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10月15日,位于朝鲜南部桧仓郡的一处废弃矿洞内,几名身着黄绿色军装的人正紧张地忙碌着。

这里,正是当时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部驻地,而那几人之中为首的、正是刚被任命为志愿军代理司令员兼政委的邓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将作战任务一一安排完毕之后,这位共和国的老将军这才长舒了一口气,背着手站定在洞口,眺望着远处一望无际的重峦叠嶂。

目光所过之处,皆是一片翠绿的重峦叠嶂,依稀可以看到那前沿阵地上升起的阵阵狼烟。而那战机的轰鸣、和那枪林弹雨的炸响振聋发聩。

看着如此景象,邓华将军不禁长叹起来,口中却自顾自地呢喃道:“彭老总啊彭老总,这个担子可是够重的”。

原来,就在不久之前、也就是同年4月份的时候,北京方面便发来电报,希望时任志愿军司令员的彭德怀能够回国,暂时主持中央军委的日常工作。

临行之际,彭老总向中央军委举荐了邓华接替自己、担任志愿军司令员的职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当不明所以的邓华前去为彭老总送行,意外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却是连连摆手:“让我做个副手协助您还勉强可以,可让我一个人挑大梁,我担心会出岔子”。

听到这番谦让之言,彭德怀轻轻拍着对方的肩膀,向来不苟言笑的他、这次脸上却难得地浮现出一抹笑意:“咱俩共事了这么长时间,你的本事我还不知道吗?按你的想法来吧,相信不久之后这场大战就会结束”。

对于邓华,彭老总可谓极为了解。

两人自1928年相识,时至今日已经度过了24个年头。而且在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之后,他就一直担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协助彭老总指挥了第一至第五次战役,以及之后的阵地防御战。

邓华的军事指挥才能是有目共睹的,也正因如此,彭老总对他也尤为信任,即将回国之际便举荐他接过了志愿军的指挥权。

就在邓华将军陷入回忆之际,一声“报告”突然打断了他的思绪。

回过神来的邓华看着面前这位神色略带慌张的通信员,连忙问道:“38军打得怎么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那名通信员却支支吾吾了半天,见首长的脸色越发急迫,他才小心翼翼地说道:“报告司令员,江军长率部歼敌9300余人,完成了您交待的任务,只是……”

看着对方依旧吞吞吐吐的样子,邓华微蹙着眉头问道:“快说,‘只是’什么?”

通讯员这才回答道:“只是……部队里一个文化教官当了叛徒,38军伤亡也很惨重,阵地没能拿下来”。

闻听此言,邓华再也难以抑制心头的怒火,朝着远处怒声呵斥道:“一个文化教官,坏了我的大事,简直就是军中的败类!”

“要是让我逮到你,决不轻饶!”

那么,这个叛徒究竟是谁、他又为何临阵叛敌呢?当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之后,他的结局又是怎样呢?

而38军在这场战役中,究竟付出了多大的伤亡代价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知道,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骁勇善战的志愿军可谓鲜有败绩,而白马山战役可以称得上是为数不多的“败仗”。

当然,用“败仗”这个词其实并不合适,因为在这场战役中,38军歼敌数远超伤亡人数,只不过未能实现夺下敌人阵地的预期效果,所以我们便笼统地称其为“败仗”。

白马山主要由394.8高地和281.2高地组成,东面毗邻铁原平原,南边就是“联合国军”的重要补给线,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而根据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们回忆,在白马山上架几门普通的大炮,就能轻而易举地把炮弹打到汉城。

正因如此,南韩政府派遣第九师驻扎此地,其师长金钟五是当时炙手可热的军事人物,日后更是成为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及陆军参谋总长。

其实,早在第五次战役的时候,志愿军第42军就已经占领了白马山上的394.8和281.2高地,并修筑了大量防御工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1951年的秋天,“联合国军”突然对此地发起了猛烈的攻势。

他们不惜将上万枚炮弹倾注于此,一时之间整个阵地扬起一片黄沙,志愿军战士们隐蔽在战壕中根本无法发起有效的反击。

为了减少不必要的牺牲,42军军长吴瑞林无奈之下,只好下达撤退命令。

当时间来到1952年秋天,刚刚就任志愿军司令员的邓华敏锐地意识到,要想在之后的阵地防御战以及反击战中占据优势,就必须拿下白马山阵地。

于是在10月初的一天,邓华亲自给38军军部发去了电报,要求他们重新夺回阵地。

“为配合支援部队换防前的作战,及粉碎敌人可能发起的局部进攻,与提高部队的作战经验,决定第38军向394.8、281.2两高地据守之敌进行战术性反击,并在反击中杀伤敌人5000人以上,而后争取占领并巩固之”。

在这份电报中,邓华交代给38军两个任务:其一是在作战过程中歼敌5000人以上;其二则是重占394.8和281.2两处高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任38军军长江拥辉在接到这项任务之后,也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甚至紧急召开了一场连级以上干部的军事会议。

在会议上,江拥辉斗志高昂地说道:“同志们,志司首长刚交给我们一个重要的作战任务,你们立功的时候到了!”

江拥辉为为何会如此兴奋呢?

原来,从1950年10月到1951年4月,38军在原军长梁兴初的带领下,先后参加了前4次对敌作战,打出了赫赫威名。

尤其是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梁兴初带领全军近5万人的兵力在敌人的缝隙之中穿插,创造了14小时急行军150公里的神话。

当前线捷报传回志司的时候,彭德怀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随即大手一挥,写下了“38军万岁”几个大字,而从那之后起,38军也有了“万岁军”的名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四次战役结束之后,考虑到38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将士们人困马乏,彭老总便命其转移到顺川地区,一来是由他们承担西海岸的防御任务,二来则是给将士们一段休整时间。

1952年5月,38军奉命重返前线战场,而梁兴初则留在了西海岸防御指挥所担任副司令员,江拥辉则由副军长转为代理军长。

此时的江拥辉为了重振38军“万岁军”的名号,迫切地希望能够打一场大仗,而志司的这个命令,无疑是给了他这个机会。

而且,江拥辉也是有十足把握能够顺利完成任务的,毕竟手下的将士们身经百战,而且在这段时间的休整中,志司更是特批了上百门迫击炮、榴弹炮等重火力装备。

然而,令谁都没有预料到的是,就在全军将士们积极备战的时候,一个毫不起眼的文化教官竟然打乱了全局部署。

此人名叫谷中蛟,是38军114师340团7连的一名文化教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本他是国民党反动派部队里的一个连长,被解放军俘虏后受到优待,考虑到他文化程度高、而且在接受思想改造的过程中表现积极,于是便被留在了部队中。

当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之后,谷中蛟所在的部队原本不在赴朝作战的序列之中,但他却自告奋勇地要求上战场。

之所以表现得如此积极,谷中蛟是有着自己的一套小算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