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家乡是令人神往的地方,半个多世纪以来,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前往参观瞻仰。可能大家还不知道,在毛主席韶山故居门匾的背后,还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3年,毛主席在北京会见了来自家乡的亲友,其中就有毛主席的叔叔毛月秋。毛主席先是向毛月秋问好,然后建议他将老家的门匾给换掉。谁曾想毛月秋没有同意,两人当场争论起来。

那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毛主席和毛月秋为何会因一块门匾而发生争吵呢?最终又是如何解决的?

毛主席和毛月秋因门匾争吵

1949年10月17日,长沙专区代表团一行人在当地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到毛主席的旧居参观。当时毛主席旧居格外简陋,只有13间半房屋,里面不仅没有毛主席家人的照片,甚至连最起码的标志物,也就是门匾都没有。

10月18日,湘潭县委委员毛华初再次来到毛主席的旧居参观,越看心里越感触,于是便对毛主席的族叔毛月秋说:“老书记,毛主席是咱们国家的领袖,相信以后来这里参观的人会越来越多。如果没有门匾的话,到时候来参观的游客是不是连地方都找不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月秋听后若有所思,然后点点头说:“你说的是,大门前不能这么空,不然人家连地方都找不到。”接下来,毛月秋和毛华初就毛主席旧居的门匾进行了讨论。

毛月秋对毛华初说:“你先说说你的看法吧。”毛华初沉默了一会儿,然后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我肚子里没什么墨水,我也没啥看法。但我随军南下的时候,看见不少解放了的老百姓举着毛主席的像游行,上面写着‘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要不门匾就写‘中国人民伟大的领袖毛主席的家’,这样既通俗易懂,又比较醒目,这个门匾可以吗?”

毛月秋点点头,笑着说:“我觉得你这个想法很好,写得太复杂的话,老百姓也不容易看懂。”

不久,毛主席旧居挂上了门匾,是由毛主席的族兄、老师、同时也是“韶山一支笔”的毛宇居为门匾题字的。

1950年1月12日,毛主席旧居接待了第一批国际友人,也就是苏联电影代表团。5月,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替父回乡,参观父辈的旧居。1952年,韶山乡政府在没有得到毛主席的同意,就擅自做主对毛主席的旧居进行第一次大规模的整修。他们本来还想再修一条路的,不过被毛主席知道后坚决拒绝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3年,毛主席在北京会见了来自家乡的亲友。毛主席先是询问了家乡的情况,然后和毛月秋等人闲聊。期间,毛月秋对毛主席说:“3年前苏联电影代表团来咱们老家参观你的故居,苏联客人说您就像列宁一样伟大。”

毛主席听后摆摆手,说:

“列宁的伟大是众所周知的,他在帝国主义时代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我毛泽东还谈不上伟大,我们还跟在苏联后面进步,社会主义的万里长征也才刚刚迈出第一步。”

毛月秋笑着点头,说:“主席您说得对!对了,苏联的客人在看到上屋场上挂着的‘中国人民伟大的领袖毛主席的家’这一门匾的时候,都是这个门匾很好。”

本以为毛主席会很高兴,没想到他却紧皱眉头,说:“这个不妥,实在是有些不妥。‘伟大’两个字不是封的,我可不敢当,哪里是只写伟大就能伟大呢?我建议还是换一个门匾比较好!”

毛月秋一听就急了,他说:“您的伟大是大家看在眼里的,是事实,更是群众的心声。如果没有您的话,我们怎么会迎来胜利,怎么能过上如今这样幸福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听族叔这样说,也有些无可奈何,但还是解释道:

“群众过上好日子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那是共产党的伟大,更是人民的努力。我们能获胜主要是靠解放军的付出,人民的支持。”

毛月秋还是无法接受,他继续说:“您是共产党的领袖,是我们群众的领袖,就是和列宁一样伟大!”毛主席笑着摇摇头,说:“列宁是伟大,但我真的不算伟大,我现在还在学习中……”

最终,毛月秋还是被毛主席说服。当他回韶山后,第一时间就将毛主席的意见带回去。时任湘潭县委书记的华国锋就这一问题召开干部大会,广泛征求各方面的建议,经过一番讨论后,大家决定将第一块门匾给换掉。

1955年3月,湘潭县委向湖南省委汇报并得到批准后,第二块新的门匾“毛泽东同志故居”被挂在了上屋场门前。

刘少奇提出更改牌匾

本以为门匾的问题就此结束,谁曾想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少奇

1961年3月14日到23日,刘少奇在广州参加完中央工作会议后,准备在回京的途中搞调研,直接了解农民对会议上通过的《农村六十条》的意见。

4月2日,刘少奇和妻子王光美回到距离炭子冲仅10多里的宁乡县东湖塘,在这里居住了6天的时间,针对性地深入调查研究农村的各种问题。

4月9日早上,刘少奇和王光美来到毛主席的家乡韶山冲参观。故居的工作人员汪久成、毛乾吉等人得知这一消息后,连忙飞奔出来迎接他们。刘少奇先是笑着和大家一一打招呼,然后目光被“毛泽东同志故居”几个大字给吸引了。

