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七喜。

今天高考,现实场景中求学的火热与就业的惨淡,有种黑色幽默的感觉:

似乎千军万马闯过了独木桥,却发现彼岸并没有落脚点,只能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白白浪费了十几年的苦读时光。

在祝广大学子旗开得胜的同时,聊聊自己对高考的理解,也许有助于学子们解惑。

首先,高考是在大规模选拔接班人。

在我看来:

不求上进和贪图享乐才是人性。

来到人世间一遭,区区几十年,大家更注重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在有限的生命中把生活过得精彩和充实才是正理。

而高考要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在特殊时期为了快速选拔社会主义接班人而构建的筛选机制。

理论上,这些品学兼优的人应该快速填充到国家各个领导岗位上发光发热。

但是现实情况时:

岗位暂时饱和了,不需要这么多人。

人类社会是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简化版参考蚂蚁社会:

蚁后/工蚁/兵蚁,各司其职/分工明确。

但高考就像:

把所有蚂蚁都当蚁后来严格培养。

这就出现了明显的资源错配:

深度内卷后,

一将功成万骨枯。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没有人想成为一将的代价,

何况培养万骨太浪费社会资源了。

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

需要人的岗位找不到合适的人,

不需要人的岗位偏偏挤满了人。

所以,高考的改革已经刻不容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教育是立体的系统工程。

高考只突出学校教育,而教育应该是: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综合体。

我们习惯于当甩手掌柜,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责任委托给学校,由学校来统一完成。

但是:

学校有这大的本事和这多的精力吗?

最后的结果就是培养出一堆除了知识以外,并不那么适应真实世界的新人。

家庭教育培养价值观,很多父母照顾和引导不到位的孩子,具有明显的三观问题。

社会教育培养社交沟通,不懂社交沟通就容易自闭乃至吃亏,形成不了社会角色,在社会运行体系里,找不到自己的位子。

职业教育培养工作技能,是学校教育的第二阶段。要想完整适配一项工作:

既要懂知识,又要懂实践。

学校只教了知识,却不教实践。

职场需要的是成品,而学校提供的是半成品。公司怎么用半成品呢?

饭店会给客人上半成品的菜肴吗?

为了补足短板,学子们又会在校期间想尽办法疯狂实习,这样反而耽误了科研。

因为各项教育的缺失,学子们自己承担了所有,效果却一般,实在太让人心疼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知识更新换代太快,无法传承。

在这个世界上:

可以传承的东西才是稀缺资源。

而稀缺资源才能拿到高收入,高收入才可能实现生活舒适乃至于财富自由。

知识更新换代太快了,新事物日新月异,学校教的东西侧重基础,含金量很低。

因为含金量高的知识迭代进化的太快,所以能创造财富的知识是无法传承的。

所谓的鸡娃纯属自讨苦吃:

辛苦学到的东西,过段时间落伍了,落伍后又学新的东西,过段时间又落伍了...

学习学习知识的方法和技巧,

重要性要远远大于学习知识本身。

如果只是鸡娃,那么就相当于:

自己从新手村成长起来,子女又得从新手村重头来一遍,放羊娃的无限循环...

阶层是保不住的,因为无法存档。

父母不再是孩子的起跑线,

父母顶多带着孩子提前熟悉熟悉跑道...

辛苦十几年形成的差距,几年就被追平了,

性价比低到令人发指,还惹孩子讨厌和自己焦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四,什么才是真正可以传承的东西?

如前述所说,只有可以传承的东西,才可以生活舒适乃至于财富自由。

①基因可以传承。

相貌、身高、智力等。

②资金可以传承。

如果父母在孩子大学毕业就给500万元现金,每年利息3%就是15万元。

孩子有这15万元托底,工作中就不用担心失业,可以追求更多可能性。

③社会关系可以传承。

五姓七望,所谓的“贵族”。

在人生的关键转折点上,隔辈提携一下,同辈互惠一下,开启未来新局面。

④家风家学可以传承。

家族里一代代积累下来的社会学问,耳濡目染,言传身教,孩子看问题比成年人还要清晰透彻和富有远见:

多数人到40岁才想明白的道理,孩子20岁就想明白了,自然可以少走20年弯路。

⑤匠人技艺可以传承。

知识也许并不复杂,但传承体系很复杂。

不同技艺有不同门派,封闭小圈子,祖辈积累的口碑和妙招,外人想学也进不去。

这篇写的有点拖沓,估计有人会问:

我只是小镇做题家,除了学习是长板,其它都是短板,在当前情况下怎么办?

①跟个好组织,让组织培养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②找个好大哥,让大哥带你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自:公众号政信三公子,作者:政信三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