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一个问题。
尽管人类的语言和文化背景千差万别,但在称呼“爸爸”和“妈妈”的发音上,虽不完全相同,却呈现了惊人的相似性。
有说咱们“爸妈”的叫法其实是受了西方语言文化的影响,其实不然。
人类的语言在“爸妈”的发音上,呈现的相似性主要是由于人类语言的共性和婴儿语言发展的特点导致的。
从婴儿语言发展的角度来看,婴儿在初学语言时,由于发音器官尚未完全成熟,只能发出一些简单的音节。
而“pa”和“ma”这两个音节,由于发音简单且容易发出,成为了婴儿最初能发出的音节之一。
故,“爸妈”发音的相似性,从根本上讲是源“婴儿的自然发音,‘papa、mama’就是‘爸爸’‘妈妈’等词产生的来源,即语根”。
所以,我们中国人口中的“爸、妈”也根本不是什么外来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母”到“马”再到“妈”
“妈”字作为一个表达母亲称谓的词汇,其出现和演变与音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妈”字最早出现在魏晋时期文献中,如《玉篇·女部》所记载:“妈,莫补切,母也。”
这表明在那个时候,“妈”已经被用作母亲的称呼。
清代学者王念孙在疏证《广雅·释亲》时提到:“《集韵》《类篇》并引《广雅》:‘妈,母也。’今本脱妈字。”这一发现进一步证实了早在三国魏时期,由张揖撰写的《广雅》一书中就已经有了“妈”作为母亲称谓的释义。
明代学者方以智在《通雅》一书中对“妈”字的音变和方音差异进行了详细的讨论。他提出:“古书母、马同音,皆莫古切;今俗马、母同音,莫假切。”这表明在古代,“母”和“马”在发音上曾经相似或相同,随着时间的演变,它们的发音发生了变化,但“妈”作为母亲的称呼,却从“母”的发音中演变而来。
方以智还进一步指出,由于地域和方言的差异,对于母亲的称呼也有所不同。
他列举了多个方言中母亲的不同称谓,如“社”、“姐”、“妳”等,并认为这些称谓都是从“母”的发音变化而来。
同时,他还提到了“妈”字在口语和俗语中的广泛应用,如“妈姥”等,这表明“妈”字作为母亲的称呼已经深入人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父”到“巴”再到“爸”
“爸”字在《广雅》中有所记载,其中《广雅·释亲》明确提到:“爸,父也。”
清代学者王念孙在疏证时指出:“爸者,父声之转。”
这一观点揭示了“爸”字的起源,即其字义与“父”字相同,但由于语音的演变,从“父”字的发音转变为“爸”字的发音。
类似地,“母”字在语音演变中先转变为“马”,之后为了区分和明确其性别意义,添加了形符“女”,形成了“妈”字。
同样地,有学者推测,“父”字在语音演变中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
由于“父”与“巴”两字的读音在上古时期是相同或相近的——父,上古并纽鱼部;巴,上古帮纽鱼部——它们韵部相同,均为鱼部,且并纽和帮纽都属于唇音,因此“父”字的发音有可能转变为“巴”字的发音。
然而,为了避免“巴”字因其多义性而引发的混淆,人们为“巴”字添加了形符“父”,从而创造出了“爸”字。这一做法不仅明确了“爸”字的性别意义,也丰富了汉语中表示父亲称谓的词汇。
由此可见,“爸妈”这种叫法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存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爹”
“爹”字的最早记录出现在《广雅》一书中,其中提到:“翁、公、爸、爹、㸙,父也。”
这说明“爹”与“㸙”在语义上具有同源关系。
钱大昕在《恒言广证》中进一步指出,爹与㸙实际上是奓奢的异体字,可视为同一字的不同书写形式。
在字音方面,“爹”字在普通话中读作“die”。
然而,在方言中,“爹”作为父亲的称呼却存在多种读音。
第一种情况是读作“die”,这种读音主要分布在北方方言和湘方言区域。
第二种情况读作“dia”,主要在西南官话、下江官话以及部分南方方言中出现。
第三种情况读作“da”,也在北方话中有所使用,有时写作“大”、“达”或“答”来表示。
当“爹”作为祖辈的称呼时,其读音也呈现出一定的地域差异。
在下江官话和湘语中,通常读作“die”;在吴方言和湘语区,则读作“dia”;
而在湘方言和客家话中,有时读作“da”。这些不同的读音反映了方言之间的差异和多样性。
关于“爹”字的来源,众多学者倾向于将其与羌语相联系。据《广韵》记载:“爹,羌人呼父也,陟邪切。”
而《通雅》亦提及:“《唐韵》爹,羌人呼父也。”这些文献表明,“爹”作为父亲的称呼,很可能源自羌语,且在古代汉字字形中并未发现该字的存在。
