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期,在唱片时代被誉为“华语最具含金量的音乐奖——金曲奖”即将迎来第35届金曲奖。而就在开幕前夕——原本被邀请参演金曲奖开幕演唱嘉宾的王力宏,却突然以公司官方发布辞演消息,具体为:

关于本公司艺人王力宏先生,受邀在金曲奖上表演缅怀COco李玟小姐的段落,这两天引发各界热烈的讨论,我们认为已经失去了缅怀好友,单纯表达致敬的意义。经过经纪公司考量,避免浪费社会大众资源,模糊了COco李玟小姐对华语音乐的共线。故决定请辞这次金曲奖的演出。未来,我们会用其他更有意义的方式,来表达对好朋友的致敬。

随后,金曲奖直接取消了致敬Coco李玟的环节。而导致

王力宏被金曲奖“清理请离”的原因很简单:因为王力宏致敬李玟的表演曲风为“Chinked out国风”,王力宏自创的曲风chinked out一直在弘扬中国民族曲风,这直接导致了金曲奖的反对。

而王力宏也不惯着金曲奖,我本身就是受到你们的邀请前来,又被你们耍猴故意制造舆论,那么当初为何又要邀请我来,吸引我的粉丝流量关注金曲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本质上,金曲奖的评委组此次事件非常小家子气,完全是拿王力宏当做一个流量噱头来进行炒作。无独有偶,金曲奖自从2005年之后,公信力一年比一年降低。其中邓紫棋是最惨的被金曲奖戏耍艺人,连续三届被金曲奖当做引流渠道,专辑颁奖前提名六七项大奖,结果开奖后邓紫棋三年颗粒无收。直接导致了邓紫棋直接不去,而金曲奖也不再颁发。

那么从专业视角来说,为

什么曾经所有华语歌手挤破脑袋也想前往的金曲奖,如今成为了主流歌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奖项?为什么金曲奖的含金量,在当代并不具备足够重量的成就?又为何王力宏会直接一拍即散拒绝金曲奖

?而金曲奖为什么又走到了不断靠着炒作顶级歌手吸引流量的地步?答案具体有如下四点:

一:金曲奖崩塌核心原因——地域性和少数人的畸形艺术观,碾压了音乐专业性

金曲奖最致命的问题便是——金曲奖并不是一个像格莱美一样的音乐工业专业性奖项,而是一个地域性奖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音乐工业专业性奖项,具体是指:基于歌手对于音乐工业市场环境做出了贡献和突破,让音乐市场的就业环境在良性循环的歌手。基于音乐工业的专业性前提下去探讨音乐的艺术性,这样的奖项是具有非常高的成就性质。重点是:拒绝资本的掺水,保持音乐工业的高专业度。

地域性奖项,具体是指:基于地域性的其他需求作为主要方针,配合一点音乐专业,但是在音乐专业细节上,无法对于职业歌手等从业人员的突破性行为做出具体的指导意见和荣誉成就奖项。

重点是:资本掺水过于容易,音乐工业成为了资本和其他问题的附庸。

基于音乐工业专业性和地域性两点,又会导致截然不同的评委制度,具体如下:

1:音乐工业专业性奖项的评委,门槛极高。一般都是前辈从业者,在工业饥荒时代一点点建立华语音乐工业环境的歌手占据主要的评委席,作为针对性奖项的评判。比如说:罗大佑、李宗盛、滚石等经纪人等人,就可以作为音乐制作人、概念专辑、作曲人等奖项的评判。重点是:拥有音乐分量的前辈,作为主要评委,而且不具备较高的业余人员流通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地域性奖项的评委,门槛突出一个字:关系。他们的专业能力其实并不是考虑的方向,很低,甚至于是没有,更多偏向于宣发和舆论专业度。因为地域性考虑的就不是音乐,而是需求什么样的一样,就推广什么一样。重点是:评委的流通极高,可能某部门、某公司的CEO换人了,金曲奖的两代评判风格就截然不同。

这样一来,评委的业余,市场活力的不足——地域性奖项的问题,就非常明显了:

金曲奖无法给成名歌手更高的舞台和利益。是的,金曲奖最致命的公信力问题是,顶级歌手已经不需要金曲奖来证明自己,反而金曲奖每年一届的举行,必须要蹭顶级歌手的流量,才能维持他地域性作为华语音乐全局地位的面子保持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金曲奖过于侧重地域性,导致忽略很多市场因素。流行音乐根本意义,就是市场音乐,靠音乐吃饭的人如果不能通过奖项获得足够的利润和成就,那么奖项就没有任何存在的必要,会沦为音乐资本捧人的杠杆。比如第三十五届金曲奖的——告五人入围,就引起了巨大的舆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直接导致了一个局面:顶级歌手成为金曲奖的消耗品,满足地域性要求的小众新人成为金曲奖的宠儿。

