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馆和酒店是旅行中住宿的地方,根据不同价位,它们的硬件配置与舒适程度各异,带来完全不同的体验。在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旅馆住宿行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比如移动旅馆就在湖北省武汉市郊区的一些公园里出现。本期,小编与大家分享一座投放在江夏区安山湿地公园里的智能流浪舱,它的体积不小,外形科幻,表层材料由超强的金属加钢化玻璃组装而成,结实耐用。流浪舱内部则分布有旅馆必备的洗漱卫浴、沙发床铺等配件,像窗帘、灯具等还加入了智能技术,住宿起来感觉非常舒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多数建在城区的胶囊旅馆不同,这类智能流浪舱的位置往往更加灵活。像这个批次的智能流浪舱投放到了安山湿地公园,属于非常僻静的位置,更加接近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前往打卡,多半是趋向游览湿地公园风景,兼顾体验智能流浪舱,体验的群体以年轻人为主。从武汉城区出发,可以走城市的三环线、四环线、绕城高速,在江夏区的京港线下,之后到安山街道,进入兴安路、安茶路,继续向西走到乡道尽头就能看到湿地园区入口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到湿地公园,发现这边的自然景致确实更加纯粹,主要是没有城市连绵的建筑,没有工厂园区“污染”,山水植被全是自然滤镜。沿着园区绿道走到中心位置,到近湖泊的地方,那一排智能流浪舱扎根在绿植之间,非常醒目。仅从外观看,智能流浪舱的体积适中,与很多年前城市里的报刊亭差不多,可能还要稍微大一些,立体一些。舱室呈不规则的棱形,表层是巨大的金属结构框架,在框架之间设置了门窗,门是金属防盗门,窗是上下无边框的落地窗,镶嵌了钢化玻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距离看,这一座座智能流浪舱的做工非常精致,尤其是金属表层,做了隔热处理,玻璃与金属接驳位置十分自然,看不到任何焊接痕迹。首先是金属的外层,喷涂了磨砂质感的油漆,涂装极具科幻感;其次是舱室的四周,分布了进水出水管口,还有空调的冷凝管;最后,舱室的电源线采用预埋构造,在底座下方的泥土里,外面看不出痕迹。仅从视觉上判断,智能流浪舱更像是一座座人工雕塑,立在花草间,大树下,与风景融为一体,毫无违和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手机APP上提前预订智能流浪舱,显示房间数量非常充沛,且位置与区域均可以选择,到现场开门即可入住。进到智能流浪舱里,第一印象是它的层高要比想象中的高,1米8的人进来不会觉得天花板有压迫感,地板、墙壁、卧室加大厅二合一布局,都没有任何违和感。站在门口,看到走廊边有凹凸的吧台,有智能镜子与洗手间,灯光全部支持智能控制。洗手间里有淋浴,有智能马桶,且水龙头里可以选择热水和凉水,非常便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走到床铺近窗台这边,再看智能流浪舱,其室内面积很宽敞,放了一个大床,一个沙发,边角处还能预留出一个走廊的宽度。这座舱室朝向正南,窗户分成东南两扇,都是巨大的落地窗,钢化玻璃双层铺设,设置了一处可开启的小窗,隔音效果很不错。拉开窗帘,走到窗玻璃前,窗外的植被和湖泊风景尽收眼底,可见玻璃的透明度很好。在室内看窗外景致,会有一层淡淡的薄膜感觉,那是单层反射膜的作用,站在室外看流浪舱内部,是一层反光的哑光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坐在智能流浪舱里,同时也能开启空调。在热天,空调制冷效果还不错,与一般室内的压缩机空调一样,它也有制冷和扫风等功能,且因为是一体式结构设计,让室内的结构更加精致。当然,作为住宿与歇息用,流浪舱里的一次性生活用品齐全,也会定期更换,参考酒店的管理标准。只不过,这边没有繁华的夜市,没有嘈杂的机动车流,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有的只是纯粹的自然风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智能流浪舱里过夜,开启灯光,拉上窗帘,其感受和一般的酒店并不差异。来到室外,于夜色之中,看到舱室置放的位置,周围有无边的植被,也有淡淡的地灯,空气里是流动的风声,虫鸣鸟叫的声音不绝于耳。开启窗帘,看到面前的湖泊与绿道,全部被笼罩在夜色里,只有依稀的地灯,勾勒出一条条闪光的弧形,让人辨别得方向和距离。这座智能流浪舱,确实有种移动旅馆属性,说是流浪舱,意境卓然。(喵星人日志原创随笔文字,部分插图未及时标注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络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