席一起看戏都非常开心,边看边学着剧中动作。等回去睡觉的时候,大家在床上还哼着戏中的小曲儿。”

儿童的心灵是最为质朴的,他们懂得谁对自己好。

为了表达对毛主席的感激,托儿所的孩子们在保育员老师的帮助下,自发创作了众多赞美毛主席的儿歌,每天一闲下来就唱。

在毛主席的庇荫下,托儿所的孩子们幸福快乐地茁壮成长。

三、和毛主席名字“一样”的孩子

1946年,内战烽火再起。而手握几十万重兵,在边区附近虎视眈眈的胡宗南自然成了延安的头号威胁势力。

经讨论,党中央认为将来敌人势必要派重兵进攻延安,为日后全局考虑,决定先将延安的老弱妇孺安全撤离。而洛杉矶托儿所就是撤离任务的重点之一。

为此,毛主席前往洛杉矶托儿所视察,不放心的他要亲自检查撤退工作的方方面面。

他在对所长丑子冈和保育员们千叮咛万嘱咐之后,就径直往操场走去,那里有正在玩耍的孩子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毛主席时常来托儿所看望,所以在这里生活的孩子鲜有不认识毛主席的。一见毛主席笑吟吟地走来,小朋友们都不禁兴奋地大叫:“毛伯伯来了!”

随后他们一拥而上,像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鸟包围了毛主席。

这个说:“毛伯伯好。”

那个说:“毛伯伯抱抱。”

就在毛主席笑着和孩子们挨个儿打招呼时,一个小男孩从人群中挤了过去,然后上前拉住了毛主席的衣角。

他一本正经地对毛主席说:“毛主席,我有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告诉您。”

毛主席弯下腰询问说:“哦?那我可感兴趣了,你说给我听听。”

小男孩自豪地笑了,说:“咱俩名字一样。”

毛主席看了看周围笑着说:“这还真是一件蛮重要的事情嘛。”

“您听我说。您叫毛主席,而我叫席毛,只不过调转了一下,您说是不是差不多?”小席毛认真地说道。

听了这番话,周围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更是乐不可支,他将小席毛抱起来,说:“好啊,今天我认识了一个和我名字差不多的人。那小席毛我问你,你长大以后想做什么?”

怀中的席毛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我要当八路军,然后去打日本鬼子。”

“可日本人已经被我们打跑了呀。”毛主席解释说。

席毛先是一愣,然后又转着眼珠思考道:“那……那我就去打胡儿子(当时对胡宗南的鄙称),把他们赶出延安!”

“有志气,不错。但你还要快快长大!”毛主席把席毛放下后笑着拍了拍他的头。

有趣的席毛给毛主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他临走时专门向丑子冈打听了这个孩子的身世。

丑子冈叹气道:“这个叫席毛的是烈士遗孤,其实他还不知道自己的爸爸已经牺牲了,每天都在等爸爸回来。”

毛主席闻言沉默了,片刻后他缓缓说道:“等革命胜利了就好了,不能再让孩子们继续过苦日子了……”

说完,毛主席迈着沉重的脚步告别了托儿所的保育员和孩子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久,丑子冈与其他四十多名保育员护送着96个孩子,踏上了艰难的迁徙之路。

一路上,前有敌人飞机的轰炸扫射,后有敌军追赶堵截。即便如此,在丑子冈等人的保护下,托儿所从陕北安然迁徙到了河北,迁徙过程没有一个孩子伤亡。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在北京万寿寺重建洛杉矶托儿所,将其重命名为中央军委保育院,后来又演变为现在的北京总政幼儿园。

正是老一辈革命家和众多保育员对孩子们的无私关爱,这些革命后代才能在艰苦的岁月中寻得一块温暖栖息之地并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