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琼耳跟外公蒋玄佁姓蒋,名字琼耳亦出自于外公:琼——美玉,寓意美好,耳——平凡,借古代哲学家老子李耳所名,寓意智慧,“两字是对立的统一,兼具高尚与平凡,美好与曲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6年,DECO曾探访过蒋琼耳位于上海苏州河边的公寓,这个家也是本次我们来进行拍摄的空间。

上中学时琼耳住在常德路,她和哥哥恩戈一起住在家里一个朝北的小房间。上海的冬天潮湿阴冷,有一次写作业时冻得发抖,琼耳随手抓了房间里一件褐色的旧棉背心套上身,奇怪的是琼耳穿上这件背心后不仅不冷了,还瞬间思如泉涌,专心致志。

原来这是妈妈专门为外公亲手缝制的御寒背心,外公在世时的冬天时常穿着它。小房间墙上挂着外公的照片,照片里外公戴着黑色镜框的眼镜,深邃的眼神炯炯有神,琼耳穿着外公的旧背心看着外公,外公也看着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玄佁晚年背影,许多个长夜,他就是这样伏案工作至天明。

蒋玄佁因病离世时蒋琼耳才四个月,实际上他们祖孙并未有过真正的交集。30多年倏忽而过,但蒋琼耳始终记得那“飞起来”的感受:“有一次我穿着外公的背心看外公的画册,外公的画刹那间飘浮起来,(我)与外公一起云游天下。”蒋琼耳妈妈蒋慧诘也感叹,琼耳与外公真是神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玄佁晚年作画现场的珍贵影像记录,这些记录都在厚厚的家庭相册中被珍存着。

这个被蒋琼耳和母亲时常念叨并引以为偶像的外公,便是最早将西方油画艺术引入中国的贡献者之一——蒋玄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艰苦年代治学不易,当时条件艰苦,一家人挤在一个小房子里,床的旁边就是一个大书桌。琼耳妈妈印象最深的便是“灯光下的父亲”这一幕:她的父亲蒋玄佁为了不影响旁边床上的妻儿休息,到了晚上就用旧报纸把台灯围起来,他经常在台灯下伏案工作至天色渐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慧诘幼年时与父母的合影

蒋玄佁作为新中国初期的知识分子时任同济大学教授,工资不菲,但他拿这些个人的工资投入了学术研究的每一个课题中去。

撰写《吉州窑》一书时,经常去四马路(现今的福州路)“淘宝”,家里桌子上、地板上甚至床上,都是淘来的各式碗、盘和瓶罐。毕竟财力有限,所淘古董也全非精品,蒋玄佁只得自己修补残损的古器,辅以蝇头小楷撰写相关研究,时常一坐便是一个通宵。

编写《长沙——楚民族及其艺术》一书时,举家从广东曲江迁往上海,随迁的行李除了少数几箱日常必须用品外,足有二十余箱全是与楚文化有关的木雕、竹器、织物、饰物、陶人物等千余件古器及藏书,皆为私人支出所购,导致家里没有一套像样的家具,经济拮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琼耳与母亲蒋慧诘。钢琴上的画作出自蒋琼耳,桌上铺陈的是蒋琼耳、邢恩戈兄妹童年学画时一些重要的作品,被父母珍藏至今。

孟子道:“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这种辉光也在潜移默化间映照着女儿蒋慧诘,成为她处事、工作、育儿的灯塔,而对蒋琼耳来说,外公蒋玄佁的书画、研究、人格乃至家风美学早已印刻其家庭,她说:“我们远不及外公的人生密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2年,美国圣迭戈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一个蒋琼耳与外公蒋玄佁作品的对话展。祖孙两代,相隔近一个世纪的作品,在异国他乡的一个陌生空间,完成了一场艺术与时间的交流。

这并非是蒋琼耳第一次与家人的创作对谈,更早之前,那是1999年蒋琼耳还在法国留学期间,她与建筑师父亲邢同和进行了第一次设计共创。陈云纪念馆,父亲负责建筑规划设计,蒋琼耳负责馆内的标志、导览等视觉设计。至今回忆起来,父亲邢同和将那次合作总结为“合作得非常愉快,几乎没有什么分歧”,因为他们“先是朋友,后为师徒,再为父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邢同和手绘的上海外滩滨水区城市设计草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邢同和手绘的上海世博会世博园区样板组团示意图