此外,与维吾尔语有亲属关系的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中的某些少数民族语言,如称呼父亲或祖父为ada或ata,这与汉语中的“爹”在发音上有一定的相似性。
加之在汉语中,“大”这个字在北方地区常用于表示尊敬或重要,如“大爷”、“大伯”等,这也从侧面加强了“爹”字源于少数民族语言的推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娘”
元末文学家、史学家陶宗仪在其史料笔记《南村辍耕录》的《妇女曰娘》篇中,对“娘”这一称呼的起源及其历史演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据他所述,“娘”字在古时并非正式书写用字,而是俗称,古代原本并无此字,其本字应为“孃”。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孃”字的解释为:“烦扰也,肥大也。从女,囊声。女良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汉代,“孃”字已经存在,且与“娘”字在意义上有所不同,且当时人们对这个汉字并未有特别正面的评价。
然而,根据东汉应劭所编著的《风俗通》记载,西汉时期已经开始用“娘”来称呼年轻的寡妇。后在隋唐时期逐渐演变,并最终成为“母亲”的代称。
例如,《隋书》中记载:“韦世康为绛州刺史,与子弟书云:况娘春秋已高,温清宜奉。”
这里的“娘”即指母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中国古代,对父母的称呼并非直接为“爸妈”,而是使用了多种不同的称谓。这些称谓因地域、时代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爷”或“耶”:在古代汉语中,“爷”是对父亲的一种常用称呼,类似于现代口语中的“爸爸”。《乐府诗集·木兰辞》中的“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就是使用了这一称谓。
“爸”:虽然“爸”在现代汉语中是“父亲”的常用称呼,但它在古代并非专指父亲。据《广雅》记载,“爸”作为父亲的称呼在三国时期已经出现,但并非主流。
“阿爹”或“爹”:在北宋时期的书籍《广韵·哿韵》中,“爹”被描述为北方人呼父的称呼。这一称谓在古代北方地区较为流行,并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翁”:在古代文献中,“翁”也常被用作对父亲的称呼。例如,陆游在《示儿》中写道:“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里的“翁”即指父亲。
“哥”:在古代,有时父亲也会自称为“哥”,特别是在与儿子交谈时。这种称呼可能是为了表示亲切或遵循某种特定的家法传统。
至于“妈”这一称呼,在古代同样不是主流称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古代主流称呼还是“爹娘”,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清朝。
随着清朝统治阶级的上台,由于“爹娘”在发音上触犯了满语的禁忌,引发了清朝统治阶级的忌讳。
于是,清朝统治阶级便要求将“爹娘”的称呼正式改为“爸妈”。
这一变化在皇亲贵族中尤为明显,他们又有多种不同的叫法,如“阿玛”和“额娘”等。
统治者通过等级的不同对称呼规定了不同的划分,复杂繁琐的制度也引起了百姓的诸多不满。
清朝中后期,随着法律的逐渐放松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一些地区开始逐渐恢复“爸妈”的叫法。
特别是在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百姓更容易接受这种新的称呼方式。
近现代时期:随着现代交通和媒体的发展,不同地区的方言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
各地方言继续演变并受到社会和文化变迁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爸妈”作为父母的称呼逐渐普及并成为主流。
特别是在普通话全面推广教育以后,“爸妈”这一称呼从日常用语到书面语都得到了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