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展现工会作为】

原标题:强化“三链”协同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尖兵”队伍

程丽娜

开栏的话

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为深刻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工会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促进工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取得新突破、展现新作为,贯彻落实工会促进发展新质生产力阶段性总结汇报会要求,巩固扩大全国工会经济技术干部新质生产力工会行动研讨班学习成果,即日起,本版开设《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展现工会作为》专栏,刊登相关理论文章,交流学习成果。敬请垂注。

观点

工会组织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点、形成规律,牢牢抓住高素质劳动者这个关键变量,推动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立足地方特色优势,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为新时代工会经济技术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指明了根本方向。工会组织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点、形成规律,牢牢抓住高素质劳动者这个生产要素中最能动、最活跃的关键变量,推动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立足地方特色优势,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抢占发展新赛道,为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增势赋能。

发挥技能竞赛牵引作用持续为产业链赋能

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是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工会组织要以劳动和技能竞赛为抓手,牵好赋能产业链这个“牛鼻子”,以赛育人、以赛创新,引领职工建功立业经济建设主战场。

一是把竞赛办在产业链上。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需求,充分考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性项目、基础性工程,创新拓展“工会+”竞赛模式,形成多级联动,多层次、广覆盖的劳动竞赛格局,以劳动和技能竞赛为支点打通束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堵点卡点,使竞赛活动广泛渗透到各个领域和层面,强化带动重点产业集群稳定性和竞争力,全力推动产业集群强链、补链、固链。

二是把竞赛办在区域产业上。紧扣“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凸显区域产业、资源禀赋优势,深化东北三省一区交流合作,聚焦高端装备、新材料、现代农业等优势产业和人工智能、算力、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打造职工技能竞赛新赛道,激发协同振兴合力,不断塑造区域发展新优势。

三是把技能竞赛工作的重心摆在行业企业上。将行业企业劳动者素质提高、技能提升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针对生产实践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模式开展技能竞赛,推动更多技术技能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充分发挥引领性劳动技能竞赛的带动效应,推动竞赛向更新、更宽、更深领域拓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加快工匠学院体系建设为人才链筑基

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高精尖缺”科技人才,还需要一大批与现代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吉林工会瞄准人才链这个“动力源”,启动“1+10+100”工匠学院建设体系,为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培养急需人才。

一是积极筹建数智产业工匠学院。紧抓数字时代发展新机遇,坚持数字化、智能化、共享化与技能培训深度融合的办学模式,以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为核心,积极培养适应数智化新形势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职工队伍。加大数字技术领军人才培养力度,为推动数智融合产业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二是建设10个省级产业工匠学院。激活“工会+”联合培养新引擎,统筹推进“工会+政府部门+职业+龙头企业+行业协会”、“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突出靶向发力、精准施训,强化实际操作、实战演练,坚持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双提升,努力构建横向对接产业,纵向联通市州、县区的网格化工作体系,打造技能培训与工匠培育协同发展、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有机结合的工匠学院培养模式。

三是建设100个新质生产力实训基地。以产业链为依托,合作建设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等有效衔接、深度融合、协同发力,着力打造产业工人和技能人才源头生成、跟踪培养、线上培训、线下进修的全闭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技能人才培育质效。

搭建职工创新平台为激活创新链聚力

创新是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广大职工要成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先锋和尖兵。推动全面振兴向“新”而行,必须要激活创新链,为广大职工在技术革新、科技攻关、发明创造等方面搭建创新创造的广阔舞台,使职工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一是打造区域职工创新平台。以服务新质生产力为战略引领,谋划设计东北三省一区工会交流协作活动,发起东北三省一区职工创新创业联盟,联合研究制定优势产业(行业)技能技术标准,建立工匠共育机制,大力构建多层次、宽领域的创新协同培育模式。

二是深化职工创新成果交易转化平台。开发职工技术创新成果线上转化(交易)平台,构建包括技术创新、项目转化、产品制造、产业孵化的全链条服务体系,进一步丰富平台功能场景,以数字化应用打造全链条服务,实现职工创业项目孵化、创新成果转化,为职工扎根一线、立足岗位创新搭建载体和平台,促进职工技术成果应用“活”起来。

三是建立职工群众性创新机制。成立职工创新创效柔性联盟,推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围绕产业链创建跨区域、跨行业、跨单位的创新工作室联盟,加大职工创新项目的申报、评审、验收、推广工作力度,激发职工创新创效热情,培育更多能创新会创造的工匠人才。

(作者为吉林省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