邢同和是蒋玄佁在同济任教期间的得意门生,也是当今中国著名的建筑师,上海博物馆、上海外滩风景带,上海龙华烈士陵园等著名地标均出自他手,他还参与落地和规划了诸如金茂大厦,上海世博会等重要项目,可谓见证并参与了上海改革开放的大发展。2020年,邢同和获得了上海建筑学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在蒋琼耳兄妹眼里,邢同和没有那么多光环,父亲就是父亲。

他会利用业余时间给子女的作品归类整理标注,还会挑选并装裱作品做不定期的家庭展出;出差带回的多是油画棒这样珍贵且有意义的礼物;每年辞旧迎新的新春茶话会、评选当年的家庭先进人物等仪式,也由他策划主持,分配给琼耳和哥哥的任务则是根据每年的生肖进行创作,然后在家里最好的位置展览。

当时外婆同住,三世同堂,物质贫乏但精神生活格外充实,年年岁岁时时日日,节日与非节日都有不同的家庭活动,寓教于乐热闹非凡,长宁区为他们举办了家庭教育展,后来更是获得了全国十佳“五好家庭”,一家人专程去北京领了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客厅没有电视,起居室的C位墙面是四代家人不同时期的各种留影以及第四代孩子们的点滴艺术作品。画面中间的案几是蒋琼耳25岁时用可丽耐人造石设计的作品,右侧的雕塑是蒋琼耳的孩子们受贾科梅蒂艺术启发,自己创作的作品。

“所谓承上启下,所传承的不是看得见的形体,而是支撑形体的精神。”琼耳将这种精神还概括为家庭教育中“润物细无声”的“润”,无需太多的大道理,在这种内核精神的引导下,父母与子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自然有纽带将其紧紧联系在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玄佁一生经历四十多年兵荒马乱和时代动荡,他深知文化艺术传承之外最宝贵的是精神的代代相传。暮年肺癌病重,瘦得皮包骨头在病床不能动弹,时日已无多,但他依旧希望在能力范围内继续关照后代,在打过止痛针后依靠强大的信念给年幼的恩戈和琼耳书写关于世界的故事。这些手稿被蒋慧诘装订成册,成为陪伴蒋琼耳兄妹成长的“伊索寓言”、“世界通史”以及“哲学启蒙”。

2023年年底,在蒋玄佁女儿蒋慧诘、外甥外甥女邢恩戈、蒋琼耳兄妹以及第四代蒋菲尔等孩子的整理补注下,这本家庭故事集最终出版成书《天下的故事》,希望这不仅仅是写给恩戈和琼耳的故事,也是留给天下的故事:“我们希望文化可以代代相传,并让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本小书里,蒋玄佁从徐霞客写到达尔文,从李时珍谈到牛顿,提出“竖观”、“横观”和“精微观”三观,目的是想告诉后辈们,自然之宏大,造化之奥妙,需从不同的维度以不同的视角切身探究,他谆谆教诲道:“不能轻信未作实践调查轻易定论的书本。”凡事脚踏实地亲力亲为地综合以上三种观看方式,才能获得直接的力量,得出正确的结论。

“从小,我和哥哥一起画画练字。爸爸妈妈常说,要到大自然里遨游,感受自然的力量,观察大自然的造化,动物、植物、山水……一有机会,爸爸妈妈就带着我们‘游山玩水’,足迹遍布庐山、武夷山、黄山、苏杭等祖国名山大川,还有至今留有深刻印象的敦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世纪80年代,蒋琼耳11岁,哥哥也不过13岁,他们一路经过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最后抵达敦煌。翻开精心保留的家庭相册和童年作品集,这段丝路之旅的照片和写生至今历历在目如数家珍:“我和哥哥,在一望无际的大沙漠里,以沙为纸,以手以鞋为笔,尽情挥洒。不过瘾,还将整个身体匍匐在地当做人型画笔,肆意作画……”哥哥邢恩戈则感慨,当自己也为人父母后才知道带着小娃旅行的不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琼耳常说,她有五个孩子。

