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小桥流水便成了岁月的清音。时光与时光重叠,记忆与记忆纠缠,空间与空间交错。那些立在丽江古城某处的雕像,是时间、空间、记忆共同的载体。雕像做工精细、惟妙惟肖,虽多为铜质,却是满满的“土味”,这些“土味”散发的便是生产生活的气息,还有岁月静好的氛围。

旧时的丽江时光突然回放,古城三眼井旁的雕像,仿佛将诗意具体化了。看“阿勒邱”,集勤劳和智慧于一身,她“肩挑日月”,细数着日子,只要得空,还不忘将布满尘埃的衣物浣洗。此时,眼前似乎出现了鲜活的画面:院坝里,老祖母悠闲地晒着太阳,面容慈祥、和蔼可亲;家门外,勤劳的纳西阿奶们总是闲不住,于是搬出储存在里间的谷物,趁太阳刚好,晒在院坝中间;小孙子拿着书本,念起古诗词......

雕像里,衣物、水盆、水桶、洗衣板,还有“阿勒邱”的头饰、腰带等,共同构成了时间的细节和空间的内容,因此,当时间与时间重叠,空间与空间纠缠,便是暂时卸下一身疲惫,尽情享受丽江时光的时候,你看,游客朋友见到雕像,有些拍照留存,有些干脆在雕像旁坐下,仿佛也要将自己那些年美好的部分在记忆中短暂重组一遍。

雕像旁,市民们也开始忙着浣洗,拖把、毛巾、衣物、蔬菜等,三眼井有严格的用水规矩,哪一口不能洗东西,哪一口可以洗什么,都有明确的公约,市民们按照用水公约,将衣物拿到最下方去清洗,动作娴熟又轻快,但轻声细语,生怕破坏了这静谧、柔软的时光。

走出三眼井,来到北门坡一侧,那“盖房”的雕像也十分真实,接地气。雕像为三人,一人传瓦片,一人接瓦片,另一人铺瓦片,房子可能是新建,也可能是翻新,但不管是那种,建好后一般还有后续,如兄弟分家、儿子娶媳妇、姑娘出嫁等,生活的气息犹如一缕炊烟,飘过新房,飘过时光深处。

这些常见的画面,如今显得尤为贴切,在历史长河中淡出的画面,是如今生活中情景交融的组成部分。伫立在窗前,眺望着夕阳,看时光荏苒。回眸处,那些栩栩如生的雕像,使丽江古城增添了不少“古色”。也曾用食指轻轻触碰了其中一尊雕像,那“答答”的声音仿佛一股清流,流向过去,也流向明天。

图片均为看见丽江原创
文案:李志文
编辑:索娜拉姆
初审:和凤琴
二审:賈蕙宁
三校:李志文
终审:和云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