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日报

以下是作家李娟在“老俞闲话”直播节目中,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以及写作感悟。内容有删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没有写作

李娟

我的老家在四川。因为在饥荒年代,四川比较穷,吃不上饭,我妈就想到新疆投靠那边的亲戚。我妈很小的时候就到了新疆,在新疆长大、上学、工作、结婚、生了我。

我出生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离富蕴县有几百公里。我从小就在四川和新疆之间来回跑。我妈现在还一个人在阿勒泰,她有一头牛。她喜欢自驾游,可是因为这头牛,她哪儿也去不了。所以,她夏天在阿勒泰,帮邻居喂牛、喂羊;冬天的时候邻居帮她喂牛,她就到处跑,她曾经一个人从阿勒泰开车到海南。

我妈的性格对我有很重要的影响。我其实是一个很软弱的人,我的软弱可能很大程度上是她的强势造成的。虽然我很头疼她的各种“恶习”、各种“毛病”,但我还是很感谢她的性格、她的坚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小时候在富蕴县生活过好几年,那是哈萨克族聚集区,所以我对这群人很好奇。后来我到四川生活了一段时间,完全习惯了南方的视野,当我再回新疆的时候,那种差异性让我很震撼。当我还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我就想把这些都写出来。

后来我妈在牧场做生意,开裁缝店,我就跟着她进山干活,算是与哈萨克牧人有了近距离的接触。我到了牧场后,看到什么都有一种写作欲,这种写作欲一直燃烧了很多年。但那时候不知道怎么写,只写了一些零碎的文字,这就是后来的《九篇雪》和《阿勒泰的角落》。

我觉得牧场上的生活带给我最大的受益就是对大自然的了解,从另一个方面去了解大自然。还有一个改变就是,让我永远不要轻易去定义和同情别人的苦难。当我们猛然进入一个陌生的家庭,看到他们的生活状态,觉得是你所不能接受的。然而,你真的在那里生活久了就会发现,如果已经遭受了苦难,且一时半会儿也不能改变,那就好好继续生活吧。其实,你的同情对他们来说是毫无用处的,只能体现你自己的优越感。

我上到高三下半学期的时候退学了。我不是很适合校园生活,那时候住校,而我不太适合集体生活,学习也不是很好,不讨老师喜欢。所以,想想还是当作家吧,不要浪费时间在学习上。

其实我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就想当作家。我小时候很笨,说话特别晚,与人相处总是出现各种问题,所以我总是处在一种很紧张、很焦虑的状态中。后来我上学了,开始学会阅读,突然就觉得自己变好了,能够与人正常沟通了,自己也能表达了。我最早的表达是给远在新疆的妈妈写信。那时候我在四川和外婆一起生活,但我们相处得并不好,我很害怕我外婆。在我眼里,外婆是很要强的一个人,整天凶巴巴的,小气,也舍不得吃肉,我就天天盼望我妈能够从新疆回来,把我带走。

我外婆不认识字,所以我上一年级时,会识字,也会拼音了,她就让我给我妈写信。我突然发现,原来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种表达方式,可以不用嘴说话。那时候我是个结巴,现在我也有结巴的毛病,但比以前好多了。我就给我妈写信,我妈回信,我一下子觉得这种沟通简直毫无障碍,就爱上了写信。我一个月写一封信,那算是我最早的创作。

二年级开始写作文了,我发现我除了能够对我妈表达外,还能够对老师表达、对同学表达。于是,我每次写作文,字数总是最多的,经常跑题万里。老师就对我说:你这么能写,以后可以当作家。我认识很多字后,开始读一些金庸、琼瑶的书,我觉得这种交流比跟同学们交流、聊天更有意思。我发现,原来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种职业,所以我就立志要当作家。我觉得我运气很好,有了写作这样一个出口,否则我可能会是一个怨气冲天、很不讨人喜欢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投稿,要么收到退稿信,要么石沉大海,要么遇到骗子,稿子从来没有发表过。一直到18岁,才发表了第一篇作品。

我年轻的时候确实经常受挫,但是,无论生活多么难堪、多么狼狈,我好像都不当回事。可能是一种天性,我就是那么自信。我觉得自己写得好,这一切都会改变的,我一定会有很好的生活。

我现在过得非常好,很多人可能以为我依然很穷,但实际上,我稿费挺高的,房子也挺大的,我甚至考虑要换个小房子,因为房子太大了,打扫卫生很麻烦。我刚刚发过誓,50岁之前再也不买衣服了,因为我衣服特别多。我的朋友都挺好的,我也不想刻意去认识更多的人,但遇到新朋友我还是很开心。除了写作,我真的没有什么欲望了。当然还想谈一次恋爱,如果有那个运气的话。

来源:解放日报

配图:《我的阿勒泰》剧照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一笑相逢蓬海路,人间风月如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