她的先生是个法国人,两个最大的孩子已成家立业,是先生前妻所生,琼耳一直很自豪地对她自己所育的三个孩子说,“你们一生下来就有两个大姐姐,这是你们的幸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慧诘的家中有一个走廊通道,墙上挂满了孙辈稚嫩的画作,其中这一幅是蒋菲尔送给她的生日礼物。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法国,一家人延续了过去的传统:他们珍视孩子进步的每一个笔触,或装或裱或收藏或展示;他们在不同的时节给屋子角角落落摆上不同的花草;他们热爱阅读,三个孩子走到哪儿书本捧到哪儿;他们也开茶话会,沏茶的沏茶,看书的看书,分享的分享,欢聚一堂其乐融融;他们全家都姓蒋,因为外公蒋玄佁说了:“不单一个姓在流动,文化当然也是流动的。”所以蒋琼耳的法国老公在征得琼耳外婆同意下,正式叫名蒋泊怡(淡泊明志而心旷神怡),这样一来,不管家族成员来自东方还是西方,就都有了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走廊展示了蒋菲尔兄妹三人成长过程中不同的画作,如同他们的母亲和舅舅的童年作品那样被精心装裱,展示着、珍存着,这种对艺术灵光和成长片段的珍视,也是对“家”和“家人”的浓厚情感,已从蒋玄佁传承至第四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菲尔在蒋琼耳五个孩子中排行老四,但在妈妈的眼里,虽然妈妈蒋琼耳一再补充道五个孩子各有特点,但“菲尔是我眼中的艺术家。”

今年12岁的蒋菲尔安静,羞涩和内敛,她的眼里有同龄人不一样的亮光。她不厌其烦地配合导演和摄影师的要求,回答问题起来声未达笑容先到,既有十来岁孩子的青涩懵懂也有超出同龄人的细腻和坚定。是的,“坚定”也是妈妈蒋琼耳多次用来形容女儿的辞藻之一:“我发现菲尔身上的这种特质,她的这种对艺术的坚定力量是在五六岁的时候,她为了完成手中的这件作品,可以舍弃同龄孩子出去玩的诱惑,甚至可以不吃冰激凌。有几个孩子在五六岁愿意为了一幅画而不吃冰激凌呢?这是不可思议的,这是一种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琼耳与12岁的蒋菲尔

毫无疑问,蒋菲尔的成长浸润在蒋琼耳一家数代一脉相承的教育理论中,恰如琼耳反复谈及的:“爱生爱,美生美。”她在母亲出差,不在身边的日子,每天会寻找日常生活中一个艺术性的瞬间,有时仅仅只是一块海绵,只因它在日光之下有个雕塑的质感;有时只是飞鸟飞过天空的痕迹,甚至是风吹过竹林的光影……她把这些决定性的瞬间拍下来,画下来,记录下来,送给她的妈妈,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她说,她的偶像是妈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巴黎吉美博物馆面朝塞纳河,遥望埃菲尔铁塔,夜幕降临,博物馆的外立面运用mapping技术,披上了红色的外衣,一条巨大的中国龙在博物馆墙体欢快地游走。这是蒋琼耳为吉美博物馆创作的艺术项目中最早面世的一个大型公共艺术装置,她为整个艺术项目取名为“时间的容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外立面的“十二神兽”与远处的埃菲尔铁塔相映成趣,这也将是今年巴黎奥运会的重要地标之一。

“时间的容器”以中国和法国两国的洞穴和洞窟艺术作为灵感的起点,分为多个篇章,艺术形式涵盖外立面装置、新时代神兽、多媒体影像等等形式和载体,“博物馆就是个容器,它面对过去、它收藏历史、它见证历史,但你转个方向,它又面对未来。它既是时间的收纳器,也是时间的广场。而且博物馆就是每个时代文明的灯塔,照亮着人类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蒋琼耳从业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艺术项目,在这个项目中她抛开了女强人、品牌运营者的公众形象,以一个疯狂的艺术家身份倾注进满腔的创作和分享激情,希望在法国全方位展现中国深厚的文化和艺术根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隙,也是一个天下,是造化间余裕。二板之间有隙,仅可容虫。星与星间之隙,乃成天地。”这是《天下的故事》讲“隙”的小故事中的一段。年幼时每每读到这篇,蒋琼耳都觉得拗口难懂常常不求甚解,后来随着遨游天下世界观的扩大,随着她在艺术和设计在中西文化之间的徜徉,琼耳也有了全新的感悟:两个画派之间为“隙”,设计和艺术之间为“隙”,两种文化之间亦为“隙”。