可是偏偏小众就意味着非主流和非现象级市场经济,而小众的音乐人被金曲奖赋予成就之后,又很难成功顶替被金曲奖排斥又必须倚靠的顶级歌手。

他们无法拥有全局市场的统治力。

这有回到了——地域性的问题。因为地域性,视角过于狭窄,缺乏了更大的大局观思考和经济体量。金曲奖的地域性经济只占华语音乐非常小的比例。这一点从王力宏身上即可非常清晰得知——公司营收的重点是内地市场的音乐节,至于你金曲奖能够相互成就那么我就去,不能直接不玩了,爱咋咋地。

二:金曲奖崩塌的第二点:工业专业思维停滞在唱片时代的辉煌中,走不出去来

对于一个奖项,如果侧重于地域性做好奖项的工业化优化,其实问题也不是很大。但是金曲奖在工业细节上依旧存在较大的问题——将音乐制作人这位对于音乐行业有直接开源能力的顶级Boss,给与的成就太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音乐工业的音乐制作人,是所有音乐工业之中最重要的环境。但是在华语音乐其实地位是非常低,远远不如电影节导演十分之一的分量重。音乐制作人,是一个对接音乐专业和市场回报的纽带,音乐要想投入市场完成音乐专业从艺术逻辑落地为音乐产品,必须就需要最好的音乐制作人。

所以音乐制作人的奖项分量应该增大,或者是音乐制作人工作是非常庞杂,应该想格莱美一样将音乐制作人作为一个独立大奖,再度细分几个小型奖项。但是在音乐制作人上,金曲奖在音乐制作人的奖项设定是:

“最佳录音专辑奖”、“最佳制作人”、“最佳装帧设计奖”。

最离谱的在于:“最佳音乐制作人”被设定在演唱类歌手奖项,而不是技术类奖项,而且只有一个。这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上,音乐制作人成为歌手的附庸。

但实际上真正的音乐就业之中,歌手其实是音乐制作人的附庸。这就像导演必须也是演员需要上镜才能获奖一样离谱。会导致和导演同性质的音乐制作人,无法独立于歌手而存在专业精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音乐制作人附庸于歌手,实际上是:传统唱片时代的遗留问题。

在传统唱片时代,音乐制作人其实是一个空白的状态,大部分情况下音乐制作人并不能获得版权录音权,而是歌手请音乐制作人过来帮忙监督一下,最终的分红上音乐制作人就是一锤子买卖。

这就等于:一个当红的小鲜肉拉了一个导演给自己拍一部戏成为了行业的默认情况。因为导演无法获得最大的利润,导演只需要完成唱片公司给自己的任务。

可是,时代在发展——掌握音乐生产资料的人,从唱片公司这个垄断行业,变为了人人都可以通过宿主编曲软件完成音乐的制作。从这个环节考虑,那么金曲奖将音乐制作人设定为演唱类奖项是合理的,但实际上不对,因为奖项的意义在于升华行业和提供方向,而不是成为歌手的主张附庸。这样就导致了真正的音乐制作人他们无法在市场之中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三:金曲奖的艺术观,并未没有呈现主流音乐上的突破,反而谁主张艺术融合谁获奖

金曲奖失去公信力的最后一点是因为:金曲奖每年推出的金曲,却根本无法完成2005年之前的社会传播度。不管是地域性、还是工业性,其实都是太底层的出发点问题,但是在音乐结果上,金曲奖的崩塌主要是——金曲奖每年评选而出的金曲,大部分都走不出他们依赖的地域性。而他们依赖的地域性又过于狭隘,受众的购买力太少太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情况下,金曲奖未来弥补自身的突破性和传播度不足,又具有内容可聊,他们开始走向了一条——艺术道路。金曲奖的评委风向开始考虑:将流行音乐披上严肃艺术的披风,让音乐呈现一种艺术风格的欣欣向荣。

但是这是一种艺术审美的主观选择,在客观的底层作曲和音乐工业上,并没有体现出艺术落在主流之上的融合表现。

换句话说:如果改变不了工业的客观,那么我们就改变金曲奖审美的主观。一切原因都在于市场规模和工业级别跟不上,人才无法满足。

综上,金曲奖丧失公信力是因为地域性+工业性忽视造成。