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荀子与孔子、孟子并称为“儒家三剑客”,却最终被逐出了孔庙,被调侃为“孟子的反义词”。世人对荀子的认知,主要集中于他在《劝学》里脍炙人口的“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字句。

真实的孟子,究竟怎样?今天,我们以荀子的《劝学》为切入点,揭秘真实的荀子。

《劝学》时荀子五十岁开始游学时所写,里头的名言警句数不胜数,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等等。

荀子写这样一篇文章,其表面目的是劝所有人养成“不间断学习”的习惯,但这仅仅是表面目的,他的深层目的,是要让人知道:人为何要终生不停地学习。

很多人听到这里,都会说:学习让人进步,所以人要不停地学习。真有这么简单吗?并没那么简单。荀子用洋洋洒洒两千字,劝人不间断学习,其根本原因,与他的核心观点“性恶论”有关。

荀子的“性恶论”,是他思想的主核,也是《劝学》一文被写就的真正原因。他主张:人性本恶,所以,我们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对抗人性之恶。

学习如何能对抗人性之恶呢?荀子说了:学习是抑制我们沉沦的一剂良药,所谓“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意思是说,我们的天性是恶的,所有的善良,都是后天人为的结果,也就是通过努力学习而达到“善”。

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中的“伪”,并不是虚伪的意思,它通的是“为”。孟子的许多原典书籍中,学者对 “伪”字都做了单独的解释。如《荀子新注》中说:“伪,通‘为’, 人为。”王先谦在《荀子集解》中也做过相应的注解。

然而,现代很多人将代表孟子核心思想的这句“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中的“伪”,误读成了“假”。这一误读,荀子的主张就变味了,被误读成了:人的本性是恶的,所有善良都是假装的。

一字的解读出了错,结果竟相差千里,荀子当真是冤枉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荀子之被误解,并不仅仅限于当下,他的同时代和后世之人对他的“性恶论”的误解,更加深重。世人将荀子定义为“孟子的反义词”,实际也源于误解。

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站在他的对立面,提出了“性恶论”。荀子针锋相对地提出“性恶论”,但他的理论主张并不与孟子相违背,他俩无论主张“性善”的还是“性恶”的,最终目的都是去向成圣。

孟子从性善论角度出发,提出“人人皆可为尧舜”;荀子则由性恶论出发,导出‘涂之人可以为禹’的观点。

孟子和荀子虽然看似互相对立,但得出的结论却是一致的。如此,他们的理论,本质上是互通关系。

荀子一直在被误解,与他本身的特殊性有关。相较于先秦时期的其他诸子百家,荀子的特殊性几乎能在任何旮旯角落里被体现。

首先,相比孔子、孟子等大家,他们的童年多半并不幸福,甚至伴随着磨难。孔子和孟子皆是三岁丧父,且家道中落,而荀子童年时世家正处于鼎盛时期,他的父母也健在。

荀子是正儿八经的贵族出身,这与没落贵族出身、身份未被正统贵族认可的孔子、孟子截然不同。荀子父亲是鲁国官员荀渊,官至大司马。大司马这个官职,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长等高级军事职位。

具体有多厉害,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一个比对:秦代的大司马,是负责调令天下兵马的三军总司令;汉代大司马,则更是天下兵马大元帅……

荀子的父亲相当于是国防部长,而且是掌管兵权的国防部长;而他的母亲则是贵族的女儿,且身份也极为尊贵。

荀子含着金钥匙出身,且是大官之子,后来自己又做官。这样的出身,让他与孔、孟有了截然不同的底色。诸子百家中,这般出身者,仅此一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影视剧中的荀子

荀子的出身之特殊,也注定他日后的所作所为以及思想、主张,将与其他诸子不同,这是必然。他生下来,就站在群山之上,所见所思自然也与普通人不一样,这也是必然。

荀子如此不同,也注定:真正理解他的人不会太多,他被误解的概率很高。

其次,荀子的经历也与其他诸子不同,这也注定,他的学说将与其他诸子,尤其孔、孟有很大的差异。

孔子、孟子等诸子,在做官的路上坎坷重重,尤其孔子,更是一生未受重用,老年还被迫周游列国,并差点丧了命,最后终于在归来后彻底放下了做官的念想,一心扑在讲学等上。孟子更是因为齐国国君齐宣王拒绝他的主张,而抑郁不得志。

对于孔、孟而言,讲学是他们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而荀子就不同了,他在出仕路上也有坎坷,但整体是平顺的,他一生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祭酒这个官职,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长。他还两次在楚国做官,出任过楚国兰陵令,他还曾在赵国议兵、燕国议政、秦国论风俗。

总之一句话,荀子的仕途是顺畅的,他也是受各国器重的。这与孔子周游列国遇冷,简直是两个极端。一个走到哪国都受欢迎,一个走到哪国都无人用。

毫不夸张地说,荀子在当时的影响不亚于孔、孟,很简单:他的被各国重用就是明证。

相比多少是被迫讲学的孔、孟,荀子讲学则是一种主动的选择。晚年,不再做官以后,他蛰居兰陵县著书立说,收徒授业,也是在这时,他才真正正儿八经地讲学。其影响之深远,可从其徒众之广中被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