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带一路”电影文化圆桌论坛,都会搭建这么一个难能可贵的平台,将“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的成员嘉宾与制片人、导演、电影学者等聚于一堂,请他们畅谈举办电影节、参加电影节的林林总总,分享经验,交流心得,真正将“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性的精神内核发扬光大。

6月16日下午举办的本届“一带一路”电影文化圆桌论坛与往年一样邀请到多位专业人士出席。在以“多元影展 文化交响”为主题的上半场论坛中,参与讨论的嘉宾包括葡萄牙波尔图奇幻电影节执行总监若昂·多尔明斯基(João Dorminski)、新西兰国际电影节董事凯瑟琳·菲兹杰拉德(Catherine Fitzgerald)、墨西哥瓜纳华托国际电影节策展总监妮娜·罗德里格斯(Nina Rodriguez)、巴西里约电影节策展总监伊尔达·圣地亚哥(Ilda Santiago)以及上海国际影视节中心主任陈果,共计五位分别来自五大洲电影节的幕后推手。而以“人文交流 文化桥梁”为主题的下半场论坛中,与会嘉宾包括作家兼导演虹影、制片人刘辉、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和青年导演张裕笛,他们分享了亲身参加电影节的所见所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论坛现场

电影节得以让观众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世界当下的状况

在以“多元影展 文化交响”为主题的讨论中,嘉宾首先道出各自电影节的选片基准。上海国际影视节中心主任陈果表示,近年上海国际电影节致力于提升展映影片中世界首映和国际首映的比例。据她介绍,今年电影节期间展映的461部影片里面,世界首映和国际首映作品超过110部。“可以说,高比例的首映作品构成了我们今年整个片单的基础。”

葡萄牙波尔图奇幻电影节执行总监若昂·多尔明斯基表示,“我们非常关注年轻的导演,所以我们的申请机制是完全开放的,而且是不收取任何费用的。”此外,与大专院校的合作以及短片的遴选也是波尔图奇幻电影节的重头戏,另外,电影节还专门为亚洲电影开辟了“东方快车”单元。

多尔明斯基透露,波尔图奇幻电影节的选片机制跟这个电影节的起源密不可分。这个电影节原本由他身为死忠影迷的父母一手创办,“有点像是家族企业”。“因此,我们想创造一种大家庭其乐融融的氛围,让每一个来到电影节的人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新西兰国际电影节董事凯瑟琳·菲兹杰拉德表示,基于新西兰特殊的地理位置,希望能将新西兰国际电影节打造为一座融汇亚洲、美洲以及欧洲电影文化之间的桥梁,“汇集所有不同的视角”。

墨西哥瓜纳华托国际电影节策展总监妮娜·罗德里格斯透露,他们为了选片专门组建了一个多达30人的团队。“我们电影节的理念就是允许每个想参与其中的人都能来参加,包容性非常高;而且我们吸纳各种形式的作品,哪怕不是很专业的设备拍摄的视频也可以。”

巴西里约电影节策展总监伊尔达·圣地亚哥坦言,会在选片时谨慎地在年轻电影人的作品与大师级导演的作品之间寻求平衡。“如果你问观众最想看什么样的影片,他们肯定是希望能够看到一些在比较大的电影节上展映的热门影片。我们选片的挑战在于,如何能够在呼应观众的好奇心的基础上,给他们带来一些其他的影片,让他们能够通过这些作品以全新的视角进一步审视世界当下的状况。”

谈到想为电影节打造出何种特色,各位幕后推手都强调了希望能营造出一种电影嘉年华的氛围,并且能借举办电影节拓宽本国观众的视野与欣赏取向。为此,墨西哥瓜纳华托国际电影节观影时间和地点的安排就来得格外宽松,电影会从早上10点一路放到凌晨2点,不仅在电影院里放,许多露天的场所甚至是墓地里也能放。