“我的外公早在近一百年前就试图架起东、西文化的桥梁,穷其一生追求‘悟’与‘变’,我一直记着外公‘站得高,看得远’的教导,寻求东、西文化的交融与发展。我们家庭的价值观从外公开始,就是希望把东方和西方不同的概念,就是叫‘隙’之间的天地,用我们的方式进行连接,让西方看到东方的风景,然后用我们自己的方式来进行桥梁的创造。

时间的容器也好,随之即将全球首发的全新家具系列也好,蒋琼耳在传承和践行的是她外公在近一百年前就翘首以盼的“走向世界的中国底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先生,麻烦侬来帮我们家炉子搪下泥。”

那时候家家户户烧煤球炉,炉子旺不旺除了蜂窝煤本身以外,还在于给炉子搪的一圈泥,蒋玄佁搪的炉子邻里有名,常常被喊过去帮忙搪泥。

特殊时期,蒋玄佁和好友知己不得相见,他从墙角里找出来一包紫砂泥,掺上水,捏成一个个长条的图章,顶部捏个钮磐,底部刻上朋友名字“林风眠”、“程十发”、“唐云”、“王禾”……没有窑,做好以后放在煤球炉里烧,蒋玄佁和女儿蒋慧诘拿着扇子一起蹲着使劲扇火。结果本身自己搪的炉子就旺,再一扇,火过旺,图章直接从炉子里爆了出来,只得重捏重刻重烧。如此反复,终于做成了几个,就用旧报纸小心翼翼包好,让女儿挨个送到这些老友家。以物寄情,心意滚滚荡荡,表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牵挂与安慰。就这样,当时历尽千辛万苦用土法烧制的几枚图章至今还被蒋慧诘珍存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琼耳八九岁时的画作,被父母保存得非常好,从这些绘画细节中可以看出来她的家庭观,以及如她父亲所说的“她小时候画画就常常不拘泥于笔法,想法和创意比较多,思维大胆、活泼开朗。”

邢同和有一本毛主席赠与他父亲的笔记本,被他用作人生不同阶段老师、同学和朋友的题字绘画集,保存至今;蒋琼耳兄妹跟随程十发、韩天衡学书画期间的习作,代表中国参加的大大小小不同比赛的简报、合影也都被邢同和、蒋慧诘一本本贴好了标注细心留存;2023年圣诞节,为了给妈妈准备一个特殊的礼物,12岁的蒋菲尔用一个月的时间画了满满一本绘画集,里面“画得最久的是妈妈的肖像画”,还有和妈妈一起吃过的美食、看过的表演、自己想象出来的世界等等画作,满载爱意。这种代代相传的情和谊,爱和美,宏大与微小,就这样在四代人之间流淌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牙牙学语起就显露出艺术敏锐度和兴趣天赋的蒋菲尔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画满整本画册作为礼物送给妈妈,从妈妈蒋琼耳的肖像到看过的演出或是自己想象出来的世界,就是她眼里五彩斑斓的世界,令蒋琼耳颇感欣慰与自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曹家渡的旧居的小院里有一株紫藤,在蒋玄佁去世那年热烈绽放,此后年年盛开。搬离曹家渡后,全家人惦念紫藤花开花落,2020年,蒋琼耳与妈妈蒋慧诘一起在其法国波尔多具有一千五百多年的“爱法帼”古堡重新栽下一棵紫藤,琼耳相信外公蒋玄佁也看到了法国的紫藤花开,并与下一代再下一代的孩子们一起遨游东西,畅游天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慧诘(左)、蒋菲尔(中)与蒋琼耳(右)祖孙三代探访中国福利会。忆往昔,这里曾是中福会幼儿园原址,蒋琼耳与其哥哥邢恩戈从托班起就在此寄宿直至幼儿园毕业,待到女儿蒋菲尔这一代,其兄妹三人也曾是中福会学校学生,虽然校址不同,但妈妈和孩子们是校友。虽然蒋玄佁已经故去多年,但他留下的宝藏和启迪不仅仅在他的艺术作品和学术著作里,更在于他所代代相传下来的DNA,在艺术与美之中,在爱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监制&策划 | 庄娅琼

平面摄影 | 赵易宏

平面造型 | 吴量

文 | 时月

编辑 | Tango、fun

视频导演 | 孙鹏

视频摄影 | 代超 视频剪辑 | 龚琦婧

设计 | 阿星 助理 | easson

部分图片及视频由受访者提供

本文为《ELLE DECORATION家居廊》版权所有,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投稿,请联系留言获取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