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低矮的山也为城市增加了一些趣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是阿勒泰去不起,是世博文化公园更有性价比。”

上海这座位于浦东新区黄浦江畔的公园突然火了,除了草坪面积大之外,它最为出圈的是园内两座即将开放的人工山——一座48米,一座37米,吸引了不少市民到此打卡,围绕着“双子山”的讨论也层出不穷,有网友评论道这是反向版本的“愚公移山”,有人开玩笑说:“上海真是缺啥补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世博文化公园的双子山已经结构封顶

诚然,提到登高望远,大概率没人会想到上海。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东海之滨,在“山”方面并没有什么自然资源禀赋,郊区的山都高不过百米,城区内则遇到个坡都很少见。但非要爬山,倒也有几个好去处,我,一个初到上海生活工作的北方人,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去了上海的几座山,看看它们到底是什么样?

登高何处去?

上海平均海拔2.19米,而山则主要分布在西郊地区。松江区就屹立着一群小山丘,如上海市内海拔名列前茅的“高山”——佘山,东佘山海拔74米,西佘山海拔98.9米。也是上海人较为熟悉的山,山顶还有天文台和天主教堂。

也大概是因为海拔不够,所以小路来凑,曲径通幽,纵横交错,大约十几分钟即可登顶。别看佘山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徐霞客此前历时四年的西南万里行,就是从佘山开始的。周边还有厍公山、凤凰山、薛山、辰山、天马山……合称九峰十二山。不过,海拔都在100米以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佘山海拔约为98.9米

位于上海西南边的金山区也“名副其实”,真的有“山”。上海境域内地面的最高点就位于金山境内,但这座顶峰高为103米的大金山岛山位于杭州湾口北侧,在海水中偏居一隅。金山三岛与陆地的最近距离约为6.6公里,长期受海浪冲蚀,因为人迹罕至,所以山上至今仍保留着一些原始植被和珍贵植物。

而在20世纪中叶,人们就已经意识到山地资源开发的重要性,《解放日报》1960年刊登的文章中写道:这些小山,数百年前是游览胜地,大部分已经成为荒山。但现在一部分小山正开采石材,秦山的白垩土,也在研究利用。同时,有些山的自然风景将辟为上海市景区,例如佘山要辟植物园;机山上已由当地人民公社开始筑亭,种了花木,成为公社的公园。

现在,上海能开发休闲资源的自然山大多已经建设开放,所以,如果不追求烟波浩渺、高耸入云的山,只是想登山怡情、日常休闲,在上海也能如愿以偿。

没山,可以造

而且,一生要强的上海人从不抱怨自然资源的匮乏——有困难就想办法,没有山就造山。

上海市内的第一座人造山是位于普陀区的长风公园铁臂山,于20世纪50年代就建造完成了,此后成为上海小囡春秋游的必去之地。

当年,上海绿化建设如火如荼,要成为世界上最先进最美丽的花园城市之一。长风公园就是重点项目之一,它的建造是参考苏州园林和北京颐和园,所以要有山、有湖,铁臂山自然成为“点睛之笔”。1958年7月,园艺工人和老师、学生、机关干部等义务劳动者一起,用扁担、锄头等工具,花费一年多的时间,将湖里挖出的泥土堆成了铁臂山,还把附近的低洼地填高了1米,解决了附近居民长期困扰的积水问题。工、农、学一起兴修做工,毛泽东诗句中曾写到“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铁臂山也因此得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风公园的铁臂山,修建于20世纪50年代

在国庆十周年之际,铁臂山正式对外开放,据《解放日报》报道,许多市民都到此游玩,还有人发出感慨:“在几里路远的地方就望见了矗立在园中的土山,好似出了上海,到了松江。”

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回忆道:“30年前,当时我正读小学,春游的目的地就在长风公园。当时大家以小队为单位开展活动,我们小队的活动是比赛登山速度,看谁最先‘抢占铁臂山’。当时因为求胜心切,还有同学在石阶上一步踩空,结果腿扭伤了。”

时至今日,这座高26米的假山依旧是周边居民锻炼的常去之地。走近些可以发现它修造得规整易行,缺少了些自然质感,但台阶蜿蜒曲折,夏日时树荫密布,绿意盎然,行走百余步便可登顶,山顶的石头已经被游人打磨得光滑发亮,见证着来来往往的人群。

当铁臂山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时,浦东还未开放的双子山就吸引了不少关注,成了人工山中的“新秀”。

目前双子山尚未建成,但已结构封顶,从卢浦大桥驱车过江,便能看到这座“钢筋水泥”的山。主峰高度达48米,是中国首座高度超过40米的人工仿自然山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少游客前来打卡双子山

六月的一个工作日,我来到世博文化公园,见到了双子山的真面目:两座绿色的小“铁”坡。作为一个北方人,我大为震撼:真是座“高”山。

不少游客被吸引而来,现场许多人与双子山远远合照。躺在草坪上的于先生告诉我,他喜欢打卡上海的公园,而这里“有山有水又免费”,是个好去处。

其实,双子山的建造起源于市民的一个“金点子”。2017,上海市向市民公开征集世博文化公园的设计建设意见。有市民建议,能否在公园里造一座山,可以眺望浦江风景。没想到,这个听起来有些“过分”的要求却被采纳了。

而且,据上钢三厂退休职工回忆,之前世博文化公园的位置确实有一座“钢渣山”,后来,钢渣经过综合循环利用变为水泥建材,山也渐渐消失了。

而如今这座山重新修造,虽然材料仍旧是钢铁,却“改头换面”,在保持“山脉”形状的同时,在内部建设停车库、变电站、展厅等设施,还铺设了防穿刺的防水材料,避免植物根系扎进混凝土。“这事儿多新鲜啊!不仅给大家日常的枯燥生活贡献了一些话题,而且‘造山’这钱也花得明明白白,大家都能享受。”于先生躺在草坪上惬意地说。

的确,不同于消费空间和文化空间,一座城市的自然景观几乎没有门槛,河流是流动的,山则是屹立稳固的。比如,徐汇滨江作为上海知名的公共空间,总是弥漫着热气腾腾的生活气,在江边走走,可以遇到许多遛狗的家庭,攀岩的孩童,滑滑板的少男少女,散步的情侣,还有驻足歌唱的街头艺人……河流串起了动态的生活。

上海的山虽低,却也为平坦的城市增添了一些趣味。上海以精致和繁华出名,这个国际化大都市拥有整洁干净的街道、规整的砖石建筑和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同时也需要一点儿“野趣”。望向双子山的方向,背后就是现代化的办公大楼和车流密布的高架桥,自然与工业的景观交叠在一起,让人有些恍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低矮的山也为上海增加了些“野趣”

古人曾言:“居山水间者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如今,人们对于现代城市的期待再次融入自然的元素,希望一年四季都有顺其自然的风景。而无法远行的人们,也正是因为“丰富绿化带、人工造山、建设滨江空间”这样的城市更新,才得以在日常生活半径中拥有更多生活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