伊尔达·圣地亚哥则强调:“我们会特意去寻找一些好作品。观众之前可能根本没想过要去看那些电影,但是我们依托电影节这个平台,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到,并且留下深刻的印象。”她还认为,电影节同样也应该成为行业交流的平台,因此她乐于克服距离上的阻隔,从里约辗转赶来参加上海国际电影节。“我们有机会了解当地的电影行业,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经验。这次来到上海国际电影节,我也感到非常开心。虽然历经35个小时的航班,但我觉得能来到这里太好了。我能去看展映的影片,还可以跟电影人交流,找到新的连接点。”

至于上海国际电影节,陈果表示会着力在三个方面下功夫:其一是提供世界影人大聚会的契机,通过专业性的平台,推动电影作为艺术形式及产业的发展;其二是让更多的影迷能相聚于上海,看到不同国家最好的作品(她特别提到今年购票观众中有三成来自上海以外地区);其三是让生活在上海这座“电影之城”里的人能提升幸福感,即便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在电影节期间走进影院,也能感受到热烈的氛围,“把上海国际电影节打造成所有市民的节日”。

“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助力中国电影“走出去”

据陈果介绍,“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自2018年成立以来,已从最初的29个国家的31个联盟方,发展到如今的超过55个联盟方。不仅在“一带一路”电影周期间中国观众可以欣赏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最新电影作品,领略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与文化传承;甚至还有了像黎巴嫩影片《何以为家》这样能进入中国主流院线公映并取得商业成功的案例。另一方面,我们中国电影人也借着“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巡展的平台走出国门,向外界诉说着“中国故事”。今年1月,就有17部中国电影在孟加拉国的达卡电影节上做了特别展映,受到当地观众的欢迎。

在以“人文交流 文化桥梁”为主题的下半场论坛中,从作家跨界执导了《月光武士》一片的虹影就分享了自己参加达卡电影节的感触。“达卡真的特别穷。我也是最穷的人出身,所以我对穷的人、穷的地方特别有感情。当地甚至没有一个好的放映场所,他们是在博物馆里做放映,用的机器也特别差。但是这些都没有关系,因为你在达卡这个地方,能感觉到人们对电影的热爱。”虹影补充说,“我们对这个世界有很多的失望、愤恨和不满,所以我们才用电影来表达我们自己,然后我们在电影里面可以找到我们想要的生活和梦想。这也是我们来参加电影节的原因吧。”

青年导演张裕笛执导的呈现京剧少年成长历程的《倒仓》,入围了今年的“一带一路”电影周。这是她的首部剧情长片,她也分享了第一次以导演身份参加电影节的感触。“大家关心的都是电影本身。这种氛围对所有的电影工作者来说都是非常打动人的,在现场你真的会被大家对电影的热情所感动的。”张裕笛说,“我之前听过张艺谋导演的一个大师班,他说电影节观众的掌声是可以改变一个新导演一生的。对我来说,参加电影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体验,它可以给我继续拍下去的力量。”

由刘辉监制的《脐带》在达卡电影节上获得当地观众的热捧,并赢得了奖项。在他看来,这正反映“文化是流动的、交融的,因此需要更多的平台,让文化真正流动起来”。

而一路看着“一带一路”电影周起步、发展的石川笑言:“我足够老了,我看‘一带一路’电影周的影片已经是第五年了,看过的影片超过了120部。在这个过程中,我越来越对这个单元感兴趣,因为它超越了我已有知识的,每年不断给我提供一些新的信息,所以它也能让我成长,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在论坛的尾声中,石川还寄语“一带一路”电影周三点希望:其一是能设立专门的奖项,即创建上海国际电影节除金爵奖和亚洲新人奖之外的第三项大奖;其二是能将“一带一路”电影展推广到中国更多不同的区域,“这也有利于大家理解‘一带一路’这么一个国际合作项目”;其三是希望参加“一带一路”电影周的优秀作品,藉由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平台,走进主流市场,走进院线,与更多的中国观众见面。

诚如这次参加圆桌论坛的嘉宾所言,上海这座“电影之城”的大门正向世界敞开,国外的优秀作品可以通过这道大门走进来,中国电影也得以由这道门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