刘少奇盯着门匾上的字看了好久,然后指着门匾问工作人员:“你们知道这块门匾是谁建议写的吗?”汪久成摇了摇头,说:“我对这不是很清楚。”毛乾吉点点头又摇摇头,说:“我知道一点,但不是很确切。”

刘少奇没有为难他们,而是说:“你们看这上面的几个字,有没有不妥的地方?”刘少奇这一问,可将汪久成和毛乾吉给难倒了,两人看了看门匾,又看了看对方,都是摇摇头,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少奇直接指出不对之处,他说:“毛泽东同志故居的‘故’字有‘过去’和‘去世’两层意思。主席现在身体还很健康,这样说有些不好,我们应该将‘故’字改成‘旧’字,这样更加贴合。”

刘少奇提出了修改意见,故居的工作人员连忙将这一意见记录下来,并逐层向上级汇报。不久后,湖南省委办公厅同意将“毛泽东同志故居”改为“毛泽东同志旧居”。

1961年,郭沫若为毛主席的旧居题写了“毛泽东同志旧居”的匾额。从这以后,毛主席的故居便被改为旧居,这一称呼一直用到1983年。

邓小平为毛主席故居题写牌匾

1959年6月25日下午,毛主席回到了阔别32年的家乡韶山,再次来到自己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当他在桌子上看到父母照片后,一时间感慨万千,说:

“我父母生的病都不是很重的病,但在那个时候却很难医治。我母亲患的是腮腺炎,父亲得的是伤寒,如果有如今的医疗水平,相信他们也不会去世那么早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6年6月17日,毛主席再次回到韶山,住进湖南省委专门为他修建的韶山滴水洞一号楼。刚下车,毛主席望着漫山绿油油的树木,高兴地说:“好啊,这个‘洞子’天生一半,人工一半,怕是花不了多少钱。好吧好吧,既然修了,就要管理好,不要破坏了!”

当时正值盛夏,气温异常高,工作人员担心毛主席会中暑,特意从长沙运来一些冰块和几个大木桶。然后将这些冰块分别放在大木桶里,用电风扇将冰块吹成冷气,令室内的温度降低。毛主席看见工作人员想出这一办法后,幽默地说:“这种‘土冷气’很不错嘛!”

毛主席这次回韶山,一是休息,二是读书,三是思考一些问题。所以当他住进滴水洞后,任何人来求见都是不见的,除了看书和批示文件外,就是思考问题。

毛主席这次回韶山是秘密进行的,他没有在公开场合露过面,也没有去祭扫父母的坟墓,更没有去那栋生他养他的故居看看。由于是秘密回韶山的,韶山的乡亲们也不知道他们的主席老乡回来了。

当时韶山公社党委书记毛继生的女儿在滴水洞拾柴火,刚好看见了坐在车里的毛主席正用手拉开窗帘。回家后,她和家里人谈起这件事,没想到这天晚上就有领导找到毛继生,并对他说:“主席没有回韶山,可不能乱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此一来,毛主席回韶山的消息才没有被传开。一直到1971年大家猜知道毛主席确实是在滴水洞住过一段时间。

由于毛主席这次回韶山是秘密进行的,所以也没能回旧居看看,没能参观一下。

1973年10月,邓小平在结束了陪同加拿大总理访问郑州、桂林等地的工作后,决定去仰慕已久的韶山看看。邓小平刚到毛主席旧居,还没进门就笑着对韶山的同志们说:“我早就想来了,但可惜的是一直没有时间。”

参观完毛主席旧居后,韶山的工作人员希望邓小平能拍照留念,但省委的领导没有说话,而是让他们直接问邓小平。于是一位工作人员来到邓小平面前,问道:“小平同志,您是第一次来韶山,要不咱们拍一张照片吧?”

邓小平高兴地说:“当然要照!”说完便整了整自己身上的中山装,然后挺起胸膛和当地的工作人员在“毛泽东同志旧居”面前留下一张珍贵的合照。

拍完照,邓小平开始参观陈列馆的各个展室,从陈列馆出来的时候,已经是午饭时间了。按照之前的规定,中央领导人来韶山宾馆的话,工作人员都是要热情招待的,但对邓小平却犯了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宾馆只好请示接待办,接待办也有些为难,于是便说:“你们看着办吧。”宾馆考虑到邓小平是四川人,便准备了一桌以麻辣为主的菜,等邓小平发话开席。

不久后邓小平走了进来,服务员悄悄问他:“小平同志,您喝不喝酒?”邓小平点点头,说:“我是要喝酒的,你们喝吗?”大家纷纷点头,说:“我们也喝!”

这顿饭邓小平吃的很满意,一共吃了4个馒头,一小碗饭。

1983年,韶山管理局派人到北京,请邓小平为毛主席旧居和纪念馆题写牌匾。4月2日,邓小平题写了“毛泽东同志故居”和“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两块牌匾,这也是毛主席旧居牌匾最后一次改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